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音符—蒙自的城墙、寺庙与牌坊

杨和平

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建筑被人们称为“凝固的音符”。但滇南蒙自“凝固的音符”少之又少。笔者儿时曾在蒙自生活过10余年,退休定居蒙自后,萌发了探究蒙自这个近代历史文化名城的念头。千年古县城“贲古”设于何处?为何消失?是否有遗迹可考?蒙自县城何时建在如今的位置?蒙自历史上的城墙何时建,又何时消失?中国每个县城应有的寺庙,蒙自有吗?<div>  经过多年的收集整理,发现蒙自的城墙、城门、寺庙、牌坊为数不少,老城内寺庙不少于19余座,很可惜的是现在仅有文庙、土主庙、玉皇阁还留存部分遗迹,龙王庙只剩下一角坍塌的半个木架。下面我按城门、寺庙、牌坊顺序分别追寻它们的踪迹。 </div><div> 明成化二十年,蒙自县丞陈簙在今天的蒙自县城开始筑土墙,周围七百丈(2880.5米),并建了四座城门楼。东城门称“拱羲”、西城门称“朝嶽”、南城门称“凝清、北城门称“通贡”。</div> 1、蒙自南城门,在今阁学街南段与见湖路(原环城南路)交叉口。见湖路原是蒙自老城南城墙和护城河的位置,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这里有蒙自军分区招待所、家属院、人民电影院、南湖电影院、红河州师范学校、家属院、酒厂、蒙自粮食局、蒙自文化馆、蒙自一中等,是老城比较热闹之处。 2、蒙自北城门,在今天的联大路与北大街交叉处。明朝中期北城门称“禹稷”,乾隆26年北城门为“承恩门”,承恩门上段是玉皇阁及承恩街。从照片上看,北城门是唯一石阶较高的城门,只能人行,车不能过。 3、东城门,明朝中期东城门称“奎壁”,乾隆26年改东城门为“仁育门”。东城门在今天东大街口与歌胪士洋行交叉处。对于清末、民国时期的蒙自来说,那个时候最热闹、最为繁华的要数东城门了。法国、英国、德 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商人相继在此创办公司、洋行;越南商人也在东门内外开成衣店、咖啡馆、摆水果摊子,东门(今蒙自老城东大街至南湖海关路)一带逐渐形成了外国领事馆和外商集聚区;从如今的东大街(原来叫武庙街,而不是现在的武庙街)中段的城隍庙到海关路(今海关、邮局旧址),布满了咖啡馆、外国人开的洋行、商店、铁路公司、日本妓院(即今天海关路口的三圆旅社位置处)、法国邮局(今天蒙自军分区二号院内)、法国医院、法国监狱、清政府的海关、邮局等。整条街不时会见到黄头发、蓝眼睛的西方人,咖啡馆里还不时传出外国手摇留声机的唱片声。法国人雇佣的越南巡捕不时会从街这头走到另一头,是名副其实的 “洋人街”。 4、清末时期的东城门内。 5、与百年前的人来车往、熙熙攘攘、摩肩擦踵的热闹,今天的东城门内,与难得一见人影。 6、东城门附近。 7、西城门,在今天义正路与人民中路交叉处。明朝中期西城门称“皋夒”,乾隆26年西城门为“义正门”。西城门原没有东城门热闹,随着滇越铁路的全线通车,到了民国中期,除法国外,在蒙自的美、英、意、德、日外国领事馆及洋行、公司撤迁蒙自,东城门内外逐渐变得萧条。而西城门的繁华已不亚于东城门,它外接开远、建水、昆明至出省的通道。滇越铁路通车之后,蒙自很多著名的商号就开设在西城门内外(今人民西路、铁货街、铜房街、起龙街一带),它以滇南和省外豪绅开设的商号和商店为主。各种零售日用百货的商店,服务于进出口贸易的货仓、饭馆、客栈、马店、米粮铺、匹头棉布和丝绸庄,更是像雨后的春笋一样,有数百家之多。几乎每天都能听见庆贺店铺开张的鞭炮声,热烈清脆地响彻小城的上空。城区也迅速延展到了铁货街、铜房街、石墙子(今柏枝园一带),如今我们仍可从“麦子巷、油龙巷、篾货坝”等老街道名看出西门一带商业的繁华,县城西门内外形成了巨大的商业区至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 8、清末时的西城门。 