“放手”让表演游戏“活”起来——厦门市白兴娣名师工作室“停课不停研”系列活动(四)

Ayato

孩子喜欢游戏,因为游戏是自由的、是愉悦的、是能使人获得满足的。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仅仅把表演游戏作为故事教学的手段,将“表演”和“游戏”相互分离,对孩子的表演游戏采取高控的指导策略,她们一心按照自己的思路拽着孩子开展所谓的“游戏”,片面地追求“即演即像”的表演,因此孩子在表演游戏中一点都不轻松、愉快,他们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教师也因无法促进孩子游戏水平的发展饱受困扰。如何让孩子在故事和游戏中、在想象和创造中,度过快乐而丰富的童年呢? <b>一、自主选材——游戏从兴趣出发</b> 幸福、快乐的童年时光少不了故事与游戏相伴,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会情不自禁地通过表情、动作、语言将故事里丰富的情节、有趣的内容、不同的角色表演出来,这就是以故事为线索的表演游戏。<br>  生活中,孩子可能随时随处、自发地进行表演,他们的表演游戏可能是曾经听过的一段故事,也可能是他们喜爱的某一部动画,又或是来源于绘本里的灵感……可是,当表演游戏成为了课程的一部分,由教师组织幼儿开展表演游戏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总是《小兔乖乖》、《三只蝴蝶》这样传统的故事,我们听到的是孩子们千篇一律的对话,看到的是他们依样画葫芦的表演。这样的表演游戏束缚了孩子的想象与创造,孩子玩的不是自己想玩的游戏,表演成为了被动的模仿,游戏成为了一件不愉快的事。<br>  那么,表演游戏的“脚本”该从何而来?如何让孩子在表演游戏中真正享受到快乐呢?<br> <b>1.倾听孩子,善于观察</b> 游戏是孩子的游戏,只有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才能玩得开心、玩得持久、玩得有劲儿,可见,兴趣是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出发点。要发现、掌握孩子的兴趣,教师应走进孩子,悉心倾听孩子的声音,通过与孩子交谈,进一步熟悉孩子喜欢的故事内容,并思考是否能与表演游戏有机整合;教师还应善于观察孩子的行为,捕捉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故事,了解孩子的需要,例如有段时间电影院正在热播动画电影《冰雪奇缘》,班级里几个小女生便经常穿着印有公主图案的裙子来幼儿园,她们会在区域活动时自己扮演公主,叫男生扮演王子,显然孩子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已经激发起了他们表演的欲望。 <b>2.动漫配合,唤醒记忆</b> 观看有趣的动漫作品,是激发孩子表演游戏的有效素材。孩子喜欢一遍一遍地听故事,若成人辅以生动形象的动作、绘声绘色的表情,孩子更容易情不自禁地跟着故事“手舞足蹈”地表演起来。在动漫作品中,画面栩栩如生,不仅有画面,角色的动作、声音都配上去了,更能直观地帮助孩子理解故事的情节、内容,故事“动”了起来,帮助唤醒孩子的记忆。如今,利用发达的多媒体技术,故事、动漫逐渐结合在了一起,孩子听完故事后,还可以看动漫,加深印象,获得充实的发展。例如丑小鸭的故事,在孩子听过故事后,搭配故事的动漫作品,能够加深孩子对丑小鸭心情的理解,为孩子提供了鸭子动作的模仿对象,同时为孩子在场景布置、道具准备等方面提供丰富的参考。 <b>3.绘制剧本,酝酿表演</b> 表演游戏的故事可来源于文学作品,也可来源于孩子自己的创编。在孩子创编脚本的过程中,也是表演游戏“热身”或准备过程。但在创编的最初阶段,孩子的角色意识不强,想法比较零散,那么教师可以提供纸和笔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绘制剧本,孩子绘制出的剧本可以在游戏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参考,提示孩子故事情节、内容的发展,帮助孩子对故事从不熟悉逐渐走向熟悉的过程,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例如在最初开展《飞马奇遇记》这个游戏时,孩子们还不习惯自己创编故事,因此有的孩子游戏的目的性差,停留在嬉闹的行为,很少产生表演的形式。自从孩子绘制了剧本后,在进行游戏时,他们能够自己根据剧本的提示坚持游戏的情节发展,并且用心酝酿所扮演的角色。 <b>二、自制道具——我的游戏我做主</b> 表演游戏是创造性的游戏,游戏的材料尤为重要。丰富、多变的游戏材料能诱发孩子表演的兴趣,带给孩子更多的灵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孩子在游戏中更加充实、快乐。<br>  但长期以来,教师在为孩子准备游戏材料时通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寥寥草草的准备,短缺的材料不能满足幼儿想象、创造的需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久而久之,孩子们在游戏中也失去了表演的热情;二是筋疲力尽的准备,教师帮助孩子提供了许许多多现成的材料,都是教师辛辛苦苦做成的,但孩子却并不领情,十分被动的使用,因为这些道具功能单一,也不是孩子所需要的。<br>  那么,该如何充分发挥材料的价值,让孩子想用、想玩,更好地促进表演游戏的开展呢?<br> <b>1.商量讨论,积累经验</b> 协商、讨论是构成表演游戏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小班的孩子可以在教师适当的带领下集中商量;中、大班的孩子在游戏最初开展阶段,应先自由分好小组,再进行讨论。表演游戏中需要什么材料、道具,不可能经过一次讨论或一次游戏就能确定,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游戏场景的布置材料、角色所需的道具都有可能随之增多或减少,孩子可以在讨论中共同商量、听听同伴的建议是该寻求教师的帮助,或是自己的生活中寻找,这些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为孩子在日后的游戏中积累下丰富的经验。