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紫云山峰峦叠嶂,奇雄奇伟,山脉绵延在永安漳平两境。每年清明之后,高海拔较高的,接近山巅大面积的杜鹃树林陸续绽放花朵,初开雪白,像白云萦绕。怒放之后,渐渐泛红,红艳致至,宛若赤霞弥峰漫壑,远眺即是绯红飘渺的紫云山矣。</p> <p> 山高水高,深林蓄雨,无坳不有雾,树树裹苔藓。岩层汩汩,石缝涓涓,沟磲潺潺,涧流淙淙。崖高泻跌水,林暗汇潭幽,澄潭溢成溪,溪流出上石。</p><p> 且流量丰沛,清清澈澈,绕村饮用,入渠灌田。</p> <p> 上石村前石拱桥下,参天水杉林前,溪水轰隆出村,又潜入深谷。</p><p> 以下十里山溪,山山水源相汇,直至下个村落流域,己是满河床巨石兀立,水流湍急。古人依此取名“湍石”,万分贴切,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p> <p> 我于六九年二月上山下乡来到湍石插队,整个湍石大队共有十来个自然村小队。顺流而下的先是上坪岌,从公路过阡陌,越过板桥进入几户人的小村,这里竹林梅树十分清雅,屋后是密林高山。</p><p> 上洋就在公路边,平平坦坦的洋田沿溪耕种,老厝内几百平米的宽坪大院,住着小队人家。</p><p> 土堡坂是湍石的中心,与伐木场毗邻。溪水隔开了村子,两岸通行在独墩的板桥之上。都是传统的厅厢房,集聚相连在沿溪两岸。</p> <p> 新寨在对岸后山,之字形的陡坡上可以看见层层农舍隐约在丛林之中。老房子的白灰壁上还留着一些红军标语,“劳苦工农是一家!” “白军弟兄们不要拖枪打红军!”</p><p>等等。</p><p> 云栏岌在崇山之间,顾名思义云涌栏杆。我路过一次,从陡峭的村口望去,参差的棕树隐约在薄雾中,村子在头顶上,天梯似的土坎让我怯步。</p><p> 三对岌与枣村岌遥遥相望,彼此都在山巅。都是倚山吊脚楼,梯田在云端。</p><p> 去过几次三对岌,记得村中有一座彩绘飞檐的古厝,据说是解放前的私塾书斋。我看到大厅内有好多具绘就福寿,漆黑、大红的棺木叠在一起,学堂废置,早己改作存放寿材之处。印象最深的是,屋后粉墙上有几个毛笔字“人不读书是头猪”,真是话糙理不糙</p> <p> 公路坡顶叉道是乌头岬,此处寂静冷僻,松柏苍苍,有时,好好的天气也会雾气蒙蒙,自古就有劫盗出没,杀人越货,也叫“无头岬”。</p><p> 往下行便是下坑,寥寥几户默默耕耘。六、七十年代,下坑有个工区,草寮的工棚里住着几十号江苏籍的伐木工人。白天山前山后油锯声声凄厉,绞盘机隆隆作响。夜间灯火通明,苏南小调,江北民歌,吹拉弹唱不亦乐乎。也有饮酒猜拳,吆五喝六,整个下坑热闹非凡。</p><p> 下坑有个木材堆场,装车组的工人将原木装上林保厂的倒材车,囗径小的两人用挑筒扛,大的四人,特大的六人、八人。看他们将穿着绳的钉箍打进原木,收绳起杠哼着号子,步调一致上跳板,松绳紧绳,调整安放,撬钉一气呵成,将重体力劳动的技巧演绎得如同艺术表演,真是让人叹为观止。</p><p> 侵晨,下坑雾极浓,几步之外见不到人。相传当年杨八妹征东凯旋路过之时将雾袋弃在下坑。</p> <p> 湍石大队最偏远的山村是十里八里外的上埪与大北岭。上埪是个极高的山寨,路径崎岖险峻。厚厚的寨墙筑在古松巨杉的森林之中。落差垂直的山脚下是浅浅宽阔的溪滩连着大片牧牛的,碧绿如茵的草地。土畔上有好几株杏子树,同学在树上猛摇,下雨般的杏子砸得我脑瓜生疼。</p><p> 四位福州知青住在溪边风水林下依偎着山坳的祖房内。砖墙黑瓦,翘檐阔厅典型的明、清建筑。