9、清末西城门内已经开始繁华。 10、城墙源于原始社会末期,自从奴隶社会建立国家之后,为了防御外来的侵略,我国的很多地方开始筑墙建城。而城墙是“城”的标志,城门与城楼的雄伟壮丽的外观显示着城池的威严和民族的风采。成为我国古代城市的一种防御建筑,城门、城楼之间城墙相连,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蒙自历来为兵家之争重地,地理位置东接开化府(今文山州),南与越南接近,筑城尤为重要,因蒙自城内有粮库、监狱、金库、兵营等。政府及百姓希望将蒙自城建为像金汤一样的城池,既符合国家城防的需要,也可防御匪患的骚扰。蒙自的城门源于城墙,史书记载,蒙自最早的城墙建于宋朝,为筑土墙,时为“贲古”县,见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地理》篇。公元1276年置蒙自县后,蒙自县衙在明朝时期曾几度迁徙,甚至设于今属个旧市的莲花山上。明成化二十年,县丞陈簙在今天的蒙自县城开始筑土墙,周围七百丈(2880.5米),并建了四座城门楼。东城门称“拱羲”、西城门称“朝嶽”、南城门称“凝清、北城门称“通贡”。万历元年(1573年),抚军邹应龙打败当地匪患,驻扎蒙自之后,更换了蒙自县城四座城门的门额,将东城门改为“果育”、南城门改为“时亨”、西城门改为“利御”、北城门改为“养正”。后来继任的知县欧阳晖、李时用认为土筑的城墙不坚固,当地乡绅尹廷俊率其家人后辈等,捐资将土墙改筑为石城。万历四十三年十二月,建成了称“南州”的蒙自砖城,共耗资一万八千余两,周长四里三分(2654.18米),高一丈七尺(6,99米)。四城门建歇山顶二重檐二层城楼,城门的名称尹廷俊用其子孙的名字来命名新筑的城门。东城门称“奎壁”、西城门称“皋夒”、 北城门称“禹稷”、南城门因临湖,加上尹廷俊的名号为“见湖”,所以南城门称“见湖”。顺治八年,蒙自县城遭土匪攻打受损,后来虽经多次修补,但城墙逐渐损毁,部分地方甚至出现了坍塌。雍正八年,知县王廷诤又再次重修蒙自城墙,并设城门楼。<div>  此图为清末蒙自南城门外。</div> 11、一道城墙将蒙自分隔为城内、城外。 12、清末蒙自城墙外。 <p>13、清末时城内的蒙自县衙门,今玉皇阁社区委员会。</p> <p>14、民国时城内的蒙自县衙门。照片背景为:一九四三年蒙自各界欢迎来蒙自的云南陆军总司令卢汉(兼云南省主席)、六十军军长安恩浦、十六师师长万保邦在县政府口所摄。</p> 15、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br>  其 牌坊与牌楼是有显著区别的,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而牌楼有屋顶,它有更大的烘托气氛。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长期以来老百姓对"坊"、"楼"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后两者成为一个互通的称谓了。<br>  唐代,我国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唐代称为"坊"。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后来因为门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这种形式,于是百姓逐渐地称这种坊门为牌坊。<div>  作为古县城的蒙自,无论是城内还是城外都建有不少牌坊,有青石的、有砖木结构的、有木质的、有木土结构的。