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海岛,难忘当年嵊泗列岛行

贝贝舟

<p>东海明珠嵊泗列岛是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重点列岛风景名胜区,十多年前曾去那里采风,足迹基本踏遍了嵊泗列岛的住人岛屿,那里的海天一色、耕海牧场、山海奇观的美景至今让人难以忘怀。今天的美篇云游海岛就带大家去嵊泗列岛逛逛…</p> <p>嵊泗列岛,即嵊泗县,位于杭州湾以东、长江口东南,由钱塘江与长江入海口汇合处的数以百计的岛屿群构成,包括大洋山、小洋山、沈家湾岛、薄刀嘴岛等404多个大小岛屿,其中有人居住的岛屿16个。最大的岛屿泗礁山,面积21.2平方公里。嵊泗列岛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列岛风景名胜区,素有“海上仙山”的美誉,具有“碧海奇礁、金沙渔火”等原生态旅游特点,已被认定的风景点有50多处。</p> <p>历史沿革:</p><p><br></p><p>据《史记》和《水经注》记载,上古时期,嵊泗地为南蛮、东夷其中岛夷之地。春秋、战国时,为越国东境句章县海中洲(亦称甬东或甬句东)。今嵊泗县为当时海中洲的一部分。战国后期,楚灭越置江东郡,为楚国江东郡句(读“gou”)章县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嵊泗地属会稽郡鄮县。楚汉之际,属西楚霸王项羽封地之东楚会稽郡鄮县。</p><p>西汉高祖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后,属楚王韩信封地之会稽郡鄮县。削平异姓诸侯王、分封同姓诸侯王后,嵊泗地域,先为荆王刘贾荆国之地,后为吴王刘濞吴国之地,均属会稽郡鄮县。景帝三年(前154),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受诛,遂属江都王刘非封地之会稽郡鄮县。元封五年(前106),分天下为十三州刺史部。嵊泗地属扬州刺史部会稽郡鄮县。</p><p><br></p> <p>南朝宋时,属扬州(或东扬州)会稽郡鄮县;齐时,属扬州会稽郡鄮县;梁时,与宋同;陈时,属东扬州会稽郡余姚县。隋文帝平陈后,置吴州总管府,嵊泗地属吴州总管府句章县。大业元年(605),属越州句章县,大业三年,改越州为会稽郡。唐武德四年(621)平李子通,置越州总管(府)和鄞州,不设县。嵊泗县地属越州总管(府)鄞州。武德八年,属越州都督(府)越州、县。贞观元年(627),分天下为十道。嵊泗地属江南道越州鄮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增至十五道,遂属江南东道。开元二十六年,于贸阝县置明州并析翁山县,嵊泗地属明州翁山县。天宝元年(742),改明州为余姚郡。干元元年(758),置浙江东道节度使,郡复为州,遂属浙江东道明州。大历六年(771),因“袁晁之乱”废翁山县,属鄮县。</p><p>南宋绍兴元年(1131),两浙分东、西路。嵊泗地属两浙东路。绐熙五年(1194),升明州为庆元府。元朝至元二十一至二十七年(1248—1290),属江浙等处行中收省浙东道宣慰司庆元路昌国州昌国县。</p><p>明初,因袭元行省制,后改行省为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嵊泗地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明州府昌国县。洪武十四年,改明州为宁波。洪武二十年,昌国县废,迁其民于内地,夷县为中中、中左两千户所。嵊泗地域,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宁波府定海县(即今镇海)。