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用”,不在眼前,不在当下,而是像甘霖雨露滋润万物后,万物所呈现的那种清新、新鲜、水灵时的生机勃勃,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它是一种无形之用,是一种潜移默化,它能融进你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悄悄地对你的生活、环境发生作用,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人生轨迹。<div> 在这个特别的假期里,我们教师突然有了更多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正好把应该阅读的书好好读一读。让我们放慢脚步,在某个安静的下午或晚上,翻开书页,不知不觉,你的内心会暂时忘却烦躁与愁闷,留得充实与平静。<br></div> <p> 在2020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出现了一种叫“新型冠状病毒”的恶魔,它掠夺了我们中国人的年味,抢走了我们每个人的快乐。这个年,城里不再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乡村里不再是走亲串友,互相拜年。每天早上一睁开眼,亿万人关注的都是疫情的数据,每天晚上入梦之前,都在心里祈祷疫情能早日得到控制。我们天天宅在家里,深居简出,我们没有能力为国家分忧解难,唯一能做的就是:老老实实待在家里,不出去乱窜给国家添乱。在家的日子里,我又重读了《活着》这本书。</p><p> 《活着》是一本很沉重的书。不是页数多,而是内在。中国过去六十年的种种发生在底层劳动人民身上的几乎所有苦难和艰辛,都让福贵遇上了。正如书的题目,支撑着福贵的是活着的希望。</p><p> 解放前,福贵曾经经历过身拥百亩良田,挥霍无度的公子生活。一直到输光家产,气死了父亲,妻子离他而去,才明白自己应该勤俭持家,不再赌博。</p><p> 在一贫如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妻子带着女儿凤霞,回到了福贵身边。三人租了五亩田,过起农民的生活,一切是多么平常,似乎又有新的希望了。</p><p> 然而,就在这时,国共内战进入尾声。国军败退,一路上抓壮丁时,便把福贵抓了去。可惜家珍对此毫不知情。一路上,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福贵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好有一位老战友的陪伴,才让他渡过难关。</p><p> 回到家以后,恶讯接踵而至——母亲死了。后来的“人民公社”“土改”“文化大革命”“大办钢铁”都对农民影响很大,福贵家的家境也因此一落千丈。</p><p> 女儿在一场大病之后不再说话,后来又因为大出血离世;孙子在吃豆子时被噎死;女婿在工地被水泥板砸死;妻子患上软骨病,渐渐去世……亲手埋葬了六位亲人的福贵,越发知道“活着,是自己唯一的责任。”</p><p> 有些人认为,作者在写现实的残酷和时代的悲哀,是在讽刺和批判当权者的蛮横和冷酷。其实,他创作了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为了向我们讲述一个悲痛的故事,也不仅仅是在批评那个物资匮乏,荒唐无知的时代,而是对“活着”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并告诉读者如何勇于承担苦难,如何保持乐观的态度。</p><p>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时代的烙印。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生计到处奔波,普通人创造着历史,他们就是人民。活着需要信仰,活着比死去需要更大的勇气。而经历了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我们终于明白了,在这个世上,除了生死,任何事都微不足道,只有活着,比任何事都更重要。人生苦短,活着一天就要快乐一天,善待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是活着最大的幸福!</p> <p> 寒假中再次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认为在每一页中除了写着“爱心、良知、思考、责任”以外,还充满着智慧的火花。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标准也是除了”学识渊博、正直善良、很热爱学生”以外,还有“很有智慧”这一条。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做个充满智慧的老师。</p><p> 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李老师用他的智慧化解了一个个棘手的教育难题。例如在“万同偷随身听”事件中,李老师开始是非常严肃的告诉万同,游贤的家长报了案,公安局的人已经来到了学校,当万同承认是“我与游贤开玩笑”后,李老师马上顺着他的话说是有误会,于是下面就用更缓和的语气来处理完了“失窃案”。再看看关于程桦的教育。当程桦骄傲自满的时候,李老师没有简单的用一句“胜不骄,败不馁”来说教,而是用充满智慧的头脑给程桦定出了他下一步的奋斗方向“超越自己”。在和程桦交流的过程中,李老师既列举了许多杰出人物的事迹,又从理论上给他解释了“成熟”的含义,使程桦的思想之翼在重新起飞后,变得更加矫健,最终取得了成功。从以上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老师无论是在对后进生的转化还是在对优等生的培养中,除了他对学生有一颗负责任的爱心,还有他的智慧在里面。</p><p> 当前众所周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教育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而正确方式方法的选择就要靠我们的智慧,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育,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要想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就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思考能力,还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我们才能知学生所想,解学生所为,才能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而交流是教育的前提。