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僻型人格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郑素娟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孤僻型人格的成因及应对策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丰南二中 郑素娟</p><p><br></p><p> 很多青少年,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经历一个与孤僻型人格极为相似的性格发展阶段:怀疑自己的价值,难为情,羞涩内向,动不动就脸红,最害怕的是成为别人的笑柄或让自己感到尴尬。他们不参加小团伙,也不愿意参加任何聚会,而更愿意跟相识已久的老友互诉衷肠。面对这样的孩子,有些家长往往会感到很困惑,甚至感到不知如何与孩子交流更合适。其实,这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段充满疑惑和混乱的阶段,它往往是人格发展的必经阶段,对此不必大惊小怪。随着个体成长中成功经验的增加,被别人认可和接受的感觉会增强,这些少男少女的自信心也会提高,进而从过去羞涩内向的少年蜕变成神采飞扬、意气风发的小大人。</p> <p>  但是,有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幸运地完成幸福的蜕变。下面我们就先来听一听我的来访者小逸(化名)的故事。</p><p> 小逸是一位长相清秀、说话轻声细语、走路轻飘飘的十四岁女孩。她是这样介绍自己的:</p><p>  我从记事起就一直觉得自己羞涩胆怯,比别人矮一截。我是独生女,我的爸妈在43岁时生的我,可谓老来得子。我出生后一直和妈妈、姥姥、姥爷在姥姥家居住。爸爸是一位跑长途的卡车司机,平时我很少看到他,直到我十岁时,随着姥姥、姥爷相继过世,妈妈带着我回到了爸爸的住所,我们一家三口才算团圆了。爸爸和妈妈在一起生活后经常吵架。当他们吵架激烈时,我躲在一旁不敢出声,吓得浑身哆嗦不止。到现在,我还很怕爸爸。当爸爸脸色不好看时,我不敢和爸爸说话,立刻躲得远远的。听妈妈说,我上幼儿园时很乖,但是更多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玩儿。曾经两次因为不敢告诉老师我要大便,而把大便拉在裤子里。上小学后,我的学习成绩还可以(据小逸的妈妈介绍,小逸在小学时的成绩没有低于年级前十名的时候),在班里有两个要好的朋友,但是因为上下学都有妈妈接送,所以我和两个朋友交流的机会也不是很多,后来我们上了不同的初中。进入初中后,我感受不到结交新朋友的渴望,同时灵魂无处安放的空虚感、恐惧感越来越明显,以至于到八年级时我不得不休学在家疗养,并接受心理疏导。</p> 在这个故事中,小逸对所有可能令自己遭到拒绝或陷入尴尬的情景具有一种强烈的恐惧感,如怕老师拒绝帮助她而不敢告诉老师自己排大便的需求;小学有两个要好的同班朋友,但是她从没有去过朋友家,也从没有邀请朋友来自己家玩儿,可以说,令她感到痛苦的是一种对被拒绝的过度敏感。为了消除遭到拒绝的风险,小逸在小学六年中,除了上学,更多的时间就是和妈妈、姥姥、姥爷在一起,从而避免一切存在风险的情境出现。这种面对失败和拒绝的过度恐惧感,令她尤为偏爱自己确定可以掌控的情境,如她不会冒险和爸爸发生冲突,当爸爸脸色不好看时,她不敢和爸爸说话,爸爸、妈妈吵架,她被吓得浑身哆嗦,而不是大声哭闹或跑出家门躲避。这一切都显示出,小逸具有了孤僻型人格的特点。 具体地说,孤僻型人格的人有如下特点:<br>  一是过分敏感。特别害怕遭到别人的批评和嘲笑,害怕自己闹笑话。<br>  二是尽量躲避与人交往。只要无法确定对方怀有无条件的好意,就会避免与对方建立关系。<br>  三是惧怕尴尬。避免可能令自己受到伤害或感到尴尬的所有情境,如主动结识陌生人、追求一段亲密关系等。<br>  四是自我贬低。自我评价低,经常低估自己的能力并贬低自己的成功,认为处处矮人一截。<br>  五是过分谦逊。因为害怕失败,而始终保持谦逊、退让的态度,不敢挑战困难或新的工作,或安心于大材小用的工作。<br> 那么,这种孤僻型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呢?<br>  概括起来有如下原因:<br>  1、幼童时期经历的重现。研究结果表明,人在三到六个月幼童时期,对新鲜事物的焦虑敏感会在成年时期再次出现。<br>  2、遗传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对孤僻型人格的形成或多或少的有些影响。据小逸的妈妈介绍,小逸的姥姥性格就非常敏感多疑。<br>  3、后天教育环境的影响。从小逸的成长过程看,以下四种因素对小逸孤僻型人格的形成有着必然的影响:一是过度宠爱。小逸的爸爸、妈妈老来得子,自然对小逸宠爱有加,再加上小逸从小就和妈妈、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凡是需要小逸去尝试、去探索的行为都被姥姥、姥爷和妈妈包办了。正是因为这种宠爱,剥夺和阻碍了小逸独立探索新鲜事物和与人交往的诸多机会。所以,小逸在幼儿园很乖,但更多的时候是她自己一个人玩儿。二是父爱缺失。小逸的爸爸常年出车在外,即便回家,也不愿意去丈人家居住。小逸承认,她是在爸爸缺失、妈妈焦虑的环境中度过的童年。