洪武二十九年,于布政使司下设浙东道,管辖所属府、县。据《明史·职官志》,今嵊泗县境明时属宁绐分巡道。</p><p>清初因袭明制。嵊泗地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宁绐道宁波府定海县(今镇海)。寻改属闽浙总督浙江省(巡抚)宁绍台道。不久废闽浙总督而设浙江总督。康熙二十七年(1688),于舟山置定海县。嵊泗地属定海县。康熙二十九年,分定江、浙洋汛。嵊泗地域划归江苏省(布政使司)苏松太道苏州府太仓州崇明县。雍正二年(1742),升太仓为直隶州。</p><p>民国元年至5年(1912—1916),属江苏省崇明县。民国5年,在清苏松太道的基础上,设沪海道尹于上海。民国7年,属江苏省沪海道崇明县。民国7年,沪海道废,由江苏省水上第一警察厅负责崇明县外海诸岛的治安和防务,行政上属崇明县。民国23年3月,崇明县于嵊泗列岛设第五区。“八·一三”淞沪事变前,为侵华日本海军舟山基地司令部占领。汪伪政权划为浙江省定海县之第十区(亦称嵊泗特别区)。</p><p>抗战胜利后,与战前同。民国35年11月,改崇明县第五区为江苏省直属区。民国36年9月,改直属区为设治局。民国37年10月,设治局改由海军管辖。 1949年10月,置嵊泗县,属由大陆流亡本县枸杞岛的江苏省政府管辖。 1950年7月,嵊泗解放,设特区和军管会,属苏南松江专区。 1951年3月,特区和军管会均撤销,复置县。隶属不变。 1952年,苏南、苏北行政区合并为江苏省,嵊泗县属江苏省松江专区。 1953年6月,嵊泗县划归浙江省舟山专区。 1958年10月,舟山专员公署和嵊泗县均撤销,遂为宁波专区舟山县嵊泗人民公社。 1960年11月至1962年4月,嵊泗人民公社划归上海市。 1962年4月,恢复县建制,嵊泗县仍归浙江省舟山专区。 1970年4月至改舟山专区为舟山地区,嵊泗县属舟山地区。</p><p>1987年3月,改舟山地区为舟山市,嵊泗县属舟山市。</p> <p>这里曾是反倭与抗清斗争的最前线。另据古籍记载,我国历史上九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唐朝鉴真和尚六渡扶桑;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明末郑成功征发东南等都曾途经嵊泗,嵊泗这片古老的土地历经沧桑,既有一脉绵古的传承,也有不堪回首的断层,这些都给嵊泗遗留了丰富的物质与人文遗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嵊泗县登录的66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2处、市级2处,县级17处。不可移动文物绝大多数是清后期及民国时期的古朴的古民居建筑,比较有特色的是灯塔与摩崖石刻,这些都是世代迁居、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祖辈的遗传与见证,传承至今的是一个四面临海及具有自身海洋文化特色的海岛。</p> <p>嵊泗是全国十大渔业县之一,地处著名的舟山渔场中心,水产品资源丰富,被称为“东海鱼仓”和“海上牧场”。盛产带鱼、大小黄鱼、墨鱼、鳗鱼和蟹、虾、贝、藻等500多种海洋生物。马鞍列岛现代渔业综合区列入第二批50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成为浙江省首个省级现代渔业综合区;嵊泗的贻贝产品曾荣获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浙江省渔业博览会金奖,并被认定为省级绿色食品、优质无公害产品和省级名牌产品,首个“中国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产品,同时我县还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贻贝之乡”称号,拥有全省最大的贻贝产业化基地和深水网箱养殖基地,是宁波、上海及长三角地区鲜活水产品供应基地。