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中国人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创造美食,美食也是人们超越困境的心灵慰藉,在极端环境中更是如此。</p><p> —《舌尖上的美食》</p> <p> 美食,于我,应该说是有一种享受与治愈的缘分。</p><p> 年前,本意决定在我家过年。于是,一个人,带着两小娃,独自准备着各种食材,竟也乐此不疲。</p><p> 饺子,肉丸子,鹅颈丸子,扣肉,豆腐乳……这些传统美食,在孩提时的记忆中,历来是出现在腊月的二十八、二十九日。那时是没有冰箱的,要准备正月的食材,只能在年前两天做;再加上家家户户经济的拮据,也限制了吃这些大鱼大肉只能是过年。</p><p> 尽管大人们做的次数很少,但我,却是从小就耳濡目染的。</p><p> 爷爷,原先是地主家的长工,做的是伙头,也就是厨子。“三年干旱饿不死伙头”,这是爷爷经常说起的话。虽然家里穷,但至少爷爷在吃上没亏着。</p><p> 爷爷做的红烧肉和甜酒,是我记事起听过的最高的赞誉,也早早的记下了他告诉我的“红烧肉出锅前加点糖,既提鲜又提亮颜色”。</p><p> 爸爸,是个正儿八经的厨子,拜过真正的师傅,五花八门,各种杂艺都会一些,也跟着师傅办过不少酒席。童年时,我便看过厨师的必备工具:大瓢、小瓢、长钩、漏勺……</p><p> 爸爸最会吹的牛皮就是炸扣肉。每每此时便会得意地说起在大热天,他打着赤膊,站油锅边炸扣肉的经历。牛皮也确实不是吹的,因为工具齐全,一到年前炸扣肉那天,左邻右舍都会集中把五花肉拿到我家请我爸帮忙。当然这时候,爸爸是从不会拒绝的。</p><p> 或许是遗传的基因,又或许是潜移默化的结果,我从骨子里便爱上了看爸爸做菜,并且总会在旁边问东问西,然后放什么,最后放什么。爸爸也总是不厌其烦的告诉我。</p><p> </p> <p> 扣肉,我向来只看爸爸做,毕竟油锅有点吓人。今年,突发奇想,想要自己下手尝试尝试。</p><p> 尽管之前爸爸说过“上色最好用橘子水,酱油容易把一锅油都弄黑”,我还是选择的酱油,省得买了。油锅里放入五花肉时,那爆炸声着实可怕。虽然也有模有样的学爸爸一样把锅盖按紧,但又不敢掀开来翻动,也没有那长钩,不得不把火调到最小。后来就发现,肉皮上起泡不均匀。不过,炖肉时,因我特意加入了八角、桂皮、香叶,吃起来还着实比传统味道更香。</p><p> 看来,炸扣肉,不仅要技术,还要胆量。</p><p> 当然,在传承的过程中,也要敢于去创新,让唇齿留香,沁人心脾。</p> <p> 肉丸子,为了给儿子备早餐,做的次数较多些,自然是一次有一次的经验总结。可以是和着糯米直接捻成团,也可以是肉团在糯米里打个滚。</p><p> 前几天,爸做了些肉丸子给我。老公说:“师傅就是师傅,看着样子都知道比你做的要好吃些。”</p><p> “那是当然,师傅总得留一手吧!”(哪会如我们老师,倾其所知,全部倒给学生,还总是操心。)</p><p> 不过,爸是教过我的,一斤肉拌六两糯米,要想肉丸子顺滑软糯,需加点生粉。</p><p>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p><p> 做美食就跟工作一样,要细致且有耐心。</p> <p> 鹅颈丸子,这是咱们醴陵的叫法,普通话应该就肉卷吧!因为之前没做过,被我做成了迷你版。</p><p> 肉丸子和鹅颈丸子是我的最爱。自然,站爸爸旁边也看得最多,最认真。爸爸说,内行人有句话“家庭是否兴旺顺利,就看厨子烙的蛋皮”。他也总是跟我们讲起,某人家做酒席,厨师从蛋皮预知的后事,真的应验了。虽然,我认为这只是偶然的巧合,但我从不会去跟爸爸辩驳,毕竟这是他们的行内话。</p><p> 蛋皮,我自然是烙得不错。只是,这迷你版鹅颈丸蒸熟后,我才发现,拿刀一切就散了。这时猛然想起爸说过的“收口处要抹点淀粉水”。</p><p> 哈哈,美食,一个步骤都少不了。</p> <p> 饺子,是团圆的象征。</p><p> 正月,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那时,我们家还是蛮注重仪式感的。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人会围在灶边包饺子。爸爸双手拿刀剁肉(那时是没有绞肉机的),我和妈妈、弟弟便在一旁拿个酒瓶子擀面皮。后来,爸爸不知在哪里买回来一个饺子模具,估计也就我们家有这模具。包饺子,便是简单了,却仍是其乐融融!</p><p> 如今,包饺子,虽已是信手拈来的事,但不可否认的是,教会我的是厨艺超厉害的弟妹。</p><p> 美食,是不是又多了一份温暖和惬意。</p> <p> 豆腐乳,经常是婆婆做的,我总觉得太咸,又少了些香味。于是,我在抖音、小红书上各种学。</p><p> 因为气温太低,豆腐干放了几天都无法长毛了。酸味来了,也就开始做吧。炒盐,加入五香粉、辣椒粉,再给豆腐干洗个高度白酒澡,上盐粉,装瓶。信心满满的等待。</p><p> 开瓶时,香味浓郁扑鼻。但,比婆婆做的更咸,呵呵呵。</p><p> 看来,美食,还蕴涵着厨艺人的钻研和实践。</p> <p> 不管是那些做过的,还是这些之前从未见过制作过程的竹筒饭和魔芋,抑或是苦苦的,慢慢才会爱上吃的棕包(醴陵是不吃的),还是那青翠油亮的艾粑粑,都算得上是美食中的珍品。</p><p> 它们,都是中国舌尖上的传统美食。我们传承的不仅是方法和味道,更多的是厨艺人的精神,这便是其中的精髓。</p><p> </p> <p> 美食,是绽放味蕾的种子,是治愈心情的良方,是精神世界的呈现,是集色、香、味俱全的高级享受。</p><p> 而做美食,源于一份喜爱,源于一份悟性,更多的是源于一份执着。</p><p> 借美食,借故事,完成一篇回忆录,似乎已到了这个年纪了。</p><p> 八零后的我们也是有故事的人了。</p><p>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