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公元1982年,公历平年,共365天,53周。农历壬戌年(狗年),闰四月,共384天。</p> <p> 1982年1月1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p><p><br></p><p> 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p><p><br></p><p> 《纪要》指出:目前,全国农村已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p><p><br></p><p> 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各级党的领导应向干部和群众说明,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p> <p> 1月11日,中共中央发出《紧急通知》,传达了中央常委关于对一些干部走私贩私,贪污受贿,把大量国家财产窃为己有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采取紧急措施的指示。</p><p><br></p><p> 中央常委提出,对于这个严重毁坏党的威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全党一定要抓住不放,雷厉风行地加以解决。</p><p><br></p><p> 3月8日,根据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的需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一些有关条款作了相应的补充和修改。</p> <p> 1月11日 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p><p><br></p><p> 同日 邓小平会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说,对台湾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种制度是允许的,他们不破坏大陆制度,我们也不破坏他那个制度。国家统一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愿望。</p> <p> 1月11日、13日 中央讨论精简机构问题</p><p><br></p><p> 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中央机构精简问题。邓小平在会上作《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的报告,他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p><p><br></p><p> 当然,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实现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革命和建设的战略需要。</p><p><br></p><p> 19日,中共中央将邓小平的讲话印发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党组。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的机构改革工作逐步展开。</p> <p>1月14日 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 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p><p><br></p><p> 胡耀邦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就对外经济关系问题发表意见:<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要打开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要学会两套本领――组织国内建设的本领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本领。</b></p> <p> 1月30日 肯定知识分子工作发挥的作用</p><p><br></p><p>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检查一次知识分子工-11日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p><p><br></p><p>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致开幕词,第一次提出了“<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这一崭新的命题,他指出:“<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胡耀邦代表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报告宣布,我们已经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b></p><p><br></p><p> 到本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的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p><p><br></p><p> 大会通过了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选出了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p> <p> 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实行和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大力提倡晚婚晚育。</p> <p>6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正式成立</p> <p>7月1日,第三次人口普查表明中国人口超过十亿。</p> <p> 7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致函蒋经国先生,希望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依时顺势,与共产党谈判,共商祖国统一大业。</p><p><br></p><p> 廖承志在信中说:<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年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竞祖国统一大业。唯弟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余期期以为不可。世交涤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b>”“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这封信的发表,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p> <p> 9月1日,中共中央明文规定,重大新闻的播报时间从20:00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提前到19:00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p><p> 从此,央视新闻联播成为了中国最权威的新闻播报平台。