</p> <p>嵊泗是宁波—舟山港的重要组合港,更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港区,主要有洋山港区、泗礁港区和绿华山港区。嵊泗适宜开发的深水岸段有9处,总长46.5公里,其中水深15米以上岸线36.5公里,水深20米以上</p><p>岸线10公里,尚有70%岸线未利用开发。进港航道水深在20米以上,25—30万吨级船舶可全天候进出港口。港域内有锚地10处,其中可锚泊10万吨级的锚地有5个,可锚泊30万吨级船舶的锚地有3个,占舟山港的60%。</p> <p>嵊泗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列岛风景名胜区,素有“海上仙山”的美誉,具有“碧海奇礁、金沙渔火”等原生态旅游特点,已被认定的风景点有50多处。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划分为四个景区:即以碧海金沙、渔家休闲、海鲜美食为特色的泗礁景区,以远东第一大灯塔—花鸟灯塔和雾岛为特色的花绿景区,以渔港、海崖和渔俗为特色的嵊山—枸杞景区,以幻石灵礁和现代港桥为特色的洋山景区。</p> <p>菜园镇</p><p><br></p><p>菜园镇位于泗礁本岛的中西部,距上海南汇县仅31海里,距宁波北仑、舟山本岛70海里,菜园镇是嵊泗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镇交通便捷,拥有快捷高速的立体交通网络,每天有直达镇海、舟山、上海的高速客轮,到上海洋山深水港客运中心仅一个小时。</p><p>  全镇陆地面积28.1平方公里,全镇辖5个渔农村社区,4个城市社区,12个行政村,总人口33996人。</p><p>  菜园镇具有重要的经济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最大的优势是“港、景、渔”,即得港独优、得景独秀、得渔独丰。港口资源是我们的新兴优势,有优越的深水航道和锚泊资源,是国际家轮船进入长江口、吴松口的必经之道,绿华山港从70年代起为上海国际外轮锚泊和减载锚地;25万吨的上海宝钢马迹山矿石中转码头于2002年投产运行。</p><p><br></p> <p>基湖沙滩</p><p><br></p><p>基湖沙滩倚山傍海,呈弯月形微倾入海,是华东最大的沙滩。基湖沙滩也是嵊泗最出名的海滨浴场之一,绵长的海滩沙质细腻。适合游泳、踏浪,也有卡丁车、沙滩足球、自助烧烤等娱乐项目。沙滩的沙石中有少量的小动物,晚上打着手电筒捉蟹,是基湖沙滩的又一大乐趣。</p> <p>当年在基湖沙滩留影</p> <p>在菜园镇留影</p> <p>参观马迹山港区</p> <p>游大悲山留影</p><p><br></p><p>大悲山,以佛教观音文化中的大慈大悲而得名。大悲山位于泗礁本岛东部,泗礁山岛东部田岙村,山体秀美,视景极佳,为嵊泗列岛第三高峰。</p> <p>枸杞岛</p><p><br></p><p>枸杞岛位于嵊泗列岛东部,是列岛中仅次于泗礁的第二大岛。这个海岛离舟山和上海都比较近,岛东端有枸杞沙滩,且有小西天、山海奇观碑、妈祖庙、虎石、蛟龙出水、岛沙碑等胜景。岛形略呈T字型,以山地为主,山顶多裸岩,沟谷处植被甚茂。森林复盖率达53%以上,居嵊泗县各岛首位。以枸杞岙附近遍生中药材枸杞灌木,岛即以此得名。但历来地名复杂,古称干斜山、李西或里西山,别有丕屿、勾奇山等名,海图上又曾标作南马鞍岛等。