很可惜的是至今未保存一座留存下来,离我们最近的一座牌坊,现今70岁以上的蒙自本地人俗称的“新牌坊(今人民西路与铁货街交叉处)”在上世纪60年代初被完全撤除,至此,蒙自古时的牌坊完全消失,我们如今只能从史料和图片里来了解蒙自的牌坊。</div><div> 此图是西城门内的牌坊</div> 16、这是位于桂林街中段水井旁的牌坊。 17、东城门内的牌坊。 <p>18、西城门外的昭忠词牌坊,今昭忠路与人民西路口。</p> 19、世受恩纶 牌坊在县城西门内正街 20、粮道坊 又名“西营盘”。 21、寺庙建筑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同时,寺庙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文物、庙会、民俗等等。<br>  各地一年一度的庙会如火如荼,不仅丰富了文化氛围,同时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遗憾的是,作为有七百多年建县历史的蒙自,其历史上曾有巍峨的城墙、城门、寺庙、牌坊、雕塑、石刻、书法、壁画等。而完整保存下来的却屈指可数。不少历史文化遗迹就是连图片(照片)也难见到,只能从史料记载中去寻找它的线索。<div>  据相关史料记载,蒙自县城内的寺庙40年代前不少于10余座,但现在蒙自老城区相对完整的只有玉皇阁一座。而且除通明阁基本是原样外,东西两阁仅留下了五分像的模样。文庙、龙王庙、土主庙、文昌宫则只留下一星半点的信息,其余的就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div><div> 此图为西林寺塑像。</div> <p>22、蒙自城内最大寺庙鹿苑寺雕塑,今南湖广场小区。</p> 23、西林寺。 <p>24、西林寺旧址,今西林寺街。</p> 25、玉皇阁,廊院式布局。原在蒙自县衙背后,占地500平方米。明万历六年,由当地绅士尹仕林、李如珊、杜鸾等人筹建,因其形状巍峨成为县衙的镇邪之阁。该阁为当时县城极高的建筑,后因年久失修,逐渐倾斜。康熙二十四年,湖南工匠周家谟牮正,知县孙居湜会同当地乡绅王泽洪、张素学、董其事修复玉皇阁前殿和两厢。雍正十二年又建成东西两阁和山门。<br>  玉皇阁后殿通明阁楼高三丈(20米),为方形木构架楼阁分别供奉玉皇大帝、中殿供奉太上老君(即老子李耳)。前殿大门为灵官殿,左右两厢供奉雷部、楚辞、洪註、轩辕、雷雨之神的排位。<br>  解放前,旧历正月初九玉皇圣诞做“上九会,有两三百香客烧香敬神。”解放后,为蒙自专区粮食局职工宿舍,后为县政府干部宿舍。<br>  现今的蒙自玉皇阁,除大殿外,东西两阁不再是旧样,而是重修的,由两层变为了一层。。 <p>26、玉皇阁。</p> 27、蒙自城内牌坊。 28、桂林街中段牌坊。 29、新安所八道坊。 <p>30、蒙自文庙,原蒙自县人民医院。</p> 31、文庙 <p>32、蒙自文庙,原蒙自县人民医院内。</p> 33、蒙自土主庙。 <p>34、土主庙外墙,今早街。</p> <p>35、文昌宫,今阁学街电池厂职工宿舍。</p> <p>36、武庙,今大树街原武装部旧地</p> <p>蒙自城内危在旦夕,即将坍塌的龙王庙。</p> <p>37、龙井庙,今蒙自龙井巷10号原丝绸厂内。</p> 38、清末蒙自城郊土著。 <p>39、民国时蒙自西城门内一景,商铺林立,行人众多,滇越铁路通车后,蒙自的商业中心从东城门外移至此。因此,在西城门内外形成了新的商业中心。铁货街,篾货坝,瓦货街,油笼巷,麦子巷,铜房街等老街名,足见当时西城门内外的繁华。</p> 40、新安所御坊 ,现新安所镇正街。 <p>  此美篇是本人将发表在红河本地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上的文章整理而成的,请大家指正和提供更多的图片及史料。</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