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二十四节气之处暑</p> <p> 哈啰!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海老师邀请各位再次走进空中课堂——澄江小学生快乐学语文第二十六讲,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处暑。</p> <p> 处暑,读音“chǔ shǔ”,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在每年公历8月23日左右,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shǔ)、稷(jì)、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p> <p> 处暑后天气真正开始转凉,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方、北方气温变化还是很大的。处暑之后北方的气温明显下降,秋高气爽的天气将占据主流,“秋老虎”开始姓“秋”。而在“副热带高压”称雄的南方,虽说人们已经开始感受到丝丝的秋意,但是往往在处暑尾声的时候还会再次感受高温天气,所以南方的“秋老虎”还是姓“夏”的。</p> <p> 处暑节气习俗:</p><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祭祖迎秋</b></p><p>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祝中元的民俗节目,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b> </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放河灯</b></p><p> 河灯也叫“荷花灯”,就是在灯的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将其放于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中元夜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吃鸭子</b></p><p>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开渔节</b></p><p>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正是渔业收获的时节,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虾贝类发育成熟。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每年处暑期间,在沿海一带都要举行隆重的开渔节。</p> <p> 处暑养生应注意的问题:</p><p>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处暑”期间,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都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也就是“秋乏”,秋乏是一种自然现象。“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不宜急于增加衣服。所谓“春捂秋冻”之意,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 睡觉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之品。建议根据个人不同体质,选用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等食品,以起到调养身心的作用。</p> <p> 预防“秋乏”四步曲:</p><p> 一是睡眠充足。夏天昼长夜短,天气闷热,很多人长期睡眠不足。处暑后天气变凉,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争取晚上10时前入睡,并要早睡早起,为防止上班犯困,可以适当午睡。二是饮食清淡。保持饮食清淡,合理营养。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物,包括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及酒等。应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和豆制品等。不吃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有利于提神醒脑。三是加强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登山、散步、做操等,简单运动有助于情绪平静解除秋乏。伸懒腰也可缓解秋乏,即使在不疲劳的时候,有意识地伸几个懒腰,也会觉得舒适。四是在室内养植物。“秋乏”状态与人体缺氧有一定关系,因此,室内适合放置一些能吸收二氧化碳等废气的花草,宜选择盆栽柑橘、吊兰、斑马叶橡皮树、文竹和绿萝等。</p> <p> 与处暑节气相关谚语多如繁星,如: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农时节令到处暑,早秋作物陆续熟;处暑不觉热,水果别想结;今秋叶子保得好,明年就能多结枣……</p> <p> 小朋友们,大家还可以去搜集有关“处暑”节气的古诗词,制作成精美的卡片、手抄报……</p> <p> 让我们再来欣赏一段小视频,回顾“处暑”节气的知识点,(视频选自爱奇艺”)</p> <p>(以上文字内容、图片均来自网络)</p> <p>制作人:凤山小学海燕</p><p>初 审:吴晓红</p><p>终 审:胡友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