</p> <p>枸杞岛是浙江省舟山群岛东北部的一个岛屿,位于嵊泗县东部。陆地面积5.92平方公里,是马鞍列岛中的最大岛屿,岛上最高海拔199.3米。岛上有人口9,245(2000年普查),是枸杞乡区域内唯一有人居住的岛屿。嵊泗枸杞岛位于菜园镇东30.6公里处,是嵊泗列岛中仅次于泗礁山的第二大岛。面积5.6平方公里,最高的小西天山,海拔199米。岛形略呈“T”字形,以山地为主,山顶多裸岩,沟谷处植被甚茂。枸杞以枸杞岙附近遍生中药材枸杞灌木,而得此岛名。但枸杞历来地名复杂,古称干斜山、李西或里西山,另有丕屿、勾奇山等名,海图上又曾标作南马鞍岛等。</p><p>枸杞岛其实在晋朝就有人居住了,岛名也是变了好几次的,现名叫“枸杞”,盖因早年间岛上遍生枸杞灌木而得名,现如今,岛上凡是任何能挖出小平地并且面朝大海的角落,也就是本来属于枸杞灌木的地盘都被人类给占了,全都“种”上了房子,之所以用“种”字,主要是这些房子看上去都像镶嵌在山崖上一样,层层叠叠,被摄影家们称作“海上布达拉宫”,但每家房子还算宽敞明亮,除了房子,其余山上地方都是原始绿化,岛屿的森林复盖率达到53%,所以家家基本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p> <p>枸杞岛,古称李西(又名南马鞍岛),后因岛上多生植枸杞而得今名。她位于舟山群岛的东北部,北濒上海,南邻"海天佛国"普陀山,西与绿华国际锚地相接,是沪、杭、甬三大开放城市进出之门户。距上海芦潮港50海里,距日本长崎岛300海里。全乡共有33个大小岛屿组成,海陆总面积1606.6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6.62平方公里,枸杞本岛为嵊泗第二大岛,现为嵊泗县枸杞乡。全乡下辖3个社区(龙泉社区、大王社区、庙干社区),7个行政村(龙泉、干斜、里西、石浦、大王、庙干、乌沙),常住人口8526人。</p> <p>贻贝之乡</p> <p>贻贝雕塑</p> <p>大王沙滩是枸杞岛最大的沙滩,位于枸杞岛大王村,沙滩长约200米,宽约20米,沙滩沙质细腻,是夏天游客游水嬉戏的必去景点之一。</p> <p>小西天位于枸杞岛小西天顶峰西侧,海拔119.3米,为枸杞岛最高点。“小西天”四季常青,是登山看海、观日、听涛(海涛及松涛)的最佳去处:夕阳西下,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停泊着渔船,非常美丽,若遇大风过境,海面顿时滔滔,惊涛拍岸,岩礁堆雪,听海涛与松涛,观乌云密布之天际,有如身临金鼓齐鸣、万马奔腾的的沙场一般。</p> <p>枸杞岛留影</p> <p>山海奇观石留影</p><p><br></p><p>山海奇观位于枸杞岛南部。五里碑(里西岗墩)峰巅,有一雄伟山崖傲然屹立,数十里外也可望见,高9米,宽7.3米,坐西朝东。东壁镌刻“山海奇观”4个巨擘大字。每字高1.6米,宽1.3米,分两行直书,为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浙直总兵都督侯继高督汛至此所题。石碑下沿有一条天然石凳,可供游人憩足足。前侧有一块平坦巨石,可供游人合影留念。周围松林茂郁,环境清幽。登上碑顶,山、礁、滩、云、天、海,景色尽收眼底,令人心醉神迷。</p> <p>花鸟岛</p> <p>花鸟岛位于嵊泗列岛的最北面, 其形如展翅欲飞的海鸥.岛上花草丛生, 林壑秀美, 故得名花鸟岛.由于岛上终年云雾缭绕, 故又名雾岛。</p><p>花鸟岛上最为著名的景观即是花鸟灯塔。该灯塔建于1870年, 圆柱形塔身高达17米余, 标成上黑下白两道横纹。每当夜慕来临, 塔顶的氙气聚光灯便以每分钟一周的旋转速度向四周扫射, 射程可达22海里。半个花鸟岛在灯塔的强烈光束照耀下, 如同白昼一般。