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得到控制的广富林文化遗址重新开放了

疾首

<p>  结合当前疫情现状,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广富林文化遗址定于2020年3月16日起恢复开园(开放时间:9:00-17:00)。实行网络实名制预约购票模式入园。园内各展馆暂不开放,人行出入口为朱雀门(广富林路3260弄)</p><p> 为降低乘车人挤人的风险,我今天(3月18日)吃好午饭骑着电瓶车再游广富林。</p><p>朱雀门</p> <p>  朱雀门为广富林文化遗址的正南门,依据中国古代“四象”学说中“朱雀”代表南方而得名,同时向北与最北端的骨针广场形成中轴。 朱雀门及二则建筑的设计呈门楼残垣风貌,主要是展现广富林古镇的历史沧桑,代表着曾被冠为“云间北道第一镇”的历史辉煌。</p> <p>  进入后中轴线的尽头,有一个广富林文化遗址的核心地标——骨针广场,中间竖立着一根象征先人编制衣被渔网的工具——骨针,这是广富林发掘出来较多的代表性遗物。</p> <p> 出生于广富林的陈子龙,是明末清初中国著名的文学家。为崇祯十年进士,松江诗派的代表人物。由他整理编辑的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影响深远。清兵攻陷南京,他组织抗清活动,后被抓捕,投水殉国。陈子龙纪念馆由澡雪堂、安雅堂以及室外的临湖环廊、景忠广场、景忠坊以及陈子龙生平纪念碑等组成;展厅内主要介绍陈子龙文学成就,创办复社与几社、反清复明的介绍,还有与陈子龙同时代的杜麟征、夏允彝等众贤名士情况介绍。 </p> <p>陈子龙纪念馆</p> <p>  紧邻陈子龙纪念馆,是陈子龙墓。曾毁于“文革”期间。1987年重建,墓前牌坊“明陈子龙墓”由革命家李一氓题写。</p> <p>  墓碑为清朝修建之原物,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朝为笼络汉人士大夫,故碑文刻“大清赐谥忠裕明兵科给事中大樽陈公墓”</p> <p>  三元宫是广富林最早出现的祭拜场所,供奉的神圣,是尧、舜、禹古称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创立时最早的信仰之一。为的是保佑广富林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乡民一般称为“三官堂”。</p> <p>知也禅寺</p><p> 相传明朝末年,清兵进入松江,广富林成为争夺战场,阵亡将士的尸体被抛入河道造成瘟疫肆虐。此时,一位云游四方的僧人来到广富林,不顾染病危险,帮助百姓收尸、治病。而这位僧人却日日风餐露宿。百姓请他去治病,他因听不懂松江话,总是说一句“施主,老衲知也,知也”,并全力施治,不图回报。由此,百姓都尊称他“知也法师”。</p> <p>  居于知也禅寺和三元宫正中,晚唐风格的三重檐塔,称富林塔。也是广富林文化遗址中的最高建筑。广富林并无建塔记载,修建这座塔,主要是观景功能和建筑文化展示。从广富林文化展示馆,经古陶艺术馆,可直接乘电梯或走楼梯登上塔顶。站在塔顶环廊上,广富林的景色一览无余,富林塔前有一方水池,斜阳下塔影倒印其中,美不胜收。</p> <p>  紧邻城隍庙东侧的是关帝庙,广富林自古有关帝庙存在,毁于战火后,一直与城隍合屋供奉。关帝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被民间尊为“武圣”“关公”是广富林先民的保护神。</p> <p>  城隍庙一般都应建在城内,广富林仅是市镇,为何有城隍庙相传明朝年间,松江突发霍乱之疾,广富林也未能幸免。此时镇上一位世代中医陈金生、另一位辞官隐居的王家昌,冒着被传染的危险救助乡民。陈氏用砒霜、黄连等配置中草药,做成治泄攻毒良药。王氏倾其家产,采集药品,搭灶开锅,赈济乡民。三年后,两位善者先后故世,乡民感恩捐资建庙,供奉陈王二老,取名“陈王庙”。后来,随着年代久远,陈王被读成城隍。</p> <p>  传说天牛下凡广富林后,每日耕田犁地之后的卧水休息之地,称为天牛塘。如今,天牛塘上长达106米的十九孔石拱桥,称作天牛桥。桥东的引桥处,有一根重达90吨的花岗岩冲天大石柱,顶上雕有麒麟,称作天牛柱,传说是栓牛绳的柱子。天牛塘的北侧,是天牛坡,传说是天牛的牛粪堆积而成。</p> <p> 古代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皇帝御舟所经水道,都被视为官道,不经朝廷同意,不得随便在上建桥:一是忌桥上的平民百姓因御舟过桥,似有站在皇帝头顶之嫌;二是担心因桥跨太低而影响下次御舟过桥。康熙皇帝御舟二次途径沈泾塘,所以沈泾塘之前称为官塘,在上建的桥都曾奏请朝廷同意,是否皇帝赐名,已不得而知。目前广富林文化遗址连接郊野公园的官塘桥和御赐桥,是根据当地老人祖辈传述而得名。</p><p><br></p> <p>官塘桥</p> <p>御赐桥</p> <p>  御赐桥位于辰山塘上,传闻史上当地乡绅为了迎接康熙帝南巡至此,而集资所建。此桥十分宏伟,桥的前方有两座神兽雕像镇守。桥上筑有两座亭子和一座堂屋,可遮风避雨。</p> <p>御赐桥上走一走</p> <p>桃花盛开的广富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