例如晨晨一组在游戏时,用纸袋做围墙,但老师提供的纸袋数量有限,不能满足他们游戏的需要,于是他们临时用小篮筐补上剩余的围墙。在下一次游戏中,晨晨一组的孩子共同讨论,一致认为纸袋数量不够,并且太轻了容易倒,决定改用数量较多的小篮筐搭围墙。可见,他们在游戏时已经有了共同商量讨论,解决问题的意识。 <b>2.收集材料,整理分类</b> 表演游戏中,孩子往往受制于许多形象性的道具之中:漂亮的房屋背景、华丽的礼服、逼真的小草大树……这些看似最好用、最方便的材料束缚了孩子想象的翅膀;这些单一的道具剥夺了孩子自由创造的空间;这些现成的东西让孩子忘记了思考……其实,绿色的纱巾不仅可以做披肩、裙子,它还能铺在地上变成绿油油的草地;椅子不仅能拿来坐,还可以拼搭成青青草原的羊村;报纸不仅可以揉成纸球在地上踢,还能卷成长长的拐杖……这些都是孩子在游戏时想出的办法!教师无需再那么辛苦地为孩子做出许许多多的道具,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游戏的需要寻找替代物,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从家里收集材料,为游戏服务,如茶叶罐、酸奶瓶、纸袋、硬纸板、绳子……只要孩子想好了用途都可以用上。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感知材料的特性,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分类,让孩子养成收纳的习惯,方便孩子在游戏时更快地选择相应的材料,游戏结束后更好地整理材料。 <b>3.废物利用,创新思维</b> 自制道具不仅为孩子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余地,孩子通过亲手制作,会更加投入游戏,玩儿得更开心,表演得更起劲儿。孩子们从家里收集来的许多废旧物,如塑料袋、纸巾筒、泡沫垫、纸盘……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自选材料区,当孩子们遇到缺少游戏材料的情况时,孩子可以从这些废旧物中挑选形状、材质、颜色合适的材料进行再加工,他们要开启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既能使用又美观的道具。如在一次游戏中,琪琪需要一对翅膀,她来带自选材料区左思右想,考虑要用什么材料来代替。她首先选择用报纸画翅膀,把松紧带粘在报纸上,刚要把翅膀背在背上,报纸就被扯破了。琪琪没有放弃,她继续寻找材料,嘉慧给她出了个主意,用比较厚的硬纸板来制作。在两人的合作下,翅膀做好了,她们心满意足地用上自己做的道具玩起了游戏,在以后的几次游戏中,琪琪都选择用自己做的翅膀,并且加以爱护,收玩具时也认真的整理。 <b>三、自我欣赏——下次游戏更精彩</b> 分享、交流是补充、丰富孩子经验行之有效的方法。表演游戏时,每一组的游戏都有精彩的亮点,有的孩子巧妙使用材料、有的孩子善于布置游戏场地、有的孩子表演得惟妙惟肖……因此,游戏后的分享、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丰富孩子对故事内容、不同角色的认知,提高孩子对游戏的兴趣,促进游戏的发展。 <b>1.材料展示,丰富经验</b> 游戏时,有些孩子烦恼于找不到合适的材料进行表演,有些孩子则经常产生使用材料的新点子,因此,每次游戏后,教师应把时间留给孩子,让每一组的孩子都产生交流,互相分享自己在游戏中使用哪些材料作为道具,他们可以牵着手到自己的布置的游戏场地,真真实实地向对方展示自己的材料,让其他孩子亲手摆弄一番。孩子在相互欣赏、参观时,会发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如果看到自己喜欢的材料或方法,他们便会在下一次游戏中运用。教师也可以拍摄孩子游戏时的照片,通过照片,直观地唤醒孩子游戏时的记忆,让他们更加乐于将自己的想法分享给他人。例如锴锴一组在游戏时,用地垫拼搭出了一个立体的房子,孩子可以真实地进入房内游戏,有的孩子在游戏时看到了,感到非常喜欢,便立刻去拿地垫也想拼一个;有的孩子在游戏时没有发现,但游戏结束后,通过相互的参观,他们也喜欢上了这个房子,在下一次的游戏中果然看到孩子用上了这个搭房子的方法。 <b>2.旁观游戏,模仿学习</b> 孩子渴望自己的表演得到关注,渴望获得教师的鼓励,因此,有观众的表演令孩子们玩得更加起劲儿。教师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个展示的平台,满足孩子内心想表演的欲望,在台上他们是小小明星,获得台下小观众的瞩目,掌声中,孩子的表演越来越自信、大方。台下的小观众通过观看其他的孩子的表演,模仿他们的动作、表情、语言,丰富了他们布置场景、使用道具的经验,这就一改过去教师采用“立即示范”或“手把手教”的方式,那样孩子只是被动的接受,是被指挥、被导演的游戏。如今孩子主动学习,灵活运用, 用自己的理解与表现,玩自己喜欢玩的游戏。 “重表演,轻游戏”是长期以来表演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片面地追求孩子”逼真的”表演效果,却轻视了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游戏应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教师应放手让孩子自由、自主地游戏,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尊重孩子的天性与想法,而不是指挥、导演幼儿的表演,只要这样,才能让千篇一律、如出一辙的表演游戏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 <p>策划:白兴娣、吴白茜、曾毅薪、叶琦</p><p>审核:厦门市白兴娣名师工作室</p><p>设计:陈丽馨、吴白茜</p><p>撰写:陈丽馨</p>

游戏

孩子

表演

材料

故事

教师

道具

自己

他们

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