如遇浓雾阴霾天气, 能见度差, 塔内还装有大功率的"雾笛", 声音可传出10多海里之外, 以告来往船只。由于灯塔的历史悠久及雄伟壮观, 故又被誉为远东第一大灯塔。</p><p> 花鸟岛上的老虎洞、云雾洞、猿猴洞等亦是佳景之一, 据说云雾洞可深达海底。而东崖则是观涛的好去处, 那里濒临大海, 风急浪高, 蔚为奇观。</p><p>花鸟岛自然繁花遍地, 杜鹃、百合、水仙等名花随处可见,尤其到春季, 山花烂熳, 香气袭人。</p><p>沿岛的岩缝中还出产贻贝与石斑鱼, 是登山、野营、垂钓的理想去处。花鸟岛位于嵊泗列岛的最北面,其形如展翅欲飞的海鸥,岛上花草丛生,林壑秀美,故得名花鸟岛。</p> <p>花鸟岛上最为著名的景观即是花鸟灯塔。被誉为远东第一大灯塔,是亚洲第二大灯塔。花鸟灯塔,清同治年间由英国人始建。每当夜幕降临,塔顶便射出一道炽亮的白光,给迷途的船只带来希望和勇气。</p> <p>花鸟灯塔留影</p><p><br></p><p><br></p> <p>动态图</p> <p>黄龙岛</p><p><br></p><p><br></p><p>黄龙有大、小二岛,东西对峙仅相隔500米水道。大黄龙岛位菜园镇东南12.6公里处,与泗礁山岛岸距4.5公里,古有深水山、元宝山、石刀山和黄陇山等名。大黄龙岛为嵊泗县黄龙乡政府驻地。因山势雄伟,土呈黄色,远望似黄龙蟠海而得名。岛位于泗礁山的东南侧,岸距4.5公里。岛上岗峦绵延,平地狭小,有山13座,主要有大岙岗顶、太平岗、石屋岗顶、帽顶山等。大黄龙岛形如梧桐叶,东西长3.88公里,南北1.5公里,海岸曲折,湾岙环布,东嘴头、南港、大岙、北岙、峙岙等岙口均可供渔船锚泊。大岙沿岸地带有一片沙滩,其馀均为陡岸。海岸线总长21.14公里,最高点石屋岗顶海拔223.5米。岛上多裸岩,岩土澄黄,山势走向宛若两条黄龙蟠浮海石,岛即因此得名。周围海域盛产鱼虾,所出"黄龙虾米"向称名牌海产。</p><p><br></p> <p>历史沿革:</p><p>该岛昔为两省分治之地,自清光绪元年(1875)起,北港属江苏省太仓州崇明县管辖,南港归浙江省定海厅。1934年,南港设黄龙乡,属浙江省;北港设 五龙乡,属江苏省。1951年后,南、北二港始合建为黄龙乡,乡政府驻地南港村。岛的开发,估计在16世纪前即有人定居,遭清初海禁而荒废。现居民的先祖多数是康熙(1662~1722)年间展复后,陆续从宁波、镇海、乍浦等地迁入。人口约1.1万,分布6个自然村,以张网作业为主。</p> <p>黄龙岛形如一片张开的梧桐片,陆域面积5.12平方公里,主要岙湾有南、北二港,岗峦蜿蜒相连,最高点为中部的石屋岗顶,海拔223.5米,在嵊泗列岛中居第二高峰。</p> <p>大黄龙岛峻山陡岸颇有壮色,尤以奇石景观闻名海外。石称元宝石,分大、小两块,危贴于元宝山崇岗悬崖之上,形若两锭神来的金银大元宝。大元宝石重约百吨,高6米;小元宝石重约5吨,长4米,两石相依。人立于石上,蹬之悠悠颠晃,推之则摇摆而不移,人称东海第一大奇石,俗以为"女娲补天"所遗。另有"孔明帽顶"石,亦称石之大观。岛上有数处摩崖石刻,大元宝石西壁镌大书" 东海云龙"4字,系光绪三十四年(1908)张传隆巡海时所题。大岙岗顶近海石崖上镌"潮海风清"4字,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陈梦斗督汛时所题,其旁有宅基、灶基遗迹,疑明代古民居。峙岙东北又有"东南半壁"石刻。此外,峻峭秀丽的六人坑陡谷、趣味盎然的乌龟石礁岩、蕴为壮观的长山嘴激流,皆为黄龙著名景点。</p> <p>东海云龙石</p> <p>小黄龙岛面积0.89平方公里,位大黄龙岛西侧。岛上峰岩层叠,势若矫龙,夏日天气晴朗时,远看似有烟雾袅袅,故称其景为"黄龙吐烟"。游客一年四季络绎不绝。</p> <p>黄龙岛晚霞</p> <p>绿华岛</p><p><br></p><p>绿华岛位于马鞍列岛西北部,西与西绿华岛紧邻,相邻100米,已有桥相通;北与掰开岛近邻,落潮后相连。