</p><p> 沿溪顺流不远,有一条两山壁立相向的狭谷,谷口黑洞洞的深潭叫“龙氽潭”,整条溪水注入其间翻滚沸腾。土改时曾有一位地主在此投潭自尽。正午太阳正照时,隐约可见潭底有一条黄色的巨龙张牙舞爪,角须毕现。</p><p> 我耳朵塞了棉球壮着胆潜入水底,发现原来是一根粗大的水碓车轴被古代的某次洪水冲来,斜插在乱石之中,酷似龙角、龙须的是寄生的水草与黄苔在水中飘摇。</p><p> 大家一起下水往潭中的暗河游去,划水声被崖壁放大迴响,特别恐怖阴森。头顶上是明晃晃的一线天空,中途累了,大家抓住空中垂落的粗藤喘息。出了谷口还是深潭,放大了的瞳孔,看水底,看游鱼,看山野都格外清新。</p><p> 大北岭始终没去过</p> <p> 湍石森林、毛竹资源十分丰富,自古以来浙江庆元香菇客,年年往来伐树植菇,出没在深山老林。</p><p> 我也曾在黎明前跟着村民上山采红菇,红菇都是每年那么几天,季节性地长在原始的密林中。由于是菌类苞子的聚存处,所以都是代代人有迹可寻的采菇地点,每年都要争先恐后,先来者得。林荫下空旷的腐叶层上,色泽鲜艳的红菇像小雨伞,像花儿般层层叠叠地开满一地,美得令人窒息。人们轻手轻脚地将盛开的、半开的够大朵的小心拔出放入篮内,菇丁绝对不采。神奇的是,到别处几个点转一圈约摸个把时辰,此处的菇丁又长成大朵红菇。</p><p> 湍石人是吃苦耐劳的山民,他们的劳动强度是城郊种菜的农民所不能比拟的。劈田塝从山脚劈到山顶,伐木烧炭、劈笋山,漫山荊棘蓬蒿一扫而光。个子小小脚杆细细,一、二百斤的担子加上一根撬棍就可以像壁虎一样行进在陡峭的山间。歇息时用撬棍撑住担子,才能站着抽口旱烟,因为脚下往往没有安放担子的平地</p> <p> 竹林中的笋厂烤出的笋干有正牌、副牌系列,都是闽笋品牌。</p><p> 五、六十年代,湍石伐木场招收了大量的闽南、江苏职工,掠夺式的采伐让原始森林变成光山秃岭,没有了那些深涧悬崖上的古树名木青藤蕨类,便失去了溪山秀美的自然景观,若要恢复至少千年。</p><p> 七十年代,伐木场己形成了具有厂房、宿舍、食堂、学校、球场、礼堂的企业规模,工农之间也有了密切的沟通。我们知青经常到伐木场打篮球、看电影,甚至一起组织文艺宣传队为群众演出。</p><p> 这里,林保厂每日倒材,车行山响,笛鸣谷应,收工放学,人喧人嚷,加之鸡鸣狗吠,广播音响,湍石曾经热闹繁荣。</p> <p> 供销社是一座长长的平房,座落在缓缓下坡的公路边,屋后是有着礼堂、办公室和一排厢房的大队部。供销社是村民的日常汇集点,也是信息中心。它具备了种籽、化肥、农药和生活日用品的供应和信件报刋的收发,还是竹、木、笋干、菇品的收购网点。知青们常聚于此,沽几斤酒,开个罐头,在隔壁厨房围着八仙桌胡侃神聊醺醺买醉。</p><p><br></p> <p><br></p><p> 连打架也选在此地。那年三八妇女节大队开会,我与福州知青洪XⅩ为了争论那一位女同学漂亮,发生了口角,福州人习惯中指相向,口中“林来巴巴”,双方碍于供销社人多,约好晚上七点在门口单挑决斗。</p><p> 当晚,我一口灌下125毫升的扁瓶威士忌,系紧鞋带,小尚同学陪我同往作为仲裁。七点,洪ⅩⅩ手执一把三节电筒从供销社出来,两人相见分外眼红,他马步进前用手电筒劈头盖脸砸来,我格架中左腿抢入他的马步之间,三、五拳将他击倒。他在地上踡着腿,好像施展地蹚拳术,我飞腿一阵猛踢,他不动了,我便停止。突然,他爬起来往大队部狂奔,边跑边喊:“林ⅩⅩ打人哪!”真是让人啼笑皆非,由他去了。</p><p> 第三天,大队吳书记找我,说是洪XX昨天到公社告我的状,被我打得鼻青脸肿浑身贴满伤湿止痛膏。