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同战役,满目尽春晖

宋金红

<h3>——记昌平区小学教师抗疫团队(十)</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齐心同战役,满目尽春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此时艰日,协力最为贵。</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研前头率,骨干共发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微课细琢墨,资源精选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虽无斩妖技,教育尽我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子宅家中,收获更不菲。</p><p> 来自城南中心应春银副校长的一首小诗,尽显疫情面前,“停课不停学”,学有趣、学有获、教有情,教有法的状态。综合学科教研员与各学科老师老将新兵齐上阵,骨干精英共携手,凝心聚力,共商学习方案;深耕细作,精敲教学思路,延学活动异彩纷呈。其中,一节节细心雕琢、精心打磨的微课陆续上线,学子们身临其境,见课如面,老师们成了屏幕后的英雄。</p><p> 以下是学科教研员和基层教师在抗疫过程中的感言,也是他们辛勤耕耘的笔记和服务教师的诗篇。从他们感言中,不仅反映出创新教研和教学方式的努力探索,更能反映出他们勇挑重担、服务基层的信心与智慧……</p>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突出学科特点,注重国家认同素养培育<br></b><font color="#010101"><b>--道德与法治学科高段停课不停学在行动</b></font></h5> <h3><font color="#010101">  从2月17日停课不停学以来,高段道德与法治学段确定了“突出德育学科的特点,注重国家认同素养培育”的学习主题。充分利用区共享平台,坚持每周每个年级一节有关国家认同素养培育的录像课播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内容从北京的胡同到国粹中医、武术、汉字;从中国公民、国家机构到遵守法律,以及环境的保护,男女平等。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多视角的认识中国,了解国家,从而产生认同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经过四周的学习之后,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3月2日,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宋金红老师组建微信群,成立“高段微课录制”小组。微课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围绕国家认同素养的培育,突出德育教育。体现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分为:节日故事、劳动者的故事、中国故事三个板块。</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劳动者的故事突出身边的不同职业的人们对社会的贡献,特别是疫情期间一些感人故事。而且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的大爱,增加了捐助者、志愿者这两个特殊的群体。</span></p> <h3><font color="#010101">  节日故事分为近代中国人民抗争产生的节日和传统节日的故事,选择以日期为主线,系统性的展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一些重要的节日背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故事,以及最有代表性学生刚刚经历或马上要经历的传统节日的故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中国故事则是从中国的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作用讲述,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3名精英道法教师和一名在校师范生积极参与,三个年级,分为两期,23个主题,25节微课。教师们迅速领取了各自的任务。</font></h3> 根据区级延期开学的要求,宋老师提出了微课录制的要求,关注细节,把握方向,指导教师微课录制。<br>  老师们积极筹备,家里没有课本,就到网上搜集电子教材;反复斟酌,精心设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研讨与交流,分享录制的经验与得失、录课相关技术与细节。力求携手同行,保质保量完成任务。<br> 教师们为了营造故事情境,在麦克风前一饰多角,吸引学生。运用数字、图片、视频等资源,增强故事的渲染,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br>  教师完成微课文稿和相关资源的整理后,由宋老师一审再审,教师一改再改,大家都达成了共识:务必精益求精,发现问题,及时在群里进行提醒与交流。<br> 录制微课对于有些教师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制作课件、录制视频,遇到信息技术难题,就边学边做,百度搜索,多方请教,屡次尝试,努力让自己的讲授清晰、活泼、生动、有趣,力求体现师生互动,让学生爱学、乐学,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br>  录完并不代表结束,为了呈现一节完美的微课,老师们除了一遍又一遍地录制,还在音频编辑上下功夫,只为了让孩子们看到微课时,声音画面清晰明确,能够“坐得住,听得懂,愿意看”。<br>  面对新冠疫情的严峻形势,感谢在一线奋斗的战士,感动于我们伟大的祖国,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让我们共抗疫情,期待春暖花开,重返校园!<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疫”样假期 砥砺前行</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昌平区马池口中心小学</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赵卫红</b></div> 夜深人静,仿若又回到了忙碌充实的学生时代,却在现在的每一天,都有着沉甸甸的收获感,这是一种“抗疫我尽力”的参与喜悦与充实!<br> <h3><font color="#010101">  微课录制时光转瞬而逝,回顾制作过程,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微课录制技术的熟练,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我喜欢我们《道德与法治》团队的诚挚与热情,我钦佩教研员的那份敬业与引领,我感动所有参与老师们的认真态度,还有一点小小的自豪,来自于微课制作过程中化压力为动力的自己。</font></h3> 还记得经过多次修改录制,半夜将微课终稿发给教研员,教研员宋金红老师竟然秒回!吃惊的我张大嘴巴!抗疫的路上我们同行!<br>  资料精选广而博,微课设计巧而精!一字一符号、一图一视频……深思考细琢磨,一个空格不放过!这是我录制微课最大的收获!<br>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的交流与互动!