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桃源——图说桃源地方史

纹石精灵

<p class="ql-block">悠久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优美的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丰饶的物产资源</p> <p class="ql-block">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光辉的革命岁月</p> <p class="ql-block">西安镇大水田村</p> <p class="ql-block">  从红军码头沿滨江路往沅江下游漫步,绿树掩映中,一座通体饰白的仿欧洲哥特式建筑常常让人慢下脚步,这就是红二、六军团桃源指挥部旧址,人们习惯称之为桃师白楼。</p><p class="ql-block"> 1912年,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倡议,在县城边街创建湖南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白楼即建于此时。(学校后来改名为桃源师范学校。)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自建立之日起,便是湘西北思想解放的策源地。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省立二女师的进步师生,就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了桃源,桃源县第一个党组织就诞生在这里。这里作为早期湘西北学生运动的主要场所,是湘西北共产主义思想的发源地之一,二十世纪初,这里聚集着大批冲破封建礼教束缚,满怀激情,向往新生活的青年女性,被视为湖南新女性的圣地。中共党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丁玲就曾在此就读。</p> <p class="ql-block">  1934年12月16号,由贺龙、萧克率领的红二、红六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从大庸出发,远袭桃源。经过一天战斗,红二、红六军团连续歼灭敌军罗启疆两个团,击溃一个团,占领浯溪河、陬市、河洑和桃源县城,取得了浯溪河战役的胜利,配合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行动。</p><p class="ql-block"> 红二、六军团桃源指挥部也随之设在白楼的二楼,萧克的办公室设在离白楼50米的一栋二层青砖楼房内,而贺龙住在当时的国民党县党部。</p><p class="ql-block"> 在红军的影响下,广大桃源儿女为追求光明、甘洒热血,桃源有4000多名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红军在桃源期间,不仅筹集了很多的粮食,还筹集了100多万光洋作为红军的经费,在当时来讲,这么大笔经费对红军是一个有力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人杰地灵</p> <p class="ql-block">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躯,中国国民党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宪政之父”宋教仁的故居,坐落在湖南省桃源县漳江镇渔父村(现浔阳街道教仁村)</p><p class="ql-block"> 故居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50平方米,白色围墙,全木小青瓦四合院结构,青石板地面,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