我将实情告知,书记哑然失笑,只说下手重了些,我谦卑地说:“是,是。”</p><p> 同是知青,不打不相识,后来相处得非常好,他再竖中指我也不介意。</p> <p><br></p><p> 土堡坂村内原有一座小型土堡,早已坍塌仅剩残墙断壁。大土堡呈长方形,在下游不远的一湾溪潭的石壁上方的高坪之上,堡内建成凹形的三排教室,早已作为湍石小学。溪潭砌坝蓄水,沿溪的长渠直达水碓房,再流向水电站。</p><p> 水电站是木质板房,管理员是一位叫“菜子”的中年单身汉,潮州人。除了村干部没人知道他的来历。他篷头垢面,衣服满是油渍,见人就笑,口角溢着白沬。他那潮汕、永安、普通三合一的语言无人能懂。</p><p> 我插队三年,都用煤油灯,每次告知通电都是忽明忽暗,稳定在钨丝微红。要命的是,突然间15瓦的灯炮发出200瓦的光芒,全村灯炮瞬间烧光,引来骂声一片。那可是用卖鸡蛋的钱买盐巴、买灯泡的年代啊!更要命的是,村民当面看着菜子的神操作,100斤谷子才碾出60来斤大米,从此碾米机摆着生锈。要知道,水碓的出米率是70多斤。</p><p> 他还调戏妇女,姑娘媳妇们都绕开电站走。</p><p> 水碓舂米很麻烦,没学过根本不会。</p> <p><br></p><p> 七零年夏天“双抢”(抢收抢种)的一个夜晚,我正在屋内的煤油灯下看书,听见院里厢房的砻谷间传出常有的砻谷声。过了一阵突然听见有女人在哭泣,哭声鸣鸣咽咽十分悲慽。整座老厝就我一个人住,刹时间想起了聊斋志异中的女鬼,不禁寒毛倒坚。哭声愈加凄切,我愈发狐疑,思量之下决定豁出去会会她。</p><p> 我掌灯出门看见砻谷间的墙缝上插着一束点燃的篦火,一位年轻女子倚着门框抽泣,我一看原来是福州女知青琴。琴去年八月分配到我小队,没两天便返回福州,直至前天才从福州回来。队里曾为她将近一年没参加劳动,讨论分不分口粮给她。我怒声骂道:“他妈的!不分口粮吃什么?!”慑于我的强势,都不吱声了。</p><p> 琴出了一天工,傍晚仓管员称了60斤谷子给她,给了她筛子与箕斗之类,告诉她操作流程。收工迟,吃饭迟,待到她挑到砻谷间已八九点了。她自小娇生惯养在福州台江长大,麦苗韭菜不分,砻了一阵,左转右转搞不拎清,只觉得腰酸臂痛,大汗淋漓几乎虚脱,想到眼下这种境地,不由悲从中来,凄惨无助怎不啼哭。</p><p> 我鼻子有些发酸,对她说“你那会干这些,我来吧!”轰隆隆,轰隆隆,我将分离谷壳的谷砻转得飞快。砻好之后,用风车把谷壳扇去,连同筛子、箕斗、布袋、糙米挑做一担,过板桥出村子,涉水坝过长渠来到水碓房。</p> <p> 木柱瓦顶凉亭似的水碓房在溪边的旷野间,四周茅草蓬如帷如帐,夏虫唧喞,流萤点点,树林中还不时传出夜鸟的啸鸣。</p><p> 棚子内装置着一根松木水车轴,半空横梁上用藤条吊着八根带铁篐的“马头”,我将糙米分别倒入地上的八个石臼内,放下马头开启水闸让水车转动,轴上的木橛子撬动马头一上一下机械地舂起米来。</p><p> 琴新奇地看着,这一切对她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只见她散乱的鬓发被汗渍贴在脸上,先前哭得梨花带雨,现在却有了掩饰不住的笑意,只是那双哭肿了的眼睛还有些像桃子。我举着火把,让她用手掬起渠水洗了洗脸,她的清秀、她的好看让松明火把也忍不住扑扑地闪耀。</p><p> 经过几次的舀起、添加,舂好后把糠筛出来装入布袋。我们返回砻谷间,用风车将米中的糠渣吹干净,就是颗粒晶莹的大米了。</p><p> 我把米挑到河对岸她的住处,倒进米桶里己是深夜。琴心怀感激又是热泪盈眶,带着福州腔“要不是你帮忙,我不知如何是好?真是辛苦你了。”