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课,才能更好提高自身教学技能!<br>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在微课录制及应用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就让我们从这个难忘的延学假期开始!<br> <h3><font color="#010101">  一起经历抗疫磨难,以德育德、以爱孕爱,尽心尽职,这是我们教师当前力所能及能做的!</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为战“疫”,时刻准备着</b></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昌平第二实验小学 苏红</b>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br></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不忘初心,闻令而动</div> 在这个战“疫”的特殊时期,我担任的录课任务是讲《劳动者故事--捐助者》。<br> 于是开始搜集资料,但茫茫的各大媒体平台上,真真假假的故事和信息,铺天盖地。于是我就开始一个故事、一个故事的反复研读,看看其是否切合主题,故事是否经得起推敲和考证,就这样,找了30左右个故事,觉得这些故事会激发学生的兴趣,给予学生一些启发。当看到宋老师在群里的提示和指导时,发现自己的方向和行动是对的,心里一阵雀跃。<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做实抓细,精益求精</div> 当选出故事,着手准备教学设计和PPT的过程中,新的思考也伴随而来。<br> 找到的那么多故事都要讲吗?每个故事之间要怎样过渡和衔接?如何衔接才够巧妙?要穿插背景音乐和视频资料吗?光是讲大段的故事,是在播报新闻吗?一边整理资料,一边画问号,问号越画越多,资料也难以割舍,我的故事到底要怎么讲?还能讲完吗?教研群里面的前辈们眼疾手快,都已经有录制上课的了?我心急如焚。<br> <h3><font color="#010101">  看着群里伙伴们的交流,看着梳理过的材料,我忽然就想到了思维导图分类的这种形式,于是带着紧张和雀跃之情,拿出一张白纸,再读一个个故事,分好类,锁定好主题和对象,一切就顺理成章了。图文结合,复习巩固,结合时下,这些词反复出现在脑海中,让我能够将教学设计和PPT顺利地呈现出来。</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慎终如始,善作善成</div> 文稿敲定后,心里着实是轻松了,带着喜悦之情准备开始录制。第一遍试音顺利,第二遍录制感觉并不难。想到学校一位老师的朋友圈写到“录了20遍,嘴都瓢了”,我还想怎么会。<br> 然而,在接下来的录制中,我也开始遇到各种细节方面的问题。超时4分,删稿,舍不得;不删,太长,一遍遍的删了录,录后再删,再改……最后终于录成了10分15秒,却发现,中间有两页PPT的播放没有跟上。再来!还有一次到了最后两页的时候真的嘴瓢了,跑风了。再录!一边录课,一边被自己的行为逗笑。休息之余,喝口水压压惊,再录一遍,快要结束时,心中窃喜这次一定没问题了,刚这么想却又打了个水嗝,就这样反反复复,录了一半停下来的课,录完整节的微课,前前后后共录了28次。当我最终给宋老师发过去录好的微课视频,看到宋老师回复“挺好的!”那一刻,心里的感触竟不知用什么词描述。<br> 战“疫”进行时,虽然我们并没有在真正的战场上,但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拿好手中的笔,讲好心中的课,做好眼前的事。任何一场战役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更好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需铭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为了能在每一次“战役”中取得胜利,我们就必须时刻准备着。<br><br>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给最美的“城市黄玫瑰”</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微课《劳动者的故事——环卫工人》</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昌平区昌盛园小学 李迎春</b> </p><p> 2020年的开年,让大多数人闭户在家,通过媒体了解、关注着身边的一切……</p> <p>  “停课不停学”,疫情期间,区教研员宋金红组织召集部分道法老师,推出微课教学,我选择了 “环卫工人”这一主题,他们是最美的“城市黄玫瑰”。我个人非常中意这个主题,首先,我的姨夫就是一名环卫工人,而且,我每天步行上班,都会在路上看到尽心尽力清洁着城市卫生的环卫工人,我还与我们小区的一个环卫阿姨关系很好,经常给她存留一些可回收的书本、易拉罐,我决心一定要做好这个内容。</p><p>  构思时,脑里的呈现了很多画面:个别人对环卫工人出言不逊;凌晨清扫道路的他们;春节当晚,打扫烟花垃圾到天亮的他们,雨雪天气时……捡拾路上垃圾,被撞倒地的黄马甲,疫情期间,戴着口罩,依然清理运输小区垃圾的他们……这些画面,都成为我的微课内容。 </p><p>  制作PPT时,我找到的视频时间短,速度快,不够理想,我通过截频获取画面、配乐组合,自己做了个小视频,效果不错,我为此感到很有成就感。 录音前,反复练了多遍,最终录了6次,才觉得满意。</p><p>  我也希望我的这节课能让学生们对环卫工人有个新的认识,能够以行动来尊重这些可敬的环卫工作者,做环卫的守护者和践行者。</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精致、精心</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疫情中的微课制作</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口职业学校 杨亚轩</b></div><br> <p>  在非常时期,接到了区里录制微课的任务,感到十分荣幸。学生们停课在家,教师如何适当引导和提供学习资源成为了重中之重,微课的学习形式,能更好地为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服务,是当前最好的教学资源。</p><p>  为了成功录制一节微课,从确定选材、到构思内容、微课设计,再到如何录制、最后成功录制,区教研员和道德与法治同行教师们给了我非常大的支持和帮助。</p><p>  自从加入由区教研员牵头的学科微课录制微信群后,我们学科内教师组积极学习和交流制作微课,在录制微课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问题。同时,也正是由于急于解决这些问题,才更加激发了我们学习微课,录制微课,运用微课的极大热情。</p><p>  为了成功录制一节微课,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写好微课设计,再交给区教研员宋金红老师把关、修改;自己再加修改后录制微课,宋老师观看微课后再作点评、修改,再从新录制,直至微课录制合格。尽管付出了这么多工作,但当想到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的微课作品能让停课在家的学生们受益时,心中倍感欣慰。</p><p>  感谢区道德与法治学科给予我的这次学习、锻炼的机会。</p>

微课

录制

故事

教研员

老师

学生

教师

学科

停课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