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腊月二十三去亲戚家的路上,看到马亓大街上爆玉米花。</p> <p>一位师傅用老式爆米花的设备在崩爆米花。特别是那口长黑锅勾起了我对儿时爆米花的记忆,它形似被拉长了的葫芦,又颇像神话故事里的炼丹炉,一端是带有盖子的锅口,另一端是圆形的摇柄。</p><p>也许是因为多年不见的缘故,我不禁好奇的走到爆米花摊前问哪位有些苍老的师傅,现在这生意好做不?他说:“我干这都30多年了,原来走街串巷的很受欢迎,现在不行了,我也不想把这手艺给丢了,出来挣个零花钱”。</p><p>记得在我小的时候,由于物质的匮乏,基本上没有什么零食,也许糖果、方便面、爆米花已经算是零食中的极品了。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崩爆米花嘞”!这样的声音就会时常在村子里响起,对于当时我和小伙伴来说,不仅吃爆米花是一件最为幸福的事,观看崩爆米花也是大家积极响应的活动。每当看到崩爆米花的师傅拉着架子车走进村子,我们都会蜂拥而至,甚至会觉得那个场面设在了谁家的门口都是一种荣耀和骄傲。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急忙跑回家,催着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快点拿上带子、玉米然后迫不及待地夺门而出,快快的崩上一袋闻起来带有玉米清香的爆米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爆米花》</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腊月二十三,炮响在路边。</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回目仔细眺,耆耋爆米花。</span></p><p>有时候我们没事也会大半天围在崩爆米花的地方,重复的看着师傅把玉米、糖精放进那口黑锅,盖好盖子并紧固好,这锅就横着架在了小火炉上。师傅坐在小板凳上,一手扶着摇柄转动着黑锅,一手呼啦呼啦地不停地拉着风箱。转动分为正转和反转,为的是锅里的玉米粒受热均匀。师傅的动作非常娴熟,富有节奏感。这锅上还连着一块气压表,师傅将锅转转停停,过一段时间就看看那表上的指针,随着时间的流逝,看表的间隔也就越来越越短。只要师傅一喊“到点啦”,只听“砰”的一声,我们这一大帮孩子就会呼啦啦地围上来,拾强散落的爆米花,一把一把往嘴里塞,鼻尖上都是渣子。现在回想起来,也许大家不只是为了吃那一口爆米花,而是为了凑个热闹,那就是孩童时追求的现在看来简单的乐趣。</p><p>爆米花是伴随着儿时成长的美味,崩爆米花是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时一二十家排着长长的队,大人们拉着家常,说着东家长,道着西家短,小孩子们在玩耍、追逐、戏闹,整个场面热闹非凡。现如今,在大街上、电影院、KTV歌厅,经常可以看到人们拎着成袋的爆米花,而曾经那种煤炉手摇柄大肚子爆花机崩出来的爆花,则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p><p><br></p><p>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超市里有琳琅满目的小食品,虾条、薯片、各种口味的饼干,不仅包装漂亮,口感也还不错,因此他们也都是零食中的畅销品,超市里的爆米花也已经不是那种老式爆米花了,精加工、品质好、味道好,又卫生又香甜。</p><p>眼下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变高了,但是80年代的人们应该永远不会忘记旧式爆米花,不会忘却那一口能崩出“爆米花”的黑锅,更忘不了那群现在可能在全国各地工作的小伙伴,忘不了童年的记忆,忘不了那一份童趣,忘不了小伙伴之间难能可贵、纯洁无暇的友情。此时,我真的想感叹,大家都应该珍惜当今社会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珍惜人与人之间可以相处的那短暂的美好时光。</p><p>爆米花不仅是我对童年美好的回忆,而且更是对过去时光的追寻。一个小小的爆米花深藏在我的灵魂深处,是爆米花伴随着我不断成长,是爆米花让我更加怀想故乡,思念亲人。</p> <p>爆米花是一种膨化食品。很受年轻人欢迎,可作为日常零食。是把大米或玉米放在特制的密闭容器加热至熟,打开后米粒因气压作用炸裂成爆米花。爆米花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传统的只加盐和少许融化的奶油,或是裹上甜甜的焦糖,爆米花是令人惊喜的下酒零食,可在孩子的生日宴会,利用棒透了的食谱来做逗趣的点心。</p><p>爆米花</p><p>主要原料:玉米,大米,别称:爆谷,肥仔米。</p><p>食品来历</p><p>爆米花是一种古已有之的膨化食品,起源可上溯到宋朝。当时的诗人范成大在他的《石湖集》中曾提到上元节吴中各地爆谷的风俗,并解释说:“炒糯谷以卜,谷名勃娄,北人号糯米花。”为爆米花。</p><p>想是摹拟爆谷时的响声,因为当地的方言把打雷的声音叫做“孛辘”。清代学者赵翼在他著的《檐曝杂记》记收有一首《爆孛娄诗》:“东入吴门十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排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红粉美人占喜事,白头老叟问生涯。晓来妆饰诸儿子,数片梅花插鬓斜。”诗人笔下的爆米花不仅写得很美,而且洋溢着生活的情趣。</p><p>爆米花也是发明于宋代,范成大在《吴郡志·风俗》中记载:“上元,……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娄,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年之休咎。”在新春来临之际宋人用爆米花来卜知一年的吉凶,姑娘们则以此卜问自己的终身大事。宋人把饮食加入文化使之有了更丰富的内涵。</p><p>爆米花松脆易消化,可作为日常的可口零食。爆米花的发明更折射出中国饮食的丰富多彩,它有更深的含义,就是开创了一种食物的加工方式澎化食品。说明中国古代的食品加工不止仅仅是食品简单的加热作熟,而是通过的物理的高温高压作用原理来改变食物的状态口感,这种加工方式就是现代新兴的澎化食品。这种加工方式使普通不和口的食品变为可口有特色的食品小吃,可以说千百年前的爆米花是近现代各种五花八门澎化食品零食小品。</p> <p>爆米花</p><p>七月初七炒糖豆、爆米花,其意是“吃炒豆、活老老”。当天晚上,人们都涌上埕头,观看天上牛郎织女相会。这天人们很少见到喜鹊,说是上天搭鹊桥去了。有时夜里还会落几点雨,人们说这是牛郎织女相会时落下的泪水。</p><p>中元节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也叫中元节,是旧时民间祭祀祖先的节日。民间炊“薄荷糕”、“金米果”、烧银冥纸衣,祭祀祖宗。出嫁女子,倘遇父母新亡,则于十三日备办祭品、银纸,回娘家祭祀,俗称送“头年纸”,其后每年是于十四日“送纸”。建国后,此俗渐废。</p><p>爆米花有三种,一种是玉米爆的.第二种是大米,第三种则是小米.</p><p>是用玉米.酥油.糖.一起放进爆米花的机器里做成的。</p> <p>爆米花的原理</p><p>取适量的玉米(或大米)放入爆花锅内,并封好顶盖,再把爆米锅放在火炉上不断转动使之均匀受热后,就可爆出可口的爆米花来。</p><p>这是在加热的过程中,锅内的温度不断升高,且锅内气体的压强也不断增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米粒便会逐渐变软,米粒内的大部分水分变成水蒸气。由于温度较高,水蒸气的压强是很大的,使已变软的米粒膨胀。但此时米粒内外的压强是平衡的,所以米粒不会在锅内爆开。当锅内压强升到4-5个大气压时,突然打开爆花锅的顶盖,锅内的气体迅速膨胀,压强很快减小,使得米粒内外压强差变大,导致米粒内高压水蒸气也急剧膨胀,瞬时爆开米粒,即成了爆米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