</p><p> 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让犯错误的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改正他的缺点......但是有许多时候,苦于找不到好的方法。从李老师的教育手记中我知道了要教育学生得学会尊重学生、表扬学生。做老师不要高高在上,要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出现的问题。今天的孩子就如春天里需要滋养的禾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涓涓春雨,要比电闪雷鸣倾盆暴雨更能渗入土壤。还有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多一点人情味,大人有时也会犯错,何况是还是孩子的学生呢。因此利用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许多时候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强很多。</p><p>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之爱首先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而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就要不断的学习,把学习渗透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让教育智慧流淌于我们教育生活的一点一滴,每时每刻。</p> <p>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2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p><p> 在读这篇小说时,我首先被小说里的故事所感动,被作者讲述的内容深深吸引,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我对困难的客观认识。</p><p> 《老人与海》描述细节的技巧将读者拉进真实的情境,那里有大海、老人、小船、飞鱼、海鸟、大枪鱼、鲨鱼等等,这些生动、准确、鲜活的描写呈现给读者的仿佛是一次海上捕鱼经历的实录,真实可信,扣人心弦。</p><p> 通过对老渔夫与大枪鱼、鲨鱼和大海的搏斗以及大量的内心表白,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自然法则是人类力量不可抗拒的,我们崇尚人对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也要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p><p> 年老的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捕鱼,前84天一无所获,第85天,他冒险去从未去过的深海打鱼。他发现一条大马林鱼,耗时3天刺死了它,回归途中遭到鲨鱼五次袭击,他用鱼叉、船桨和刀子反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港口,但巴林鱼仅剩下五幅巨大的白骨架。</p><p> 桑地亚哥整整84天没有钓到鱼了,但是,他不管别人的冷嘲热讽,心里毫不气馁,仍然坚持出海打渔。这种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现在的许多人,遇到了一点儿困难和挫折,不去尝试,就想要放弃和逃避。但是,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并不是全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p><p> 当下因新冠病毒的影响,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我们不能向往常一样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在家待几天反而都觉得是一件非常难以做到的事。但是,我们要想一想奋战在抗击新冠病毒一线的医生护人员、志愿者等等,他们为了保卫整个社会不惜生命,而没有轻言退缩。相比他们,我们还觉得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大吗?</p><p>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们一起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p> <p> 读书,就是用别人的故事温暖自己。读大冰的书,像在跟大冰交谈。</p><p> 写在封面上贯穿整本书的话:“不要那么孤独,请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在过着你想要的生活。愿你我带着最微薄的行李和最丰盛的自己在世间流浪。忽晴忽雨的江湖,祝你有梦为马,随处可栖。”这几句话有吸引力,很现实又有些遥远,因为我没有时间去真切地体会大冰流浪式的生活,行走在路上只是一句玩笑话而己。有句话说的好:“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说真的,趁着年轻,真的要走出去见识见识祖同的大好河山,感受感受随处可栖的状态,才不算辜负青春。</p><p> 书中介绍杂草敏时说“杂草敏是我妹妹,异父异母的亲妹妹”,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啊!大冰每次远行会把全部家产托付给杂草敏,她总是依依不舍,雪山上冷不冷,你穿秋裤了没?哥,你别死,要活着回来。当大冰受伤的时候,她会伤心到大声哭泣,大冰病痊愈后,他要回拉萨,之后大年初一,他都会收到一条同样的短信:哥,好好的。他回:乖,摸摸头。我觉得他俩的相处像家人。那你身边是否有这么几个人?不是路人,不是亲人,也不是恋人、情人、爱人,是友人,却又不仅仅是友人,更像是家人。——这一世自己为自己选择的家人。