三是姥姥、姥爷年迈多病,过早地激发起小逸对生命脆弱的恐惧。四是家庭内部的交流环境。在小逸的记忆中,爸爸妈妈吵架是家常便饭。这让小逸产生了极度的不安全感和害怕被父母抛弃的感觉,进而感到自己处处低人一等,处处不如人。 <br>  通过小逸的经历可以看出,小逸是属于没有经历过那种幸福蜕变的少年。即使在刚刚和我接触的那个时候,她还依然对自己充满怀疑,并不惜一切代价地寻找着安全感,依然是说话轻轻,走路轻轻,走路时紧紧贴在妈妈身上,紧紧地拽着妈妈的手,好像妈妈随时会把她丢掉似的。<br> <p>  孤僻型人格的弱点不言而喻,那么,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该如何帮助具有孤僻型人格特点的人完善人格结构呢?</p><p> 根据我多年的临床经验,家长或老师在与具有孤僻型人格特点的人进行交往时,应该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可以参考如下做法:</p><p> 1、给孤僻型人格者提出循序渐进地实现目标的建议</p><p>  孤僻型人格总是感觉低人一等,害怕遭到他人的拒绝和耻笑。其实,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在临床实践中,比较有价值的办法就是系统脱敏法,也就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当事人面对自己害怕的情形,让他们意识到事情的实际情况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p><p>  我和小逸经过初始会谈后,确定了我们的咨询目标,就是尽快地返回课堂,能够和其他同学一样在校学习,积极主动地参加各项活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和小逸确定的小目标之一就是自己走出家门,树立起融入社会的勇气。在我的鼓励下,小逸从一开始由母亲陪同逛大超市,逛世园会,参加短途旅游,到后来能够独自一个人去逛大超市,逛世园会,并且能够停下来,当着很多游人的面,拥抱一棵她认为属于她的那棵树,让人更欣慰的是她独自一人随团去北京欢乐谷游玩,竟然还结交了两位比她大一些的小姐姐做朋友。</p><p>  小逸自信心的成长在于她能够逐步战胜她所能承受的一个一个小的压力,进而完成了自己定制的一个一个小的目标,随着小目标的逐步完成,渐渐地她建立起了更多的自信,从而进入下一个目标的实施。在此,毋容置疑,小逸的成长是值得肯定的。</p> 2、让孤僻型人格者知道我们对他的看法很在意<br>  孤僻型人格者总是认为自己的想法没有多大价值,而且他甚至会认为,他反驳了你,你必然会对他采取拒绝的态度。家长和老师要做的就是让他明白,我们想要的就是他的看(想)法,而不是他对我们的附和。通过这种方法来破除他那种想当然的想法。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是我们与孤僻型人格者已经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他对我们产生了信任之后,才会向我们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一旦他意识到我们的真诚,意识到我们对他的看(想)法很在意,他就会慢慢地鼓起勇气,在我们的帮助下重建自信。小逸的妈妈曾多次对我说:”孩子说‘我说的话只有郑老师能够听的懂,非常愿意和郑老师说心里话’,她非常喜欢郑老师”。<br> 3、让孤僻型人格者知道我们可以接受不同的观点<br>  孤僻型人格者会认为,被人反驳会导致自己颜面尽失,落人笑柄。如果我们一听到孤僻型人格者对我们表达自己的看法我们就予以反驳,他可能会更加恐惧,并愈发坚定沉默是金的信念。所以不要总是在听到孤僻型人格者的意见后就立即反驳他,而是要向他表示他的看(想)法很重要,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对我们感兴趣的一些观点还要表示赞同。<br>  比如,小逸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就喜欢歌星李玉刚,在她的内心深处,李玉刚就是她最亲、最爱的爸爸,她是为李玉刚而活着的。她每天听李玉刚的歌,搜集有关李玉刚的一切资料和信息。在一次访谈中她告诉我,她非常想亲眼见一见李玉刚,并且当面叫他一声爸爸,并且说,她的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以至于最近好几天也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有时候这个想法折磨的她在家里大哭大闹。我听完她的叙述后,首先肯定了她喜欢李玉刚并且把李玉刚当成爸爸的这种感觉,对她身心发展的有益之处,然后,陪着她探索把李玉刚当成最亲最爱的爸爸的原因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逸意识到:她喜欢李玉刚、把李玉刚当成最亲最爱的爸爸来爱是对她的生身爸爸对她的粗暴和忽略的补偿。最后,为了缓解小逸渴望亲眼见到李玉刚的情绪,并把投注到李玉刚身上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转移到小逸的亲生爸爸的身上——她的爸爸仍然健在,且现在特别疼爱小逸。我通过意象对话治疗技术,给小逸从潜意识上做了偶像崇拜的治疗。