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北师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单元,安排了三次“分一分”的具体活动,分别是:1、《分物游戏》,2、《分苹果》,3、《分糖果》。这三次的分物活动开启了小朋友在小学阶段第一次学习除法的序幕,在整个的整数除法中,它有什么作用?<br> <b><font color="#b06fbb"> 一、课标导向</font></b><br>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除法的意义,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教材安排的这三次分物活动正是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积累分物经验,更好的学习后面有关除法的知识。<br> <b><font color="#b06fbb">二、上位解读知识体系</font></b></h5> <h5> <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三、上位解读启发</b></h5><h5> 这单元安排的分物活动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h5><h5> 第一次“分物游戏”,让学生通过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物的活动经验。把12个萝卜平均分给3只兔子,把15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学生在操作中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很快完成。</h5><h5> 第二次“分苹果”,是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物的不同分法及最后结果的特点。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分法:12个苹果,平均放3堆,每堆有几个?12个苹果,每4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学生仍然能够借助生活经验进行具体的操作。但通过动手,要能体会到这是两种不同的平均分的方法,结果却是一样的。</h5><h5> 第三次“分糖果”是让学生体验把大数目物体平均分的过程与策略的多样性。这一系列的活动,为进一步数学化,为学生后面学习除法打下认知基础。</h5><h5> <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 </span><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四、教材研究</b></h5><h5> “分物游戏”重点认识平均分。“<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平均分</b>”是数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不仅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且也是以后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知识。 </h5><h5> 教材通过猴子分桃子,从公平的角度,凸显同样多,再从同样多中,初步认识平均分。每只猴子分到的同样多,初步认识平均分。怎样才能平均分?下一个问题串就出现了12个萝卜分给3只小兔,怎么分,小兔一样多?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出现的分法很多,但最后结果都是4个,一样多。</h5><h5> 这为后面的分一分活动打下基础,使学生感受到除法的分法的多样性与结果的一致性。之后又进行了分骨头,虽然是对分萝卜的延续,但更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能用符号表示平均分。 </h5><p><br></p> <h5> “分苹果”从学生的<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生活经验</b>出发,根据问题串用两种分法平均分苹果。学生在分物游戏的积累经验下,很容易进行操作。但在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一些物体可以按照份数平均分,结果是每份有几个,也可以按照每份个数平均分,结果是分几份。分完后,结果都是每份4个,有3份。</h5><h5> 这次分物看似在探索平均分,但却隐含着后面学习除法的意义及数量关系的知识。数量关系就是“总体”与“一份数”和“份数”的关系。例如“路程=速度×时间”、“总价=单价×数量”,这在本节课中是在引导体会不同情境下具有的数学本质属性:<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相同部分</b>。这为后续除法的引入和帮助学生更好多的理解除法意义和分数的意义积累丰富的现实素材和总结经验。</h5><p><br></p> <h5> “分糖果”的分物体验是将<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大数目物品</b>进行平均分。学习在活动中,刚开始分时,可能会依照以往经验,为了保证每个人同样多,将物品轮流一个个分(有时也会每一次先等量分数,然后再轮流分)。</h5><h5> 可是,当任务量大时,他们就会尝试另一种分法。于是在情境50块糖平均分给4个人时,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大数目平均分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大数目变成小数目。先把50块中的40块分给4人,或是把其中的几十块分给4人,再把剩下的继续分。这个过程其实就是除法的试商过程。</h5><h5> 最后分完发现还有剩余,要求学生记录下来,这也为后面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埋下伏笔。</h5><p><br></p> <h5> <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 </span><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五、学情研究</b><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span></h5><h5>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小学数学学习后,基础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也很高涨,喜欢动手操作,直观体验。在语言表达,行为习惯上,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在知识上,学生已经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口诀口算乘法,并体验过小数目平均分的过程。在生活中,他们虽然也具备了一定的分物经验,但认识还是不全面的。有分的一样多的认识,但没有形成平均分的概念。由于积累了“几里面有几个几”的知识基础,学生在总数较小,份数较小的情况下,凭经验和猜测,能得出平均分的结果。对大数目的平均分,可能有体验。但不是很熟悉。所以,大数目平均分对他们来说,是难点。</h5><h5>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意义及作用:</b></h5><h5> 除法是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比较难的教学内容。教材在这一单元安排的几次分物活动,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推进,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除法来源于日常生活平均分东西的活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除法意义的实质: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为后面正式学习除法做好铺垫。</h5><h5> 在这三次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体验平均分的意义,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平均分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可以用“每份分得一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每份都一样”来理解,真正把除法与生活相联系,为除法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h5><h5> <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六、教学设计</b></h5><p><br></p> <p><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 我们的成长</b></p> <p> </p><p><br></p><p><br></p><p> 设计教师:宋广清 王学慧</p><p> 指导教师:李燕 韩宏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