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雪石

胖胖💪

<p>砀山城北五十里,古楚国与鲁国交界处,今苏鲁预皖边界,有孙氏映雪堂嫡族老家——孙老家村。村中有一尊奇石,名为映雪石,古朴灵秀,形态非凡,颇有传奇!</p> <p><br></p><p>晋代孙康,孙秉之子,东晋长沙相孙放之孙。元嘉中为起部郎,迁征长史,有集十卷,为孙氏映雪堂始祖。孙氏族人历代相传,这尊奇石,当年座落在孙康家院子里。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冬天常常夜以继日的学习,孙康家当时很贫穷,没钱买灯油,特别是冬天,长夜慢慢,没有油灯,没法读书。孙康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他觉得这样让时间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场大雪,孙康发现了神奇。屋顶上、庭院里、树上全白了。夜色下,门口的石头在雪光中闪闪发光,他站在院子里欣赏着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惊奇自家门口雪光中发出奇异光芒的石头,忽然心中一动:借着雪石辉映的光彩可以读嘞。他急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卷,对着雪石的光辉,果然字迹清晰,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p><p>孙康春夏秋以帮家里耕种田地为主要工作,冬天农事完毕,才能全身心地读书。每年冬天雪夜,即使是寒风呼啸、滴水成冰,孙康依然是映着雪石之光克苦读诵。闪闪发光的奇石默默地陪伴孙康,雪光奇石成就了孙康的伟业。功夫不负勤奋人,孙康砥砺求进,终学有大成,成就为一位学富五车的御史大夫,是后世人的榜样。</p><p><br></p> <p>“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自明朝以来,这首民谣在各地民间,尤其是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即现在的故黄河平原地区,广泛流传。元朝末年,连年战争和自然灾害,到明朝初期,中原地区,特别是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人口稀少,百废待兴。这时期,表里山河的山西却十分安定,因此,明朝政府于洪武年间,实施了山西人口大迁移政策。孙老家映雪堂,孙氏族谱记载:“砀近河为邑,而河之北有孙家集……。其家旧自太原迁此,盖唐晋遗风犹存也,……。”在这次大迁移中,孙康后人,在孙九经爷的带领下,举家搬迁。为使后世子孙传承孙康刻苦读书、励志奋进的精神品质,将重达五百多斤,陪伴孙康读书的奇石,装上大牛车,踏上慢慢迁移路,从山西太原翻山越岭,历经数月的风霜雨雪,艰难跋涉,落户于故黄河北岸,即孙老家村。</p><p><br></p><p><br></p><p><br></p><p>奇石历经千年,在夜晚沐浴星月雨露,慢慢生长,黎明晨曦拉开維幕时,停止生长,汲取阳光。采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它浑然天成,灵气逼人。在白天,它在初升的朝阳里,在落日的霞光中,发出七彩霞光;在夜间,星月皎洁的光辉里,发出淡淡荧光;在雪夜,它与雪光交相辉映,显得璀璨明亮。天然一幅日、月、石、雪、田园完美映照的神奇景象。从明朝洪武至今,六百多年来,奇石在孙家后花园里默默地护佑着孙氏家族兴旺发达,人口由刚迁来时百来口人,发展到现在的一万多人的大家族。</p> <p><br></p><p><br></p><p>映雪石的神奇,还在于它有超自然的力量。近年来,大大小小的文物贩子,及村里一些心有所图之人,曾多次近石观察评估,皆因看后有病患,或祸事而终止盗取。孙老家周边方圆百里的百姓,更加崇拜这尊奇石。</p><p><br></p><p>为孝敬父母、服务乡亲老有所养和传承古黄河平原农耕文明,以孙平原为主,孙黎平和孙守昊等投资二百多万元,在老宅上新建"平原居老年公寓、古黄河平原农耕博物馆”。施工过程中,孙氏族人一致强烈要求,重建后花园——映雪园,修复、重塑这尊奇石——映雪石,作为励志标志,激励孙氏家族子孙后代努力读书,齐家治国!</p><p><br></p><p>庚子年二月在孙宜乾的主持下,由孙晴晴、孙宜星、孙守道、孙象鹏、孙宜峰、孙守波、孙宜良等人,将奇石——映雪石修复、安装完成。映雪石,高1.10米、长0.60米、宽0.50米。表面呈黄灰色,是一尊孤立完整,自成一体的石灰石岩石,是典型的园艺假山石。重新修复树立的映雪石,面向映雪园大门,由十二块大小不同的青条石做基石,矗立在映雪园的中主线上,显示出映雪石的庄严神圣!</p><p><br></p><p><br></p> <p>映雪石,历经千年百来,族人的顶礼膜拜,显现人形,俨然一位历经沧桑、 从容的老者,手托长长的胡须,凝视远方。</p><p><br></p><p><br></p><p><br></p><p>映雪石,承载着映雪堂在艰难岁月里求索上进、自强不息的励志精神和高贵品质!也以无言的方式告诉后世子孙一个朴朴实实的道理——读书开启智慧、改变命运、成就伟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