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18px;"> 《穿行于基础教育森林》一书是人民教育家、改革先锋于漪老师和她的孙女黄音女士关于教育实践的沉思对话录。促膝交谈中,于漪老师回顾了数十年教育实践的风风雨雨,剖析了种种教育理念,总结自己基础教育的思想,回答了青年教师关切的诸多问题,引领新时代教师在基础教育实践中砥砺前行。两代教师的对话让我们看到时代背景下浓缩的教育情境片段,感受到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困惑与忧思,体验到为破解难题而奋斗不息的精神力量,领悟到经过时间检验催人奋进的教育哲思。她坚定不移的信仰、对教育忠贞不渝的思想、还有她严谨治学的作风、精益求精的态度无一不在让我们学习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和欠缺之处。 </b></p> <p><b style="font-size: 18px;"> 于漪老师,她的名字和基础教育,和教育改革紧紧联系在一起。她是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她以高尚的师德修养、深厚的学术功底、精湛的育人技艺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新时期教师的领路人。面对巨大的荣誉,于漪老师却自谦地说:“我就是一块铺路石,是实实在在的草根教师,一直站在课堂上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什么是教育?我认为,作为教师,就是育人,就是引领孩子走一条健康、正确的人生之路。”</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爱,以人为本,是一辈子坚守的教育信念。</b></p><p><b style="font-size: 18px;"> 于漪老师说:心里装进学生,装进国计民生,装进教育事业,装进立德树人的使命。我觉得于漪老师这点说得非常好,一个人有好的德行要远比他有渊博的知识更为重要,特别是在我们小学阶段,更应该教会孩子怎样做人,塑造孩子良好的品行,孩子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长成堂堂正正对国家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否则就是学识再多也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毫无奉献精神的人。而在我们的教学中,有时候却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德”的教育,一味去追求成绩,得意于那些能显示自己教学能力的平均分、优秀率等显性的东西,却忽视了孩子平时表现中透露出来的隐性的忧患 。其实不管成绩高还是低,有时无非是表面的结果,无非是个冰冷的数字,最重要的是,学生为此付出的努力,更在于学生本质上的飞跃。教育者只有心怀庄严而高远的思想,才能上升教育事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正像于漪老师所说:我的学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他们都是家庭的宝贝、国家的宝贝,我当教师,要把他们当宝贝一样来教育。不求他们显赫,但一定要成为社会的好公民。所以在平时的教育工作我们不仅要紧盯那些数据,更要借助传授知识这一载体,将理想和信念种在学生心中,培养学生恻隐之心、悲天悯人,胸怀天下。培养亲情、友情、师生情、赤子情,让学生拥有有民族精神的根和爱国主义的魂,温暖彼此、滋养生命。</b></p> <p><b> 于漪老师认为“眼中有人,心中有人”这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最直接的表达。于漪老师自始至终贯彻这一信念。她爱每一个学生,从心底尊重学生的主体认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她的眼里,就是要引导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走健康的人生道路。她用行动启示我们:教育不仅仅是阅读、写作、算数等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学会以乐观向上的正确心态面对和接纳生活的点滴与挫折。成长需要阳光的温暖,教师的爱便是学生成长的阳光。教育的本源是爱,以育人为己任者,其缘由皆源自其对学生的热爱。师爱是尊重,尊重学生,也是老师对自己最大的尊重。人是有尊严的,学生当中特别是平时不被足够重视的学生,缺点较多的学生受到尊重,那种得意、高兴是难以言表的。所以尊重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吹拂学生心灵的一缕春风。只有学会尊重,才能铺就迈入学生心灵的石径。师爱是等待,而等待则需要耐心、智慧、坚持和宽容。有耐心,就会有循序渐进;有智慧才会因材施;有宽容,就会有沟通的平台,就会真正赋予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师爱是相信他,发现他、欣赏他、鼓励他。“每个人心灵深处的信念都存在着一种能量场,如果你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学生或孩子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那么他会从你信念的能量场中接受到你的这一信息,并且会把这一信息变成他的奋斗动力。”作为教师我们要用敏锐的目光去扑捉探究欲望的萌芽、相信他及时的激励他、并搭建多种多样的展示平台满足他们内心的需求,使他们自信、向上、向美。</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课堂,流淌着生命的活力。备课是教师一辈子的功夫。</b></p><p><b style="font-size: 18px;"> 于漪老师说“在课堂与课外一样,学生的生命在静悄悄的成长,一堂堂课紧连着学生生命的成长,一堂堂课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生命成长的质量。教师托举的是学生众多生命的成长,需高度负责,精心准备,一丝不苟。课如果只教在黑板上,教在课堂上就会随着教师声音的消失而销声匿迹,课要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思想情感微波荡漾,成为他们良好素质的基因,终身受益。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教育的主渠道,教师传授知识训练能力熏陶思想感情,就是给未成年的学生打精神的底子,生命的底色。点燃旺盛的求知欲。”因此,于漪老师总是反复叮嘱青年教师,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问题,要独立思考,分析学情,从最佳的教学效果来取舍内容、分配详略,想方设法地创设自己的课堂文化,提升教学品质。她经常和青年教师提到,牢牢守住三尺讲台,每一堂课都用生命</b></p><p><b style="font-size: 18px;">唱歌。心理学家乔治·拉伯萨特曾说“人带着一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而教育就是把学生蕴藏的潜能通过教师的开发把它变成现实。因此一定要深入了解,目中有人,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课堂教学是要深入研究的,老师绝不能做教书匠,不能只是灌输知识。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智力,熏陶情感,要育人。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用心的去钻研教材,不仅熟透于心,而且还要挖掘和拓展教材。其次,关注学生,研究学生,用讨他们欢心的方法,阐释教材,架起书本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心灵之间的桥梁。再次,要充分预设。把自己当成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哪些内容容易接受,哪些不容易接受,怎样学习才有效,才有兴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定自己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成自己,学生是具有一定学习基础和习能力的人,他们可以通过努力学会,教师只要选择恰当的方式,学生就有可能学会知识,教师在预设的时候,不能把学生想象成一无所知的人;把学生当成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需要才能是教与学更深入。把自己当成自己,明确教师地位,提高学术涵养,用丰富的知识去讲解,考虑如何引导、指导学生怎样阅读,怎样理解,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b></p> <p><b> 在教育的舞蹈台上,于漪老师这位灵魂的舞者,她用点点滴滴的细节、舞动出生命的灵动与睿智。我将以于漪老师为榜样,始终保持着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和情怀,兢兢业业,上下求索,努力做到“做一辈子教师,用一辈子学做教师”。怀着赤子之心,不忘使命,在教育的丛林中砥砺前行,用教育的温情与仁爱来成全孩子生命中更多美好。</b></p> <p>撰 稿:花晓燕</p><p>审 核:苟淑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