见她流泪,我慌了神,“没事,没事,明天还要出工,早点休息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夏种、耘田耙草、秋收,琴勤奋出工劳动,跟知青、社员融为一体渐渐习惯与掌握了基本的农话技能。农闲的副业是伐竹、木。山路陡峭崎岖,我跟社员一样同时左右肩各扛一根毛竹。挑一根最细的给琴扛上,让她在前面走。途经瀑布深潭上的窄木桥,我叫她停住,先帮她的毛竹扛过去。</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起种了块菜地,四时菜蔬丰足有余,初冬时节,白菜花、芥菜花黄澄澄地蜂飞蝶舞动人心扉。</p><p class="ql-block"> 插队的生活几乎终年无肉可食,本地知青或可回家带些猪油,有一次我在城里搞到肉票,买了两斤五花肉回来,听说琴要分派到笋厂干活,便将肉送过桥去给她,她不忍收受(也考虑在笋厂独自吃肉不妥),又送过来悄悄放在灶台上。过不久,突然有人喊:“狗偷吃肉啰!”我出来一看,一只黑狗叼着那块肉狂奔。唉!让来让去被狗吃去,琴与我都只有惋惜与苦笑,说不出是心疼还是肉疼。</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这些酸甜苦乐的过往和思念就像封坛的老酒,愈久弥香。</p><p class="ql-block"> 离开湍石许多年了,依然怀有不解的情结,有时路过东坑口也会驻车片刻,往湍石方向仰望,莽莽群山,层层叠叠,看不见的湍石就在那高而远,静而僻的峰谷底,水云间。</p> <p><br></p><p> 湍石历史上还有一些尘封的往事。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一个冬日的午后,土堡坂对面的山梁上传来了阵阵马嘶,可以看见许多人马在阳光透过的林子里攒动,眼尖的还看见用望远镜往村里瞭望的军官。</p><p> 下山的人马往村里走来,村民纷纷关门闭户躲在家中偷窥。约有二、三百号人,十几匹马的队伍,一部分驻扎在土堡外的野地上,另一部分过板桥就驻扎在溪边宽敞的土坪上。一时间,周边前岗后哨分派警戒,沿溪边掘土坑埋锅造饭,并排饮马。兵营帐篷画地撑张。土坪后有一座二层的大木楼祖房,正好作军官们的寓馆。随行乘滑杆轿的有七、八位女眷,个个烫卷头发,涂脂抹粉,旗袍皮草,身材袅娜。</p><p> 戴眼镜的总务官带人穿村入户,采购粮食、老酒、鸡鸭猪羊,都是北方口音,说话倒也和气,价钱又高出市价许多,叮叮响的现大洋让人倍感亲切。吳叔公卖了一头半瘸半瞎的老牛,得了将近双倍的价钱,高兴得合不拢嘴。</p><p> </p> <p> 呯!呯!呯!的枪响,吓得人缩脖子,原来当兵的杀猪、杀牛羊都直接枪毙,既简单又免得听猪惨叫。天摸黑,小溪两岸的军营里汽灯雪亮,轻、重机枪、迫击小炮、人字枪垛满坪整齐摆放。哨子声此起彼伏,各班排先后集合点名报数及事项安排,下级军官咋咋呼呼嗓门特大,解散后准备开饭,整个军营人声鼎沸,肉香弥漫,土堡坂破天荒的热闹。</p><p> 入夜,木楼上灯如白昼,长官们酒足饭饱,勤务兵提壶沏水带着小跑。不一会楼上京胡响起,檀板轻敲,只听得莺声燕语娇柔宛转,珠玉之声传出窗外,高亢之后,楼上楼下齐声叫“好!”。我想无非“苏三起解”、“宇宙锋”还是“打渔杀家”。也有男女对唱,激昂带劲莫过“四郎探母”。乡下人好奇,在篝火外探头探脑挤在一堆看热闹。</p><p> 半夜消停了,酒后的兵营一片鼾声。</p><p> 第二、三日似乎部队休整,山前、林下、溪旁都有军人洗衣、洗澡、闲逛,军营中推牌九、耍骰子吵吵嚷嚷,也有的闷头大睡。