</p> <p>10月7日-16日 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p><p><br></p><p><br></p><p><br></p><p>我国向预定海域用潜艇在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有了新的发展。</p> <p> 11月26日—12月10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p><p><br></p><p> 彭真作关于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宪法》。</p><p><br></p><p><b> 新宪法规定: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恢复设立国家主席;国家设立中央军委;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政府;国家领导人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会议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六五”计划。</b></p><p><br></p><p> 会议决定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p> <p>在1982年,不能不重点提到邓小平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为香港回归问题的谈判!</p> <p> 1841年1月26日,英国强行占领香港岛,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想方设法也没能收回。</p><p><br></p><p> 并且还在1842年8月29日,签署《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正式割让香港岛。</p><p><br></p><p> 1860年6月9日,英国又逼迫清廷签署耻辱的《北京条约》,迫使清廷将九龙半岛以南地区割让给了英国。</p><p><br></p><p><br></p> <p> 1898年6月9日,清朝被迫签署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行租借了九龙半岛以北,深圳河以南包括附近200多个岛屿,租期99年。</p> <p><br></p><p> 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后,中方代表和英方代表勘定中港边界线</p> <p> 1945年战时,首相丘吉尔强硬而粗暴地向老蒋表示——英国哪怕不惜一战也不放弃香港。</p><p><br></p><p> 在英国人的眼中香港比印度还重要,香港像一颗明珠,发出璀璨的光芒。她不仅跻身于亚洲四小龙,而且雄踞亚洲四小龙之首</p> <p> 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率领代表团抵达北京,就香港问题进行为期5天的正式访问。</p><p><br></p><p> 关于香港回归问题的会谈拉开了序幕。代表中英双方进行谈判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两个人——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p> <p> 有意思的是,这两个人都与铁有缘,邓小平被毛主席誉为“钢铁公司”,而撒切尔夫人的另一个称呼就是 “铁娘子”。</p><p><br></p><p> 铁碰铁,硬碰硬,发生了哪些那人寻味的故事呢?</p> <p>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1925年10月13日-2013年4月8日),生于英格兰肯特郡,英国右翼政治家,第49任英国首相,英国第一位女首相。 </p><p><br></p><p> 1979年率领保守党夺得政权,1990年宣布辞职。她的政治哲学与政策主张被通称为“撒切尔主义”。因反对共产主义,被前苏联媒体戏称为“铁娘子”,这个绰号已成为她的主要标志。</p><p><br></p><p> 撒切尔夫人曾四次访问中国,签署的《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为香港回归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p> <p> 此时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会谈已经启动,志得意满的撒切尔夫人准备在1997年后香港的行政管理问题上与中国政府再作一番较量。</p><p><br></p><p> 她不再谈“三个条约”有效,不再提“续约”之类的要求,转而提出了“用主权换治权”的理论,即英国同意在1997年把香港交还中国政府,但是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后,英国可以继续管理香港。</p><p><br></p><p>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她打出了“三脚凳”这张牌。</p> <p> 所谓“三脚凳”,就是在中英开始对香港问题谈判时,香港当局以正式成员身份参加,造成中英港三方共室的事实,以达到使香港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实体的目的。签署中英联合声明</p><p><br></p><p>港督尤德作为香港代表参加。</p> <p> 然而,在撒切尔夫人访华的前几天,邓小平就说过:香港一定要收回,一切文章都要在收回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这个大框子里面做。</p><p><br></p><p> 一个要收,一个又不放。就这样,关于香港归属问题的世纪谈判还未正式拉开帷幕,双方就已经剑拔弩张。</p> <p> 7月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正式对此事表态:“我们注意到了这个消息。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会谈是中英两国政府之间的双边会谈。尤德先生是作为英国政府代表团的一个成员参加会谈的,因此他在会谈中只代表英国政府。” </p><p><br></p><p> 中国政府的强硬态度,迫使撒切尔夫人收回刚刚打出的“三脚凳”牌,英国外交部急忙发表声明,说尤德“当然将作为英国代表团的成员参加会谈”。</p><p><br></p><p> </p> <p> 邓小平收到撒切尔夫人精心挑选的一个银质烟盒。</p><p> 撒切尔夫人肯定知道邓小平爱吸烟,为了兼顾他的爱好和健康,邓小平平时抽的香烟过滤嘴比一般的香烟要长些。撒切尔夫人关注到了这一细节,烟盒就是根据他的香烟长度精心制作而成,纵10.5厘米,横16厘米,高5厘米。银烟盒四周围镶嵌的是米字纹,中间微微隆起。</p><p><br></p><p> 欧洲人喜欢用银器,这件礼物对喜欢抽烟的邓小平来说应该很称心。</p> <p>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与撒切尔夫人会谈。小平同志身着笔挺的灰蓝色中山装,脚蹬黑色锃亮皮鞋,精神焕发地走出,与她握手。</p><p><br></p><p> 撒切尔夫人见到小平同志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您很高兴。”