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要珍惜哟。</p><p> 喜欢所有故事中主人公那种想走就走的勇气和胆量,他们让我思索安逸的工作生活不好嘛?为什么要走呢?他们也让我明白,这世界有另一种人,他们的生活模式与朝九晚五格格不入,却也个个活得有血有肉,有模有样。生命应该用来体验和发现,到死之前,我们都是需要发育的孩子。因为尝试和选择这四个字,这是年轻的你理所应当的权力。因为对年轻人而言,没有比认认真真地去“犯错”更酷更有意义的事情了。所以,现在的我们要心中有梦,要敢闯敢拼。</p><p> 书中的爱情故事有许多,每个人的爱情故事都令我感动。关于兜兜和大树,原来真的有命中注定,真的有一个人在等你,所以请不要着急。真爱是什么,是对方命不久时依旧选择不离不弃,依然选择在一起。真爱是什么,是得知自己命不久时选择默默离开,不想让你爱的人爱你的人难过。奇葩“三剑客”中的椰子姑娘的爱情故事也同样让入啧啧称叹,比萨饼公主床还有那句:“如果需要,我会马上出现。”十三年的长跑为对方一直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她和他懂得彼比等待、彼此栽种、彼此付出,她和他爱的都不仅仅是自己。越是美好的东西,越需要安静的力量去守护。</p><p> 通过《乖,摸摸头》这本书我深感“善意”两字的力量,《三慧经》曰:“善意如电,来即明,去便复冥。”在我粗浅的认知中,善意是人性中永恒的向阳面。善良是种天赋,而善意是种选择。选择善意,即是选择幸福,那祝你幸福,乖,摸摸头。</p> <p> 读完了《爱的教育》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p><p>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没有跌岩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这也是亚米契斯先生的文章的成功之处。《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字里行间,都抒发了作者本人对爱的理解。这种情感是普通的,确实不平凡的。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这也是为什么爱的教育被评为爱的魔法书的原因。《爱的教育》告诉我们: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都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只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而已。一想到自己曾经忽略一些平凡而又温暖的细节时,心就好痛。我真的很后悔没有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每次当要失去的时候,才知道事物的珍贵。是的,人们总是那么在乎一些大恩大德,但是却让一些平凡温馨的瞬间,在自己的心中偷偷地溜走了。“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但是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如果人生是一场戏,我觉得应该给这些平凡而又难忘的瞬间一个特写。尽管我知道时间不会给我多余胶卷,这些瞬间也许只会成为我们心中无足轻重的片段,被时间剪掉,那些瞬间,永远只是我们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的一朵小小的花。但,我仍愿意用自己的心去迎接幸福。尽管幸福那么短暂。《爱的教育》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p><p> 从别的岁月里飘进我生命中的云朵,不再落下雨滴,也不再刮起风雪,只把那融入大自然的爱的色彩,挥洒于我蔚蓝的天空。四季的风吹动着岁月的风铃,奏响迷人的恋曲,如流星般划过天际,仿佛一首纯真的抒情诗、一支幽婉的小夜曲,荡漾在我心头。我感激上帝,谢谢他将我变成人类,这样我才有机会,体验爱的生活。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p> <p>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p><p> ——《红楼梦》中的绝世才情</p><p> 曾记得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在家里看到一套棕色古朴封皮的书,一共分四本,因为当时电视上经常播放《红楼梦》的电视剧,耳中听到大人们对剧情的讨论,我只知道剧中讲述的是一个大家族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过程,不由得拿来那本古朴的书翻阅起来。</p><p> 少年时候看红楼梦,看到的只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每重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触,以及书中蕴含的历史背景及深意,更加让人欲罢不能。后来又买了一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对于红楼梦又有了更贴近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p><p> 《红楼梦》中最爱黛玉,她是个冰清玉洁的才女,写诗也是字字珠玑,句句华彩,不由得让我心生向往。一句“口角噙香对月吟”,是将怎样的诗意就这样轻描淡写地晕染开来,让你不得不臣服?</p><p> 在红楼梦中有多少人写诗呢?细细数来,除了黛玉、宝钗、湘云、宝玉、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宝琴、李纨等经常起诗社之外,还有岫烟、妙玉以及一干男人也有诗篇收在其中。我们姑且先不探讨曹雪芹刻画人的笔尖功力到底有多深厚,是怎么样在一部书里塑造出这么多呼之欲出的生动形象。我们就单单从“红楼诗”出发,看看曹雪芹的笔到底有多毒,看看他是怎么样用看似轻描淡写的字句赋予一个一个形象鲜活的生命。</p><p> 人有百态,诗从人心,故诗也百态。红楼梦中诗作很多,贯穿整部作品,每一首堪称绝世经典。黛玉诸多经典佳作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咏白海棠诗和螃蟹宴上的菊花诗。