军官们开了两天的会,拍桌子骂娘吵闹声时而有之,女眷们叼着香烟搓麻将,洗牌声沙沙作响。一到夜里,依旧莺歌燕舞,吚吚呀呀,西皮二黄行云流水,琴声尖锐撕破夜空。</p><p> 第四日拂晓,木楼上枪声大作,乒乒乓乓夹杂着女子的惨叫哭泣和混乱的打斗声响。刹那间,营盘炸了窝,惊惶起身探头的军士早已被执法队的枪口喝住。沒多久,从楼上拖下来五、六具血肉模糊的尸体,有一具没死透,胸前还在扑扑冒着血泡。</p><p> 两岸部队统一集合,士兵们有的声色俱厉横挎冲锋枪,有的空手站队双腿打颤。只见几名精悍的军官簇拥着一位浑身血污,一条手臂受伤缠着绷带,另一手提着驳壳枪的大胡子长官出来。</p><p> 大胡子长官开始了训话,有时声若雷庭怒眼圆睁,有时和声细语面带笑容。也不知是兵变还是火并,或许是呑并也未可知。</p><p> 接着哨声一片,人喧马嘶拆营收帐准备开拔。那几具尸体拉到山后抛入深渊。女眷们有几位恰似雨打梨花鬓发散乱,哭哭啼啼瘫软如泥,另几位惺惺作态软语相劝,拽手提脚扶上滑杆。</p><p> 部队往上石走,往宁洋、漳平方向。</p> <p><br></p><p> 从那以后,兵禍匪患时有发生,村民也曾遭抢遭杀。为自保,提请县、乡派员组织村民成立了自卫队,购置了快枪土铳自我武装。</p><p> 一九三四年夏,一连几日自卫队游哨发现东坑、留山一带有人数不少的军队出没,同时洪田乡公所派乡丁队前来协同紧急防范。那一日巡防小队在东坑以上与外来军队接上火,打死对方几名探路的尖兵,后见对方势大,便急速撤回湍石报信。</p><p> 自卫队吹起牛角号,与当地村民全体撤进土堡准备防守。时至傍晚,只见约有二、三百人服装不甚整齐的队伍,从乌头岬方向鱼贯而来,三位骑马的军官在高处指挥,将部队分三拨呈扇形进攻土堡。只因土堡一面临溪,岩壁高陡难以进攻。三个机枪射点分别掩护三路进攻,“嗒、嗒、嗒!”糯米和泥的土堡外墙坚固无比,子弹击中仅散落些土屑,留下一些白点。左右两队各有约五十人扛着长梯逼进,中路百人预备冲锋,仅派两人抱炸药包炸门。太阳夕照堡外到处是铮亮的大刀片闪闪发光,令人胆寒。土堡的射击孔内小外大,可调整射击角度,筑堡时就设计了交叉火力网,在密集的土铳的黑烟下连续倒下了五批爆破手,垛成了尸堆。大门内早已垒就了十几吨的石条顶门,根本炸不开。 两架梯子始终无法靠近,在散弹幕中人被打成筛子。</p><p> 进攻不利,对方停了火。天黑后,堡外四处燃起了篝火,几百把火把映红了天空。只见一支火把队伍像一条火龙往上洋游去。另一条火龙弯延上新寨。应该是去寻找粮食补给。</p><p> 土堡内老老小小数百人,自卫队员加上乡、县聘请来的教官和乡丁共有七十多个战斗员。堡内有谷仓粮食自然充足,火药两千余斤可打到过年。还有封坛酒库,只是备水略不足,当晚趁夜缒人下溪,吊桶提水补充。</p> <p><br></p><p> 第二天拂晓雾气蒙蒙,咫尺难见,突然间枪声骤响弹如雨泼,四下里杀声震天,对方作全面总攻。土堡里人人按固定射击位防守,照交叉火网的射击孔只管开枪,当时己备有双倍土铳,本地山民世代狩猎,老人小孩都是玩枪好手,帮忙填充弹药人人都很熟练,加之性命悠关自然全力以赴。</p><p> 浓雾中竟也架梯上来七、八位抡着大刀和提着匣子炮的进攻者,就在攀屋檐上瓦顶之时,长矛与多铳齐发,这些人纷纷跌落尘埃。</p><p> 日出雾散,枪声渐稀归于平静,对方喊话派人空手搬抬伤亡者,堡内寂静无声,不发一枪,接下来白天黑夜围而不攻。</p><p> 第三天上午,对方似有增兵,又对土堡展开四面进攻,发迫击炮弹四枚,一枚打偏,两枚穿透屋瓦把楼板炸个洞穿,另一枚落在庭院,幸亏哑弹。