小平同志则微笑着回答到:“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你来呀!”</p><p><br></p><p> 这两句看似客套的寒暄背后,暗涛汹涌。</p> <p>谈判开始,已经78岁高龄邓小平的掷地有声:<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主权问题是不能够谈判的,就是说,中国1997年收回(香港)的问题不能谈判!</b>谈到主权问题,小平同志有些激动,他提高了声音说,<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b>就这样,撒切尔夫人精心准备的第一张牌,被深谙桥牌之道的邓小平给顶了回去。</p> <p> 然而,“铁娘子”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在邓小平斩钉截铁地否定了三个条约有效论之后,撒切尔夫人又打出了第二张牌,她饶有意味地表示,如果中国单方面宣布收回香港,那么就可能出现灾难性的后果。</p><p><br></p><p> 她为什么敢这么说呢?因为,六、七十年代香港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被誉为“亚洲四小龙”。撒切尔认为,没有英国就没有香港的过去和未来的繁荣。</p><p><br></p><p> 听到这个话,小平同志针锋相对地同她讲:<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香港的繁荣是香港人创造的,我们不相信离开了你英国的管制香港就不能保持繁荣。我不排除这个时候发生意外的事情,香港发生动乱。如果我们根本谈不拢,中国将考虑接收香港的时间和方式。</b></p> <p> 这本《唐宁街岁月》是撒切尔夫人晚年所写的自传,书中对这一段有着极为清晰的描述,她是这样说的:“但是我却没有能够说服他。他甚至还说,如果愿意的话,中国人今天晚些时候就可以走着过去收回香港。”据当时在场的前港澳办主任鲁平回忆,邓小平说完这句话,撒切尔的脸一下子就刷青。</p> <p>经过一阵争执,双方同意发表一个不作任何实质性承诺的会谈公报。</p> <p> 撒切尔夫人没有想到,中国政府的态度竟是如此强硬。会谈结束后,撒切尔夫人落寞的从门口走出。</p><p><br></p><p> 脸色凝重,以至于神思恍惚,在大会堂门外的台阶上摔了一跤。她被扶起来后说,没事。</p><p><br></p><p> </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英国谈判代表柯利达 </b></p><p><br></p><p> 下午,撒切尔夫人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在向记者宣读声明时,她的声音一时变得嘶哑,但她仍然坚持念完全文只有83字的声明。</p><p><br></p><p> 撒切尔夫人没有想到邓小平如此强硬。回去之后,她私下对驻华大使柯利达说:“<b>哎唷,邓小平真残酷啊!</b>”从此,香港问题谈判陷入僵局。</p> <p> 谈判出现僵局,不仅中国政府和广大港人着急,英国领导人也焦急不安。</p><p><br></p><p> 1983年1月28日,撒切尔首相召集政府高层官员和港督尤德开会,讨论香港问题。撒切尔夫人提出,在谈判无进展的情况下,应在香港发展民主体制,使它能在短期内获得独立或自治。</p><p><br></p><p> 她还提议在香港搞全民公决。但与会者都不赞成首相的设想。3月7日,撒切尔夫人在同柯利达和尤德商讨对策时,写了一封信给中国总理,表示只在香港的管理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她就愿意就主权问题“考虑”向英国议会“提出建议”。</p> <p> 9月10日,邓小平又一次会见了希思。两位老朋友亲切地寒暄了一番。当话题转到香港问题时,气氛一下子变得格外沉重。</p><p><br></p><p> 邓小平对英国政府在当时谈判中的做法极为不满。他斩钉截铁地宣布:想用主权来换治权是行不通的。22日要会谈(指第4次会谈)<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希望不要再纠缠在治权问题上。不要搞成中国单方面发表声明收回香港,而是要中英联合发表声明。联合声明的方式对两家都好,不是说哪一家更好,特别是涉及到中英长期的关系。邓小平告诫说:“在香港问题上,我希望撒切尔首相和她的政府采取明智的态度,不要把路走绝了。如果英方不改变态度,中国就不得不在1984年9月单方面公布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政策。”</b></p> <p> 希思向邓小平表示,他将把这番话转告撒切尔夫人,并劝首相改变以主权换治权的做法。迫于形势,英国政府在第4轮会谈后开始考虑采取措施稳定香港经济,并准备在谈判中实行退却。</p> <p>虽然香港回归,经过了日后不少中英双方的谈判,但1982年的精彩,以及当年打下的基础一直未发生改变!</p> <p>1981年的民间,老百姓安居乐业</p> <p>10月1日,天安门广场前哄孙子的老人</p> <p>那时候的姑娘们已经开始穿起了漂亮的裙子</p> <p>1980年代宿舍里的时髦女青年,到了晚上,会聚在一起,说悄悄话、讨论文学、听听收音机。</p><p><br></p><p><br></p> <p>城市家庭里的摆设</p> <p>农村帮忙干活的孩子</p> <p>已经有了花花绿绿的海报和报刊,已经开始了追星族</p> <p>被一群小朋友围观的电影明星刘晓庆。</p> <p>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1329374678微信QQ同号删除,谢谢!</p> <p>感谢阅读作者其他文章</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sv4knmf?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春江水暖鸭先知!</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srjhi6c?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悲壮惨烈的衡阳保卫战 5000颗头颅俯瞰当年的战场</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so7stt1?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老蒋:谁敢搞台独,我就搞他脑袋!</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sk5vuky?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1981</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sbz3z7r?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人物~为人不识张伯驹,踏遍故宫也枉然</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ruffzns?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1980</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rpqxb8i?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5次灭族,56次灭国,却永远灭不掉的大中华!</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