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按照千阳的老规矩,春节大概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常说:“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但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我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质的粥本来是祭祖祭神的,但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瓜子、红豆、花生米、葡萄干……)等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h3> <h3>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也叫糖蒜。把蒜瓣放到醋里,加入盐,糖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成透明状,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千阳过年时,家家都要吃一顿饺子。</h3> <h3> 从腊八起,铺户就加紧上年货,街上增加了货摊子——有卖春联、卖年货、卖水果糖、卖花生、瓜子的等等。这些摊子都让孩子们的心跳得更快一些。在街上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比如:卖松枝的、薏米仁的、赤豆的、绿豆的等等。</h3> <h3>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糖果。糖果有很多种类,比如水果糖、软糖、酥糖等等。孩子们喜欢吃这些小食品,即使没有肉吃,也必须买水果糖,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玩具、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h3> <h3>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买新衣、新鞋,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h3> <h3>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天色刚黑下来,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米花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圆柱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h3> <h3>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舍”。必须把肉、鸡、鱼、青菜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还要走油锅,即(用油炸各种各样的美食)蒸馍、做压肉、做臊子等等,为了过年待客用。</h3> <h3>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着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h3> <h3>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则只有部分商户开门。门前堆着各式各样的水果、糕点、礼盒。全城零零散散,没有多少人。因为今天大多数人不走亲戚,只有少数亲戚多的人才走亲戚。</h3> <h3> 初二,男人们一大早就出动了,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留一人,在家中接待客人。城里城外有许多商铺开放,供人购买。小贩们在街道两旁摆摊儿,卖水果的、礼品的,食品的和各种玩具。街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大家都赶着到亲朋好友家去拜年,无暇逗留闲逛。这种现象,一般会持续到初五就淡了,因为走亲访友的大多都已结束,外出打工的也已经开始返程。</h3> <h3> 接下来,最热闹的一天就是正月十五了,也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十五到十六这两天,街道上还有热闹的社火表演。各式各样,精彩绝伦。到了元宵上市,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纸或绢做的,有的却是纱灯,有的做成各种各样的生肖灯、龙灯、狮子灯,或者描绘上《西游记》故事中的人物。到了晚上,灯一悬起,再点上蜡烛或插上电池,接上电源,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小孩子买上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有声有色地玩耍,家中也有灯:各形各色的纸灯、纱灯、带电池的玩具灯,装上电池,不仅会动,还有音乐。好玩极了!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这的确是最美好快乐的日子。</h3> <h3> 一转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了,大人又照常做事。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冬已逝春复始,春节就这样过去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所有美好,纷纷而至。周而复始,又开始了下一轮的准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