</p><p> 鏖战三日,险像环生,此时已人心似铁,冰冷绝望。这一日,堡中以老酒作水大锅蒸饭,饱餐之后微醺上头,酒壮怂人胆,血脉更喷张,自卫队员敖敖叫唤着要坚守到底,全都精神亢奋几近颠狂。</p><p> 只见:</p><p> 浓雾硝烟裹土堡,</p><p> 枪孔窗棂吐火舌。</p><p> 强攻赛似蛾扑火,</p><p> 肉身还是近不得。</p><p> 往溪后岩壁进攻的利用树丛灌木作掩护,搭人梯攀登。结果大多中枪落水,溪水血红。</p><p> 战至黄昏,进攻方在土铳射程程之外的土坪上挖掘地道,意欲爆破土堡。见此,堡内惶惶只能听天由命,战死而已。</p><p> 入夜,忽见对方紧急聚集,点燃火把的队伍全体快速撤离,急匆匆往上石方向行军,湍石瞬时归于寂静,整个土堡屏息,只有潺潺水声。</p><p> 次日近午,前几日安排在山头的游哨与乡民来报,说是昨晚尾随了一夜,亲见队伍已过岬头往林田远去。至此,众人如逢大赦,土堡绝处逢生。</p><p> 清扫战场时,在草蓬中发现一名因受伤昏迷而掉队的士兵,自卫队当即指派两人将俘虏押送洪田,走到半路看俘虏走不动了,便将其击毙抛入山涧。有个上埪的枪手防守土堡溪边方向,战后自诩一枪一个,好不得意。解放后有人问起,他红着脸摇头矢口否认。</p><p> 这支队伍是红军,来自石峰方面,紧急调动撤走是湍石的幸运。</p> <p> 五零年初永安解放。政权的更替直接让一些人失去了原有的根本利益和政治地位。这些人回到乡村各自利用固有的社会能量,鼓动、组织和武装了许多毫无见识,不明就里的民众加入反共救国军和传统的会道门,与新政权作鱼死网破的抗争。</p><p> 西洋詹国鼎、上坪陈邦文、青水王仁锋、安砂陈存志这些旧政权的官吏各占一方,为东山再起作着负隅的顽抗。</p><p> 永安国民党县党部书记吳永福潜回湍石,与邓福良一起组织了“大刀会”。大刀会渊源己久,类似“义和团”,专以练习大刀,画符念咒喝血酒等修为来达到刀枪不入的勇武境界。湍石山民历来慓悍,加之身手敏捷钻山越岭如履平地,又有祖师神灵护佑,可谓如虎添翼,其战斗力堪与湘西绿林比肩,不可小觑。</p><p> 神坛灵异,歃血豪情,师兄弟符咒一念,大刀片舞得出神入化雪花一片,也吸引了周边乡村许多青壮纷纷入会,一时竟也声势浩大。</p><p> 五零年六月二十五日,吳永福、邓福良率领会众四、五十人攻打洪田区公所,烧毁房屋,气焰甚嚣尘上,若不是援兵到来,必然得手。</p><p> 解放军剿匪部队不断进山清剿,沒奈何大刀会形同鬼魅,偶尔虽有交火,转瞬了无行踪。</p><p> 一天,解放军分为几路兵力进山围剿大刀会,辗转大半日还是扑空,其中一个班的小队按指令从湍石经留山的路线返回洪田。天将向晚,留山一带山深林密路径湿滑陡斜,一面临渊的险路加之扛着枪支弹药,只能用半蹲式踩着脚窩慢慢下行。此时天气晦暗雾气升腾,视线仅有丈余。突然间,一声统响,身边树林里杀声一片,黑乎乎一大群人影从头上猛扑下来,手持大刀、梭标一阵乱砍乱刺。前面十几位战士受到冲击立足不稳,抱着枪翻滚到坡底,稍后的机枪手躲闪不及脸部、囗腔被梭标刺穿,随即又被几人扑倒抢走机枪,眼看举起的梭标又要捅下,机枪手一个翻身滚入深渊下厚密的茅草蓬中得以幸免。</p><p> 后面的几个战士都被砍被刺,枪支被抢走,负伤在地。大刀会中一位十五、六岁的孩子尤其凶残,用锋利的柴刀连续不断地砍着已经牺牲了的战士。</p><p> 坡底的战士立即向上猛烈射击,只是怕伤到自己人略略抬高枪口,大刀会见状全体急速撤离,打着挷腿穿着草鞋确实行动如飞。