陆域面积1.15平方公里,岸线曲折,总长7.75公里,全岛北高南低,最高点为岛中部偏北的老山会岗墩,海拔144米。</p> <p>历史沿革:</p><p><br></p><p>据传,东西绿华岛早期广植西湖垂柳,称"海上花园",故有"绿华"之称,西绿华岛在东绿华岛的西,所以称为"西绿华岛"。另有一种说法是,绿花在马鞍列岛众花山之中,从南至北为第六块,故称六花山,旧志有六华山、六花山的记载。宋乾道《四明图经》写作落华山。因六、落、绿三字的方言相同而出现的多种名称。西绿华岛南宋时已有人居住。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载有络华。清康熙时,宁波等地渔民来些捕乌贼、采紫菜、贻贝。清乾隆以后渔民逐渐定居,今村民祖籍多为宁波、岱山。1934年与今花鸟乡合建花洛乡,1950年7月10解放。同年11月和东绿华岛人设洛华乡。1953年12月设洛西乡,1956年3月,东西绿华岛与花鸟岛合建花洛乡,后又恢复洛华乡。1985年定名为绿华乡。</p> <p>绿华岛是一座诗的岛屿,原分东、西二岛,1972年建成百米跨海桥后,两岛自此贯连。据传岛上早期遍植绿杨垂柳,宛若海上西湖,故美名"绿华"。古又作落华或络华山。位菜园镇东北约20公里处,东北与花岛山相隔3000米海道。东、西绿华岛面积分别为1.15和1.39平方公里,居民约3000余人,其先辈多数由黄岩、岱山迁入。1950年始建绿华乡,而1934年曾与花鸟山合建花绿乡,乡政府驻西绿华反岗村。岛上多岗峦,最高老山会岗墩海拔144米,座落于东绿华岛北端。</p><p>绿华岛小而舒长,象一位静卧在海面的睡美人。坡谷黑松茂盛,野卉蔓生,渔家民宅周围所植花木婆娑,亦异于他岛。岛岸曲折多弯,多礁岩,丰富的潮间带贝藻类和岛礁性鱼类,是旅游垂钓和采集的新奇天地。绿华海域又是优良的深水港区,位长江口外国际航道南侧,已辟为对外开放的避风锚地,常有中外远洋轮船在此锚泊、减载过驳和候潮,形成上海港的近海基地。绿华观海别有意境,万吨巨轮乘风破浪,鸣笛而过,是人类征服海洋的骄傲。而海面上另有一艘千载不动的鼓帆大船,则是海洋的永恒艺术,称作"篷礁"。篷礁孤悬于岛东南海面7公里处,由两块高20米的岩礁组成,兀然拔起,形酷似疾驶的船帆,远望壮美动人,流传有"篷礁歼倭"故事。是嵊泗风景名胜区中的著名景点之一。</p><p>绿华和花鸟山、嵊山、壁下山、枸杞岛皆为马鞍列岛主要岛屿,列岛共有130余个岛礁,组成优美的"花绿景区"。</p> <p>西绿华岛曾为浙江省嵊泗县绿华乡政府所在地,位于马鞍列岛西北隅,西南距嵊泗县城19.6公里,东北与花鸟山相近,似弯钩形镰刀,东西走向,东部宽而略高,西部低而狭小,长2.9公里,宽0.45公里,面积1.39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1.29公里,岛上多低缓的岗峦,最高点为东部石人冲岗墩,海拔104.9米,岗顶有一块巨石,形如弥陀佛,盘坐其上。岛屿四周礁石、洞穴众多,饵料丰富,是石斑鱼等岛礁性鱼类定栖的良好场所,附近海域开阔,潮流畅通,水质澄清,为嵊山渔场的组成部分。</p> <p>绿华岛北邻上海港口外国际航道,又有天然深水锚地,1974年国家计委批准将绿华岛南锚地辟为外轮减载锚地,供20万吨以下中外货轮锚泊、避风、减载;上海港务局的"双峰号"海轮减载船在此进行过驳减载作业已20余年,并在岛上建有1座30米高的国际导航台。绿华岛南端有10米水深岸线3.5公里,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岛上的旅游景点主要有港务灯塔、东海第一桥等。</p> <p>东海第一桥绿华大桥</p><p><br></p><p>绿华岛离嵊泗岛约12海里,目前还未被开发成旅游岛。岛上植被茂密、清净。