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伟壶”——谈跃伟大师的悟道升华之作 (杨学生)

杨学生

<h3></h3><h3></h3><h3>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瓷大师张守智与紫砂大师汪寅仙合作的“曲壶”问世轰动紫砂界。现如今“曲壶”的拍卖成交价更是高达500多万元。其实几乎同时期的1989年,张守智教授还与当年的青年陶艺家谈跃伟合作了一把“智伟提梁壶”,同样在紫砂界引起极大瞩目。“曲壶”、“智伟”形成双星,一个天圆,一个地方,人间绝配。“智伟壶”当年也同样做了一大一小四套,镌刻上谈跃伟、张守智名章。在北京“60守智设计1953-2013”作品展上,“智伟提梁壶”赫然在列,与顾景舟等大师名作一起与观众见面引起轰动。谈跃伟先生也应邀出席开幕式。 <br></h3><h3></h3><h3></h3> <h3></h3><h3></h3><h3> 最近,笔者有幸见到了“智伟壶”的真容。 她,让我眼前一亮,真有种惊艳的感觉。 她,闯进我的视线,就再也没有走出来,睁眼闭眼都在眼前熠熠闪光。禁不住有种要写点什么的冲动。 在当代紫砂发展史上,国瓷大师、清华美院张守智教授绝对是一位绕不开的人物。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无数次行走在陶都宜兴的大地上,调查研究,课徒讲学,传播理念,广交朋友。对紫砂艺术在传统上创新,注入现代美学设计理念起了重要引领作用。他与顾景舟等老一辈大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共同设计创作出一件件传世珍品。顾景舟的“玉璧提梁壶”、汪寅仙的“曲壶”、周桂珍的“真知提梁壶”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当时陶工们都以能得到张守智设计壶稿为幸事,以至于他欠了许多的“债”,直到现在也没有还清。谈跃伟当年只是30岁不到的青年陶工,为何有此幸运?当然是他手上的“活”入了张教授的“法眼”。张守智后来为谈跃伟紫砂作品集亲自写的序中是这样说的:“谈跃伟在宜兴紫砂界的中青年工艺师中是个佼佼者。多年前我国著名国画大师陆俨少先生到宜兴砂厂制作“杜甫诗意”壶,厂方就选中了谈跃伟与这位老画家合作。陆先生画,小谈制壶,这也传为美谈。当然这也与谈跃伟做的紫砂壶技艺水平高有很大关系。”“他基本功扎实,壶有灵性,形抓的准。”2017年谈跃伟被评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也印证了张教授当年看人看壶是非常精准。 三十年过去了,谈跃伟对当年的合作仍然记忆犹新。他回忆说:“当时得到张教授图纸一见倾心,内心就有一种按奈不住的冲动。我所要做的就是分析壶稿,吃透它,烂熟于心。找到图稿与实物那个最佳契合点。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有将近大半年时间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集中在这把壶上。”终于在1989年上半年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张教授也十分满意,爱不释手。一直夸赞有几处改动改得好、改得妙。当俩人商量起个好的壶名时,谈跃伟建议各取俩人名字的一个字命名为“智伟壶”。张教授欣然认同。 “智伟壶”既是文人与艺人合作的见证;在宜兴方言中“智伟”还与“智慧”谐音,契合中华传统文化。谈跃伟在创作中念兹在兹的也正是圆通智慧,浑朴天成。 方器难,紫砂界历来有十圆一方之说。 眼前的“智伟壶”采用原矿紫泥调砂工艺,庄重古雅,彰显出苍劲浑朴的艺术神韵。黄金矩形壶身,线条规整挺括,气宇轩昂;面线结合爽利,立体感极强。肩部折角交代清晰,用弧线过渡,工整里又带着柔和,是一件具有当代风格的方器珍品。 如果说汪寅仙大师“曲壶”展现的是轮廓线条韵律美的话,“智伟壶”则表现的是块面结构的立体美。这种美感与灵性,蕴含各种视觉平衡的巧思。依我看至少有三妙。 一是壶型主体均衡美。无论远看近观都给人大气、谐调、气宇轩昂之感。为什么?仔细研究发现,奥妙就在于壶身与提梁形成黄金律关系。计白当黑。作者利用黄金分割法将纵横进行合理配置形成虚实相生,拙中见巧了。 二是涨肩鼓腹,骨肉婷匀,视觉丰满。避免了方壶壶璧、壶口凹陷的视觉观感,豪气壮美。 