</p><p> 牺牲的战士叫孔庆楼,从名字上看应该是孔圣人七十三代裔孙,这位经历了南征北战的英勇战士,最终可惜死于毛贼之手,令人扼腕叹息。他的烈士纪念碑如今依旧屹立在洪田路口,是令人敬仰的历史写真。</p> <p> 大刀会得手之后,会众无不欢欣鼓舞,这些丝毫不知天下大势的井底之蛙,在湍石新寨举行了庆功大会。山头上的新寨可以腑瞰整个湍石,之字山阶灌木葱笼,山顶上厅屋、农家第次层层筑就,一年四时高树悲风,林涛汹涌,村子后端绵延万脉连山。</p><p> 大厅前坪祭坛上供奉着猪头羊首牺牲,长香巨烛点燃,青松翠柏扎上金花紫带,凌空的吊脚晒谷木坪的八仙桌上,架设着那挺披红挂彩扎着大红绸缎花,枪口朝天的战利品,歪把子机关枪。</p><p> 杀鸡宰鸭,舂碓糍粑,粳米糯饭出锅热气腾腾,吳永福书记讲完话立即论功行赏,会众们慷慨激昂气吞河山,大师兄小喽啰赤膊表演神功,反共产救中国口号震天。</p><p> 有四乡来贺,有帮闲蹭食,鸟统直射连天响,炮仗放得满地红。连排桌流水席,男女老幼喜气洋洋胡吃海喝,大会庆祝三天,热闹犹胜过年。</p><p> 五零年冬,寒霜连降,屋檐树梢凝冰结凌。湍石村炊烟袅袅,静谧祥和。大刀会众见数月和平,估计部队接连受挫,兵力不足,据密报短期内不可能进山。为此,除照旧布置山头暗哨外,渐渐松懈,各自居家度日,种菜砍柴,有事火速集合,无事晒晒太阳。</p><p> 一日早晨阳光初照,猛听得从山上传来一阵“嘀嗒嗒嘀嘀嘀!”的冲锋号,只见漫山遍野黄乎乎的解放军大部队鸣着枪冲下山包围了湍石村。大刀会众猝不及防一片慌乱,纷纷仓皇逃命,无奈逃不出包围圈只得束手就擒。邓福良恃勇带了十几位手下持枪对抗,都被消灭在沿溪一带。</p><p> 解放军早已安插内线摸清情况,于昨晚清除了几个点的暗哨,冒着严寒在树丛中埋伏了一夜,专等太阳升起云雾消散,实施进攻。</p><p> 吳永福机警,没有固定住处,昨晚带几个贴身卫士在笋厂安歇,得以漏网。</p><p> 至此,吳永福惶惶如丧家之犬东躲西藏。随着剿匪部队的全力追捕,吳永福手下有的被俘虏,有的实在熬不住饥饿与恐惧,伺机跑下山向政府投降。</p> <p> 吳永福最终剩下光杆司令,可想他的逃亡生涯是多么凄惨。其时全国都已解放,他若离开湍石一带寸步难行。湍石诸村寨渐渐无人敢收留接济,几个月时间只能在莽莽群山之中隐匿,或趁夜潜到地里掘些薯芋充饥。</p><p> 插队时,我与社员到下坑附近的一片较偏远的田里耙草施肥。临溪的树林下有一座黑瓦青砖的小庙,庙里已无神龛,泛青苔的地面上堆积着草木灰。门楣上有“民主庙”三字,进得庙内却是四面洁净的白墙,诧异中想到此庙无甚香火不受烟薰,加之人迹罕至方能白墙如新。忽然,我发现白墙上有用木炭竖写的一行字:</p><p> 四日十六雨淋淋,逃避解放入庙神。</p><p> 我正犹疑,突然间恍然大悟,这应该是当年吳永福逃亡时雨中入庙留下的笔迹。虽用木炭仰写,字体行中带草,笔力精湛书法唯俏唯美,可谓笔走龙蛇十分飘逸流畅。最后的“神”字一竖末笔长拖,似在抒发内心悲愤之情。</p><p> 吳永福,身为国民党县党部书记是为文职,若读书出身经过职场历练自然好文笔。</p><p> 可以想见,亡命山林,日夜豖突,于孟夏雨季颠连入来,望潇潇不歇雨,看孤苦零仃庙,设身处地已是死路一条,望白墙空空文人天生技痒,还是忍不住发出内心最后悲怆的吟叹。</p> <p> 没多久,一心为民国续命的吳永福终究落网,抓到他时已是奄奄一息不成人形。</p><p> 美丽的, 水石清流的湍石村虽在深山一隅,千百年来随着国家民族历史的的演绎,也不能幸免地经受了许多曲折苦难。但愿从今往后跟随国家文明,世界文明的脚步进入人类社会新的时代,不再有艰厄,处处呈吉祥。