有一座1972年就建造好的桥梁,大桥将东西绿华岛连接起来。此桥号称东海第一桥。</p> <p>当年在绿华大桥桥头留影</p> <p>嵊山岛</p><p><br></p><p>嵊山岛,是中国渔港重镇,古称乘名山、神前山、陈钱山或尽山等。 嵊山旧名“尽山”,意""诸岛至尽也,而曰尽山""。 嵊山集中台。</p> <p>嵊山镇位于浙江省的东北部,嵊泗县的最东端,全国著名的舟山渔场中心,位于北纬30°43',东经122°49',居长江和钱塘江入海口交汇处,是全国1.8万公里海岸线的中心点,浙江省最大的鲜活海水产品出口基地,又是国家一级渔港和二类开放口岸。嵊山镇海洋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将紧紧抓住"渔、港、景"特色,以渔业捕捞为基础,以水产品加工为中心,培育和优化海洋捕捞,浅海养殖,水产品加工,海洋运输,海岛旅游等为主体的海洋产业发展格局,建立相应的发展基地,充分发挥省小城镇综合改革镇的发展优势,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强规划,加快海岛城镇建设,促进提前基本实现渔业和渔村现代化的建设,努力构筑嵊山经济区的发展格局,促进海洋资源开发,使嵊山成为海洋经济发达的现代化海岛重镇。</p> <p><br></p><p>嵊山镇由大小51个岛屿组成,海岸线总长19.3公里,嵊山镇南面深水线3.7公里,水深10-15米。为马鞍列岛最大锚泊地,可避西-东北风8-10级,附近海域有国际航道2条,县境水道19条。全镇陆地总面积为7.1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900平方公里。</p><p><br></p> <p>嵊山街景</p> <p>渔乡谣电子商务体验中心</p> <p>尽头餐厅</p> <p>街心雕塑</p> <p>连接枸杞岛的三礁江大桥</p> <p>东涯绝壁</p><p><br></p><p>东崖绝壁在嵊山岛最东端,也是舟山群岛的最东端,高达数十米,连绵数千米,直伸入海,狂涛拍岸,溅起“千堆雪”。其中的元宝石千奇百态,妙趣横生,极耐观赏。景区内还有明清以来的摩崖石刻多处,笔力雄健,皆出自明代都督侯继高、兵督司张文质及明将陈梦斗等人之手。从嵊山镇前往东崖绝壁,可乘三轮车,穿过嵊山镇,经过隧道可达。或沿着海塘前行,路的尽头就是前卫村,由此开始徒步,沿小路穿过前卫村,沿途可观渔民村庄,约走30-45分钟左右到达东崖绝壁。</p> <p>壁下岛</p><p><br></p><p>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嵊山镇壁下社区,壁下社区所在的壁下岛,与嵊山岛隔海相望。壁下在撤乡并镇前以岛建乡,下辖安基村、大盘村和壁下村。壁下社区是一个纯渔区,以帆涨网作业为主。</p> <p>滩浒岛</p><p><br></p><p> 滩浒社区现有在册人口702人,322户,区域面积0.65公里,社区经济模式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辅主,以海洋作业、个体经营为主。</p> <p>滩浒岛,是嵊泗列岛中距大陆海岸最近的岛屿,西北与上海金山卫隔海32公里,面积0.51平方公里,岛上较平坦,最高点海拔82.6米。</p> <p>滩浒岛上已建有海湾渔岛山寨及2座滩浒山庄,为您提供客房、餐饮、娱乐、会议中心等服务项目,全岛整体开发规划正在实施之中。</p> <p>滩浒岛夕阳</p> <p>滩浒岛夜景</p> <p>在当年滩浒乡政府门口留影</p> <p>洋山岛</p><p><br></p><p>洋山镇又称崎岖列岛,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长江口与杭州湾的交汇处,扼沪、甬、杭之海上交通要道,与衢山岛隔海相望,是嵊泗县西部的一个海岛建制镇。