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如何落实语文素养》学习笔记及心得

扶余市士英小学 徐秋影

<p>  今天有幸聆听了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教授关于《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我受益匪浅!</p> <p>  王老师在讲座中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即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语言建构与运用</p><p>二、思维发展与提升</p><p>三、审美鉴赏与创造</p><p>四、文化传承与理解</p><p> 这四个方面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语文素养最关键、最基础、最重要的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或者说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另外三个要素的基础背景及最终达成。</p> <p>  语文核心素养如何在统编版教材中落实呢?王老师根据温儒敏先生的话,提出有两方面:一个是“隐在”,一个是“显在”。</p> <p>  那么,“语文核心素养”隐在哪里?</p><p> 语文核心素养“隐在”系统四个领域:单元导读;选文系统;课后习题;语文园地。研究教材的四个领域,我们就能在其中找到潜藏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也需要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有一双能发掘语文核心素养的慧眼!</p> <p>一、语文核心素养“隐在”单元导语</p> <p>  语文核心素养“隐在”单元导语里。以统编语文三上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为例:“美丽的校园,成长的摇篮,梦想起航的地方”是单元导语中的内容主题;阅读时,关注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是其语文要素。双线并进(内容主题和语文要素)的结构,与语文素养的关系密切。就本单元而言,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内容主题与语文要素的整合。美丽的校园怎么感受,成长的摇篮怎么发现,梦想起航的地方如何寻找?需要通过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二者和谐统一。语言建构是关键。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要在本单元中加以认真落实。</p> <p>  王老师以《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为例,指出:关注、感受、理解和积累、运用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就成了本课和本单元的语文核心素养。同学认知不同,新鲜感词语、句子亦自会不同,不能一刀切。</p> <p>二、语文核心素养“隐在”选文系统</p> <p>王老师以一下《江南》为例,语文核心素养是感受体验“复沓”的美。</p><p>支架一:鱼儿戏耍都到过哪里?鱼戏莲叶东、西、南、北。感受“复沓”的形式美!</p> <p>支架二:鱼儿在莲叶间会怎么戏呢?“游、躲、跳、穿”,感受“复沓”的节奏美。</p><p><br></p> <p>支架三:我们平时都习惯说成东南西北,按这个习惯来读诗,感受“复沓”的自由美。</p> <p>三、语文核心素养“隐在”课后练习</p> <p>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两种类型的童话分别是故事人文性童话和知识性童话),课后练习有分角色朗读课文;小蝌蚪是怎么样长成青蛙的;用加点的词语各说一句话;读一读、记一记。讲故事是其的核心素养,我们如何落实呢?有如下条件:</p><p>条件一:能正确流利熟练地朗读课文;</p><p>条件二:按照图片顺序讲故事;</p><p>条件三:要讲出故事不同角色的口吻;</p><p>条件四:尽量用上准确的动词讲故事。</p> <p>四、语文核心素养“隐在”语文园地</p> <p>语文园地二,展示台是语文核心素养。孩子在识字过程中的快乐体验、识字路径多、识字方法多、识字习惯好。</p> <p>“隐在”系统解决的是基于语文素养的教学内容,即学什么,那么“显在”系统要解决的就是怎么学的问题。</p><p>“显在”策略一:一课一得。也就是说一课只有一个核心目标。</p><p>“显在”策略二:得不离境。这里所说的“境”指的是语境。基于语境,融于语境。</p><p>“显在”策略三:三位一得。学得过程,习得过程,练得过程最后都指向核心目标。</p><p>“显在”策略四:得得相连。每课一得,得得内在有联系。</p> <p>王老师以三上第12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预测和猜想:从三个维度入手为什么要边阅读边猜想?课文的旁批:猜想可以引发期待,可以改变阅读视野,可以激活体验,点燃思维,打通读写,调动想象,满足自己的期待。</p><p>边阅读边猜想什么?猜想原因,猜想情节,猜想心情,猜想人物,猜想语言,猜想结果。</p><p>怎样边阅读边猜想?依据题目猜想,依据插图猜想,依据生活经验猜想,依据特殊句子猜想,依据生活常识猜想,依据同类情节猜想,依据发展趋势猜想。</p> <p>“显在”策略二:得不离境(文辞语境、文体语境、文化语境)</p><p>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课文选段内容: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p><p>“激动”:(1)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森林的激动?(文辞语境)</p><p>(2)你激动的时候会有什么感受?(文化语境)</p><p>(3)森林怎么会激动呢?“激动”换成“摇动”好吗?(文体语境)</p> <p>“显在”策略三:三位一得(教读课文:学得;自读课文:习得;课外阅读:用得)</p><p>第六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寻找一段话中的关键句子,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告诉我们这样的句子可能在句首或句末。有逻辑关联,有层次递进,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p> <p>《青蛙写诗》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在阅读中提取信息:小蝌蚪——逗号小泡泡——句号 一串水珠——省略号雨点儿</p><p>《曹冲称象》比较一下,谁的称象方法好,为什么说曹冲的称象方法好?在阅读中提取信息:(1)不用造大秤,船相当于大秤;(2)不用造大秤砣,石头相当于大秤砣;(3)不用多费力气,水就是大力士。</p><p>《搭船的鸟》作者对哪些事物进行了细致观察,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在阅读中提取信息:(1)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静态观察)</p><p>(2)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动态观察)</p> <p>  今天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讲座,我真的是收获颇丰。我对语文核心素养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王老师结合具体课文实例进行讲解,我懂得了语文核心素养的“隐在”。回想自己上学期在执教一年上语文教材时,这四方面“隐在”的语文核心素养思考少,发掘少。以后在教学中一定要多思考多探索这些“隐在”的语文核心素养。“显在”策略的一课一得,渗透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确保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后都有自己的收获。在王老师的讲解之后,我意识到语文教学不能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觉树立语文核心素养的意识,所以阅读能力培养也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以后得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严格落实学校的“诵读经典,濡养品性”的读书活动。通过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把“隐在”真正转化为“显在”,让语文核心素养真正得以落实!</p><p>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深感责任重大,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善于思考,善于发掘,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