三是提梁内收,桥钮凸显现代意味。据说原设计图稿采用的是直提梁。作者在创作中发现了它的缺陷,灵光一闪,从壶身中腹向上提梁精准收敛约5个角度。这一改,壶型灵气立现,更显庄重沉稳。桥钮的创作是壶“眼”,有画龙点睛之妙。采用轨式几何锻面,具有抽象意味,充满现代感。它实际起到壶身、嵌盖、壶嘴共融相通的作用,堪称完美。 30年前的一把壶,为什么值得我们旧事重提?这是因为这把“智伟壶”是谈跃伟从艺之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大师的悟道升华之作。 谈跃伟1978年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朱可心老艺人之弟子高丽君先生。1981年又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先生学艺。1988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虽然个人天赋极高,前十年打下了非常扎实的紫砂造型基本功。但是,此时仍处在摹古追意、卧薪尝胆阶段。虽渐有小成,并没有与同辈陶工拉开太大差距。“智伟壶”的成功无论是技艺还是心智都跃升了一个台阶,让他看到了自身的潜能,也极大激发了他走好紫砂传承之路的雄心。他从创作中收获顿悟,也打开了通往更高更远的那扇智慧之门,开启了一道道成功的大幕。这就是因缘。 继“智伟壶”之后,同年他又由紫砂厂推荐,与国画大师陆俨少先生合作“杜甫诗意”壶;完成香港收藏家罗桂祥的定制紫砂《百图壶》、《博浪槌壶》。要知道当年这些作品都是顾景舟等前辈名家参与,谈跃伟能侪身大师们的行列全凭实力。此后的30多年,他遍访名家,唱和切磋,惺惺相惜。先后与唐云、程十发、亚明、喩继高、江宏伟等30多位书画名家持续合作了一百多把紫砂壶。合作的名家之多、名望之高、题画之妙、壶艺之精湛在宜兴紫砂界恐怕很难有人能够超越。2015年《百年景洲》龙冠紫砂藏品展在北京举行,数十家主流媒体(网站)新闻通稿用的图片都是同一把紫砂壶——谈跃伟制、唐云书画、沈觉初刻的“得福壶”。壶以画贵,画借壶扬。成为当代紫砂的经典。 继“智伟壶”之后,谈跃伟对因袭传统样式失去兴趣,开始尝试自行设计创新。从艺40多年创作了百多个品种,其中有近三十把壶得过大奖或被机构收藏。为了一个想法、一把壶,他可以构想十年、十多年。“佛顶壶”、“祥瑞提梁壶”、“品壶”等都是多年构思的结晶。在当代收藏界,“谈壶”具有的鲜明个人特色和符号特征成为众多收藏家追棒的目标。2017年荣获第二届艺术品市场杰出艺术家(工艺类)奖。 我和谈跃伟大师熟识多年,直接的感受是他承继了老一代紫砂艺人的谦谦君子之风。敏于思,而纳于言。从不好夸夸其谈。有的只是对紫砂艺术的执着和痴迷。他对中华传统文化多有涉猎,爱好收藏名人字画古玩,尤其对紫砂老壶收藏乐此不疲。对生活美学有独到见解。这些都极大开濶了艺术眼界和思想。他崇尚君子之风,认为谦和内敛,心静平和是一个壶艺创作者必须有的修为。我始终认为谈跃伟是一个从“器”走向“道”比较成功的陶艺家。我们也经常探讨一些“器”与“道”的问题,他的悟道心得十分精辟而珍贵,从中也能领略大师的心路历程。例如: </h3><h3><br></h3><h3></h3><h3></h3> <h3><font color="#ed2308">  技术是艺术的基础。 紫砂壶艺是集实用、赏识、把玩功能于一体的艺术,其在世界上是唯一无二的。 可称得上壶艺的作品一定是反映文人、艺人才智的载体,才称得上艺术品。要提升自己紫砂的文化品位一定要多与书画名家结缘,取其优长,相互影响。壶隨画贵、画借壶传。 收藏家珍藏的作品一定是原创,物以稀为贵。 做壶是做艺,做艺即做人。同一题材、同一造型的壶,不同格局、内涵的人做一定会产生不同的韵味。高雅、粗俗立现。 作品能不能传世,能不能青史留名,一定是取决于人品、艺品。时间是最好的评判家,会把艺人艺品分得清清楚楚。艺术上对别人负责,实际是对自己负责。</font><br></h3> <h3>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宜兴紫砂发展的局外人,我写这篇短文并不是想去粉饰一位已经成功了的大师。更多的是想找到建立在个人坐标背后的东西,寻找一个成功紫砂艺人从“器”走向“道”的过程以及他从中付出的艰辛努力,为后学提供借鉴。 (杨学生 美术评论家、紫砂文化研究学者)<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