《咏白海棠》,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p><p> 咏白海棠</p><p>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p><p>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p><p>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涕痕。</p><p> 娇羞脉脉同谁诉,卷倚西风夜已昏。</p><p> ——林黛玉《咏白海棠》</p><p> “风流别致”这是稻香老农给这首潇湘妃子的白海棠诗的四字评价。而“袅娜风流”在第二章中对黛玉的外在评价。其实,从黛玉的这首白海棠诗里,我们很容易就会想起离恨天遣香洞中,宝玉听到的“红楼十二曲”中的《终身误》中的“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黛玉被誉为“世外仙姝”,而她的诗也有着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意味,字字句句细腻清透,有着幽幽的寒光。似乎是一位绝世独立的白衣女子,在夜色幽暗月光下静静凝望——安宁而寂寞。这忽然让我想起了一句对庄子的评价——他就是清风夜唳的晚上的守护月亮的树。黛玉就像书中她的前生那样,本是一棵绛珠仙草,在清冷的夜晚独自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孤独而执着。 </p><p> 这首《咏白海棠》简单看来,可以归到“闺怨诗”中去,细腻的感情,细微的笔触,幽怨的氛围和宝钗的厚重沉着完全不同。但是,不可否认,这就是黛玉而不是其他人。这首诗完全透着作者清灵纯粹但是又略带哀愁的心,是诗人真诚坦率的心灵独白。</p><p> 第三十八回中螃蟹宴上的“菊花诗”,黛玉连咏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等句,更写出了这位少女的高洁品格和脱俗的灵魂。</p><p> 一直以来,黛玉在大多数的读者眼中除了过人的才情,惊世的容貌之外,就是她有人认为可爱本真、有人认为小家子气的缺点。她总是和宝玉怄气,不如宝钗体贴入微,不如湘云爽利大方,甚至不如袭人善解人意。只是,从黛玉的诗作上来看,却并不是如此。和宝钗的诗相比,黛玉的诗更贴近心灵,是心灵深处最纯粹的表达,是一个更敢于面对内心更爽朗的人。一个人,如果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那么这个人必然有对生活、对生命更纯朴真切的理解。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内心应该爽朗的人,却在外在表现地如此“小家子气”呢?其实,在诗句里,诗人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当黛玉有了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自己的内心的时候,却遭遇了现实给与的巨大压力,她无力挣脱,但是看到内心的她又不愿意放弃自己而向现实妥协。于是,便有了她与外界的冲撞,其实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与外界阻力的不和谐。</p><p> 就如这首诗,黛玉是精雕细琢的美玉,刀工细腻顺畅,线条如流云般洒脱、质地却又是温润如水。</p> <p> 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以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冽,沁人心脾。今年假期,我有幸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给我感受颇深。书中用了很多的鲜活事例和作者自身的体会,把枯燥无味的教育学、心理学基本观点阐述得明白、生动,读来令人感到亲切真实、深受启发,产生共鸣。作者对教育的见地,值得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和品味。</p><p>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追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一读相关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学科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p><p> 世纪老人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完这一百条建议我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形式丝毫不显过时。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他好像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读后让人有种豁达开朗的感觉。</p><p> 读到《给教师的建议》的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把控制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就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有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识,该放开学生的手脚,教给他们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起来,再次感知,理解,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进行轻松的学习,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要控制住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p><p> 读书的生活是幸福的、精彩的、高尚的,教师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应用于自身教学,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读了此书,我深受影响,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充实、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