当我把小逸从催眠中唤醒后,小逸长出了一口气,由衷地说:“其实我的亲生爸爸对我还是很好的,如果我用李玉刚代替我的亲生爸爸,这真是有点镜中花水中月之嫌啊”。我对小逸喜欢李玉刚的想法并没有作出批评,反而向她说明青少年有明星崇拜是正常现象,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这是大人们能够包容的。<br>  在我和小逸的互动过程中,我发现:如果我们要反驳孤僻型人格者的观点,也要讲究策略:我们应该首先感谢她向我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然后再解释我们为什么不同意她的看法,但是切记不要贬低她的看法。<br> <p>  4、如果要对孤僻型人格者的某些行为进行批评,首先要称赞她一番,然后再指出她的某个行为的不妥。</p><p>  和所有人一样,孤僻型人格者也会犯错误,而且他们的某些行为还可能会惹怒我们。所以我们对他们的错误不能无动于衷,更不能熟视无睹,我们必须要指出他们的错处。因为,拒绝批评就等于剥夺了对方取得进步的机会。但是,因为孤僻型人格者对批评异常敏感,所以我们在批评他的同时应该让他明白:</p><p>  第一、我们批评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的某些行为;</p><p> 第二、我们对他的批评并不妨碍我们在其他情况下对他的欣赏; </p><p> 第三、我们理解他的想法。</p><p> 有一次,小逸和她的妈妈一起去北京参观“玉空间”,但是由于从网上搜集到的关于“玉空间”的信息不多,所以,当她们到那里后才发现“玉空间”没有开放。小逸的妈妈向“玉空间”隔壁的老板打听“玉空间”开放的信息,老板说“玉空间”关闭很长时间了,并且埋怨她们来之前没有做好旅游攻略。小逸听到、看到这些后,扭头便往远处的马路上跑。当时她羞愧地想恨不得让马路上的汽车把自己撞死。小逸的妈妈非常害怕,追上来,抱着她,不让她跑。后来,小逸又吵又闹,还逼着她妈妈扇自己的耳光。小逸的妈妈没有办法,给我打通了电话,在我的劝说下,小逸才和妈妈一起回到了唐山。</p><p> 之后,我们针对“玉空间”之行在我的工作室有一次访谈。我首先肯定了她们娘俩只身勇闯“玉空间”的胆量和魄力,然后我们讨论了事情发生之时的情绪体验。最后,针对小逸想让马路上的汽车撞死自己的想法和小逸羞辱妈妈的行为提出批评和建议,小逸都欣然地接受了。有我对她们勇闯“玉空间”行为的肯定及我对她当时情绪状态的理解,小逸并没有感到我对她的批评是无法接受的,同时她也明白了我对她的批评不等于我对她这个人的拒绝。</p><p> 和孤僻型人格者打交道,我们可以想象成自己面对的是一个说中文的外国人,这样我们就不会在他出现语法错误的时候,对他横加指责或冷嘲热讽。相反,我们要表现出很欣赏他努力说中文的良好愿望,这并不会妨碍我们时不时地纠正他的错误。</p> 5、要用始终如一的支持,让孤僻型人格者安心<br>  我们现在已经很清楚了,孤僻型人格者比其他人更需要安心的感觉,这样他们才能够取得进步。然而,最能让人安心的就是虽然做错了事情,但别人依然会欣赏我们原本的样子。<br>  从我三十四年的从教经历看,我身边的许多老师就有这样的品质。他们能够让学生感觉到:无论成绩如何,只要他们不放弃并付出努力,老师都会一如既往地尊重和欣赏他们。正是在这样的一种令人心安的氛围中,学生们才能以最快的速度修正自己的行为。<br> 6、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br>  从孤僻型人格形成的原因看,不和谐的家庭环境是这种人格形成的后天因素,这从小逸孤僻型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很容易看出来。<br>  有一句话说的好:问题孩子的背后肯定有一个存在着问题的家庭。现在,溺爱,几乎成了所有家庭面临的问题,而不和谐的夫妻关系,看似对孩子没有影响,只不过因为时间短暂,问题在孩子身上还没有显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早晚会爆发出来的。所以,构建和谐的夫妻关系,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我对每一位来访者家长都提出来的必要条件。<br>  从小逸的个案看,她的父母为孩子良好人格的重建付出了诸多的努力,正是有了夫妻关系的改善,才有了正常的父女关系、母女关系,只有这样正常的家庭环境,才会有身心健康的儿女。所以,要想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父母。 <br> <p>  令人欣慰的是,小逸现在已经返回校园,重新回到了老师和同学们中间。据小逸的父母反馈,小逸现在正读八年级,每天上学主动积极,学习成绩偏中等,还有好几个知心的朋友和她一起上学、放学,有时还能在微信中和同学们研讨作业。</p><p>  通过小逸成功改变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孤僻型人格者有改变的意愿,借助合适的应对方法及父母的积极配合,完全能够帮助他们在人格重建中取得积极的进步。</p> <p>(画面人物与文章内容无关 本文摄影 肖泽利)</p>

小逸

孤僻

人格

李玉刚

妈妈

爸爸

我们

自己

老师

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