</p><p> 去年初夏,我们六位当年下乡插队的同学约好一起去探望阔别四十多年的湍石。令人惊喜的是从东坑口一直到湍石都是新修的,宽阔的黑色高等级路面。与当年窄小多弯险峻的林业沙土公路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回想起当年经常到洪田来来回回的那些艰难的步行,毒辣的太阳,崎岖的小路, 偶尔能乘上林保厂倒材车,坐在原木上颠簸已经是最高的享受了。</p><p> 湍石显得更加静谧,年轻人大多出门到外地发展,这是当今的主流趋势。伐木场也早已迁往下游的溪源村。同学们有的当年栖身的屋子和晒谷的大院大坪还在,有的都已颓败,甚至不见踪迹。土墙的供销社竟然还是当年的样子,老套的货架、柜台丝毫不变地照常营业,仿佛是时间的凝固和定格。这一切既熟悉又陌生,正所谓时光流转,物是人非,一时恍然如梦。</p><p> 我们探望了村干部老朱,老人家逐个认出我们后格外惊喜,他对我们这些第一批的知青特别有感情,他与家人忙不迭地沏茶招待大家,又拿出珍藏的影集翻看我们当时各人送给他作留念的照片,真是:分手之后无相忘,至诚至爱老农心。</p><p> 我们驱车宛延下行来到了下坑。两位当年在此插队的福州知青夫妇激动得哽咽不已,四目搜寻看不到当年在溪边居住的老屋,只有满眼青山翠竹和无限的怅然。</p><p> 这里有他们逝去的青春,和早出晚归辛劳的蹉跎岁月。小溪里洗衣、濯足平坦的石块还在,水石潺流的山涧依旧开满了簇簇黄黄的金针菜花。</p><p> 几座后来盖的水泥砖混房屋院落大门敝开,空寂无人。正徬徨间,路旁来了一位戴着眼镜,身着牛仔裤的中年人与我们招呼,客气地将我们请进院内大厅就座,忙着烧水泡茶。</p><p> 当他得知我们都曾经是湍石的插队知青时,热情与欣喜随即溢于言表。言谈中听得出他不是本地口音,让人颇感诧异。</p><p> 他依稀认出了我,叫出了我的名字。他说他是当年福州下放干部陈XⅩ的儿子,小时候在湍石小学念的书。哦,原来是故人之子,难怪眉目脸形与乃父相似。</p><p> 令人希嘘不已和敬佩的是,小陈尽管早已离开湍石在外读书,早已在福州居家工作,可是这几十年来不是在福州,就是在湍石,从未间断过。这里有他的同学、发小,有他的山水情缘。</p><p> 湍石人老老少少都把他当自己人,他们也都是小陈的父老乡亲。村里无论大事小情都要让小陈知道,与他商讨。小陈也为村里的事尽力尽心。</p><p> 这是一种无法割舍,铭心的情结,我们一去不回黄鹤杳杳,让人感动的小陈则初心不改与桑梓相依,他分明就是我们的守望者,在岁月的礁盘上筑起归航的标灯。</p><p> 尤其让人高兴的是, 他又兴致勃勃地带我们来到地处三对岌山下,公路附近的新建的湍石新村。新村的地理位置极好,又有足够宽大可以再拓建的占地面积。崭新的,三层连排的房屋像别墅群一样,一幢幢排列得合理有序,恢宏和气派甚至超过城市里的居民小区。</p><p> 他带着我们参观了村部、礼堂、老年文化活动中心,从筹划、设计、建筑到竣工,小陈都予以最大的关注。</p><p> 居住条件的改善,从昔日的山巅陋屋到如今的堂皇华居,加上交通的便利,这是山里老一辈人想都不敢想的奢望。</p><p> 旧地重返了却了大家的心愿,数十年的眷念终于转换成开心的笑靥。</p><p> 这里有我们曾经的青春年华,辛苦劳作的汗水洒遍田野山巅,寂寞苍凉与无望曾经伴着咬心的痛苦,却为何又对她一往情深。</p><p> 那天天气晴好,归程一路阳光。 我们祈望湍石山水更美,村民幸福安康。</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