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 “课堂教学六步法”是学校经过多年对魏书生老师六步教学法的研究并结合自身实践,成功的把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灵活创造性的运用到我们的小学课堂教学中来。</p><p> “课堂教学六步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也是实行民主教学的过程。比如“定向”、“出自测题”、“课堂总结”,均由学生轮流或共同完成。实施六步课堂教学法的每堂课通过定向,师生都明确教学目标,从而可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提高效率;突出自学,显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自学遇到疑难,可以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集体讨论解决,把个体的学习与集体的切磋统一起来,就能产生相互学习、相得益彰的效应;自测、自结,使学生当堂能获得自学的反馈信息,并在总结中提高认识、把握规律,有利于以后的学习与实践。</p><p> 这六步,学校倡导只能作为基本的课堂教学结构,但并不意味着这六步在每堂课上都是不可或缺的。根据课文本身特点和学生理解课文难易程度,有的步骤可少用甚或不用。如浅近的若能“自学”解决,“讨论”就可不用,“答疑”也可少用。“自测”效果很好,“自结”便可省略。所以我们对于现阶段的网课教学也依然能运用课堂教学六步法,下面我就以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为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在网课教学中生成的教学案例片段。</p> <p> 网课结束后我和同学们对第2课《腊八粥》进行了课后交流,根据课前我下发的任务单上的问题:“课文为什么把等粥部分写的那样详细,而把喝粥部分写的如此简略?”同学们在微信群里做了激烈的交流。</p><p> 生1:老师,等粥部分写的详细是为了突出腊八粥不好制作,越是复杂的,不好制作的食物才会越好吃呢!</p><p> 生2:老师我和她的想法是一样的。</p><p> (听到大多数的同学都赞同这样的观点,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相信同学们一定很期待喝到这碗粥吧!那文中的八儿也一定很期待,通过预习大家说一说八儿此时是什么样的心理呢?八儿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积极的在微信群里说出自己的想法。)</p><p> 生1:八儿急切的想要吃到腊八粥,但只能苦苦等待。</p><p> 生2:看到腊八粥淡淡的烟气后,感觉有些失落。</p><p> 生3:但他不是只想到了自己,也想到了自己的家人,他很可爱,也很孝顺。</p><p> 生4:……</p><p> (我接着追问:“从妈妈和八儿的对话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p><p> 生1:感受到了妈妈很疼爱八儿。</p><p> 生2:那是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p><p> (“是啊!哪有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的。”我给了孩子们以肯定。接着我继续追问:“在等粥的过程中八儿又是怎么想的呢?”)</p><p> 生1:八儿非常渴望喝到腊八粥。</p><p> 生2:他也猜想了腊八粥的样子。</p><p> 生3:那一定很好吃!</p><p> (这时有的同学情不自禁的发出了笑声。)</p><p> 生4:但是,当八儿看到腊八粥时他却很厌恶。</p><p> (于是,这位同学就要考考别人了,他问:“他苦苦等待那么久的腊八粥,为什么又厌恶呢?”这就完成了课堂教学六步法中同学之间的自测环节)</p><p> 生1:觉得腊八粥黑乎乎的,很脏。</p><p> 生2:这么黑根本不能吃,看着都不好吃。</p><p> (“那妈妈是怎么做的?”)</p><p> 生1: 妈妈让他尝试去吃。</p><p> 生2:吃完之后八儿觉的腊八粥很好吃,很满足。</p><p> 生3:……</p><p> (“是啊!此时你的眼中一定会浮现出一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场景。这也是作者为什么要详写等粥,略写喝粥的原因。”最后同学们分小组进行了总结。)</p> <p> 因为课前同学们带着问题去预习,上课时又通过网课课程的学习,对这些问题已经有了很好的理解,所以我们在进行课后交流的时候,学生们的发言才会这么积极,氛围才会这么的激烈。通过我们课后更深层次的交流,有的同学课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从而高效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p><p> “课堂教学六步法”的运用相信会给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更多闪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