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我们教学中比较难啃的硬骨头,之前我们所用的苏教版中没有文言文体裁课文,在文言文的教学上,我们也没有任何的经验。可是教材改变为部编版以后,文言文课文的数量骤增,从三年级开始就已经有了文言文题材的课文出现,对于我这个在文言文教学上没有任何经验的新手来说实在是让人困惑至极。</p><p> 直到今年,有幸加入我县优秀教师赵玲老师的省学带工作坊,她就是围绕文言文来进行研究的,这好像让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跟着这群优秀的老师一起来研究文言文教学,我的内心有了方向。</p><p> 最近我一直在读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设计要诀》,刚好他就对文言文的教学有系统的讲解,正如久旱逢甘霖的幼苗,我如饥似渴地仔细研读,虽然他的书理解起来很有难度,但是读后也能领略一二。</p> <p> 王教授对于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领,有如下几点看法:</p><p> 一.着力于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p><p> 古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炼字佳话,有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炼字范例。王教授认为文言文的教学也要着力于章法考究处和炼字炼句处。例如在教学《始得西山夜游记》中的“始”字,三个含有“始”的语句是文章的关键层层推进。教学中以“始”起,以“始”使终,“始”是理解和感受文章的关键点,也是教学这篇文言文的抓手。</p><p> 去年 12月,我参加“汉中市名师大篷车活动”,有幸聆听了汉中市新源学校的刘波校长执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他就抓住了课题中的“取”做文章,不仅理解“取”在文中的意思,还让学生展开想象,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取”,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课堂的广度,也深入的理解“不取”的原因。</p><p> 二.依原则处理文言文的字词</p><p> 1.放过</p><p> 回想我自己教学文言文的过程,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以前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就是翻译文言文,一定要逐字逐句让学生理解意思,才算是让学生学懂了这篇文言文。可是王荣生教授认为依原则处理文言文字词的第1个原则就是“放过”。他认为首先古今一致或古今词义直接对应,学生理解不发生困难的无需处理。其次,生僻的难字难句,教科书有浅易注释的,一般让学生借助注释知道即可。例如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这篇文言文中的课题中的“鼓”,和如今的鼓意思有所不同,课文中也有注释,我们在这里只需要知道鼓的意思是弹即可,无需在“鼓”字上大做文章。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大可不必逐字逐句让学生理解,该放过之处定要“放过”。</p><p> 2.深入</p><p> 王教授认为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句,光浅表的知道是远远不够的。集中体现作者情谊和思想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要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充分领会。有时候还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具体感受字词语句。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时,文中的“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这几处就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既要理解其语言的形式(叠词的作用),更要理解其语言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伯牙和子期之所以成为知音的原因。他们之间越是心灵相通,子期死后,伯牙愈是伤心欲绝。</p><p> 例如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一课中,在理解“曝”“拊掌”词语时,我们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p><p> 3.突出</p><p> 王教授认为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予以突出。例如刘波老师执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就抓住了“走”这个字进行了教学。随着时代的变迁,“走”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在古代“走”有跑的意思,我们从这个字的本意就能看出:它是会意字,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而现在的“走”则大多理解为行走。刘波老师在教学中除了从字理入手,理解字义。还进行了适度拓展,将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引入到本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了“由”在古文中的意思。</p><p> 三.重视文言文知识的应用价值</p><p> 虽然我们现在用文言文来写作的机会很少,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学习文言的知识,这不仅仅是用在考试中,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前两天听了王松舟老师的讲座,感受颇深。在新冠病毒肆虐的时候,日本也为我国进行了捐助。在捐助给我国的物资箱的外面,日本人用中文写了两句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是多么讽刺,日本人都能把中文学到随时活学活用的地步,而我们中国人学习古诗文言文,还只停留在应付考试的地步。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以让学生学习古人文化为目的,传承中华精髓为目的,而不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p><p> </p> <p> 四.适时适地使用翻译</p><p> 前面我也提到过自己在古文教学中的尴尬,因为没有任何经验,也没有进行过研究,经常逐字逐句的讲解翻译。王教授认为,“多数情况对重要字词作解析即可,不必整句整段做翻译。误以为学生记下每句翻译就是学习文言文,这绝对是要不得的想法”。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就要坚决摒弃逐字逐句讲解的方法。</p><p> 五.强调“诵读”意在玩味</p><p> 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时,隐隐约约觉得他和古诗的教学一样,应以读为重。王荣生教授强调,“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诵读的要义是得他滋味(朱熹语)”,“诵读重在味,重在玩。须是沉潜讽咏,玩味易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诵读包含背诵,但能背出不等于诵读。”所以我们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诵读”,读出滋味,读出感受。前两天在学习王林波老师的文言文教学课例《古人谈读书》中,王老师就引导学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诵读,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个中滋味。语文名家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湖心亭看雪》这则文言文时,就反复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有指名读,学生的齐读,还有教师的创设情境引读,课的末尾更是在老师深情的范读当中戛然而止,引人无限回味。所以读是文言文教学的灵魂,运用多种手法反复的诵读,由浅入深的读,层层递进的读,才能真正让学生读懂文言文。</p><p> 语文教学,博大精深,文言文的教学,更是考究教师的功力,我们不能停下研究的脚步,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彼此思维的碰撞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文言文教学,且教且思,且思且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