全镇辖4个社区,1个行政村。总人口10710人(2017年)。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p> <p>洋山镇由大洋岛、小洋岛、滩浒岛等大小90个岛礁组成,小洋岛距上海南汇区芦潮港镇17海里,滩浒岛距上海奉贤区金卫港12海里。全镇陆域面积21平方公里,大洋岛12.74平方公里,小洋岛6.72平方公里,滩浒岛1.90平方公里。随着洋山深水港的开发,大洋地区积极储备土地资源,向海洋要田,向岛礁要田,大力开展浅海滩涂围垦造田,洋山镇土地面积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加。</p> <p>历史沿革:</p><p>今洋山镇。梁大同十一年(535)开始即有小洋岛文字记载,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据(小洋旧志)记载:早在 代以前,洋山居民稠密。清《[乾隆]金山县志》、《[光绪]崇明县志》记载:岛上多羊,得名"羊山",因岛面积小,称"小羊山",后演变为小洋山,而大洋山因小洋而得名。据《大洋旧志》记载:早在南宋以前,洋山居民稠密。洋山历史上归属多变,解放前属江苏崇明;1950年解放后属苏南行署松江专区嵊泗特区管辖;1953年划入浙江舟山专区管辖;1960年11月划归上海市管辖;1962年5月又划入浙江省舟山专区大巨县管辖。1964年7月复归嵊泗县至今。</p> <p>洋山景区位于嵊泗列岛西部,景区范围包括大小洋山岛和沈家湾岛等。景区以幻石灵礁、摩崖石刻为特色。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景区内裸石露岩遍布,怪石奇礁横生,摩崖题刻众多,有“海阔天空”、“海若波恬”、“中流砥柱”、“海宇澄溥”、“群贤毕至”、“鲲鹏化处”、“万顷晴波”、“倚剑”等明清时代留下的摩崖石刻。石刻铁笔银钓,龙飞凤舞,令人目不暇接。尤以“倚剑”石刻最为壮美,其字径4米达见方。圣姑礁石刻群中“群贤毕至”四字,为清光绪十四年汀潭雷玉春等所题刻,弥足珍贵。 坐落在小洋岛上的“石龙”,如双龙偃卧,连绵上百米,蜿蜓跨空,气势磅礴,堪称嵊泗列岛自然景观又一绝。还有,大梅山上有一条由花岗岩球体叠置而成的缝隙,上至山巅,下入海面,人称“通天洞”、“通海洞”。雨过天晴,远眺梅山石景,一幅景色迷人的、出自八大山人之手的山水画映入眼帘,令人陶醉其中。除此之外,游览洋山景区,人们还可观赏到“姐妹石”、“仙人洞”、“石鸡望空”、“驼石问天”等独特景观,想起王贞白:“风涛打欲碎,岩穴蛰方深,藓点晴偏绿,蛩藏晓竞吟”的诗句。 眼下,令世人瞩目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建设工程已落户洋山岛,一个现代化的世界重量级大港,不久便在东海之中崛起,成为人们游览的又一景观。</p> <p>洋山镇风景名胜区是大自然赋予的得海独优,得港独厚,得景独秀之优势。洋山的山水美就美在自然,雅就雅在天成。岛上古迹聚集、文物荟萃并保持原汁原味的渔农风味。洋山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独具魅力,岛上幻石灵岩,摩崖题训蔚为壮观,其数量之多,造型之美,在我国沿海岛屿中名列前茅。</p> <p>大洋岛大山是观赏整个洋山全景和洋山深水待开发旅游处女地;小洋岛被称为"海上雁荡山"。全岛共有景点50余处。</p> <p>洋山圣姑礁留影</p> <p>洋山岛夕照</p> <p>洋山岛夜景</p> <p>洋山深水港夜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