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与《杜十娘》比较初探 作者/摄影/浮萍

浮萍

<h1> <b> 整理电脑时,看到去年初冬拍的一组照片《残荷余韵》,不由想起了以前写得一篇论文《茶花女》与《杜十娘》比较初探,它尘封在我的记忆,已经整整35年了,重温的感觉好亲切。<br>  茶花女和杜十娘都有着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又都似秋冬之荷般,残芰断苹,艳陨香销。衰荷凋零枯韵美,名篇愈久文馥香。</b></h1> <h3><p>  2019.11.19.浮萍摄于济宁古南池</p><div><p><b><br></b></p><h1><b> 《茶花女》与《杜十娘》比较初探 <br></b></h1><h1><b> 作者/摄影/浮萍</b></h1></div></h3> <br><h1> <font color="#ed2308"><b>(因文章较长,节选分享)</b><br></font></h1> <br><p>  <b> 1594年,正是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封建王朝,明代万历二十二年,一个如花似玉的京城名姬杜十娘,怀抱着“莫能定其价之多少”的满盒珠宝,纵身江心,被滚滚波涛吞没了。<br> 在时隔两个半世纪后的法国巴黎,也是法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王朝,“七月王朝”的1847年,恰好也是一位红极一时的首都名妓茶花女,在留下了五万法郎遗产的房间里,被她自己执意加重的绝症,肺结核吞噬了。</b><br></p> <br> <h3> 2019.11.19.浮萍摄于济宁古南池</h3><div><br></div><h1> <b>前者《杜十娘》是我国明代通俗文学作家冯梦龙“三言”中的优秀代表作,也是明代拟话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是当时盛行的短篇白话小说集子中的佼佼着,至今在中国广为流传,妇孺皆知。<br> 后者《茶花女》是法国著名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最成功的一部小说,百余年来不胫而走,风靡了整个世界,成为世界文苑中不朽的珍宝。<br> 为什么一对普普通通的青楼姑娘的故事竟如此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流传如此之广,影响如此之深呢?探寻作者成功的奥妙,比较两者的异同,以便使今日的文学创作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便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旨意。<br></b><br></h1> 浮萍摄影<div><br></div><div><h1> <b>《杜十娘》《茶花女》这两部作品的成功,首先在于两者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能把当时处在社会地位最底层的妓女,作为自己作品的主人公,加以颂扬,使之闪射出绚丽夺目的光辉,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需要很大的勇气,是其可贵之处。<br> 两部作品都能通过人物性格和遭遇,深刻地反映出时代特征和社会问题,揭露当时的社会黑暗。《茶花女》通过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所处的巴黎上层社交界,对法国七月王朝统治阶级的糜烂生活作了真实地写照。《杜十娘》则是采用了我国古代爱情小说惯用的题材,始乱终弃的情节,深刻地揭露出封建社会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br></b><b> </b> <font color="#ed2308"><b> </b></font></h1></div> 浮萍摄影<div> </div><h1><font style=""> <b> <font color="#ed2308">(</font></b></font><font color="#ed2308" style=""><b>……省略)</b></font></h1><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div><div><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 一部成功的作品,仅有深刻的内容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而《杜十娘》和《茶花女》正是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有机和谐统一的艺术珍品。两位作者高度圆熟的技巧是其获得成功的又一原因。</b><h1><b> 作为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为主的小说体裁,两者有着共同的特点,都能细致而多方面地刻画人物性格,都能生动而完整地叙述故事情节,都能充分而广泛地展现人物活动的环境。然而两者在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上又有着不同之处。它们各以自己独特的优点为后人的创作留下了可取之处。</b><br></h1></div> <h3>  2019.11.19.浮萍摄于济宁古南池 </h3><div><br></div><h1> <b> 《茶花女》一书是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单纯自然而灵活多变的结构见长。他不是按时间发展次序组织情节,而完全根据作者的需要,把颠倒次序的事件重新组织成为有机的整体。目的在于突出最主要最吸引人的部分。这正是我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僵硬套式所不具备的。<br> 全书可分为三大部分,作者用一种极其单纯的形式巧妙地再现了万象纷呈的复杂生活。你看“我”从大拍卖中了解到玛格丽特的一些丝蛛马迹,因高价买到玛格丽特生前喜爱的一本书很自然地结识了玛格丽特的情人阿尔芒。这是第一部分,故事的缘起。<br></b><b> </b></h1> 2019.11.19.浮萍摄于济宁古南池<div><br></div><h1> <b>此处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选择大拍卖的场面切入生活,这个开头很巧妙:既介绍了主人公玛格丽特生前的物质环境,也写出了她死时的凄凉场面和死后的人情冷暖;既介绍了书中两位男女主人公,又创造了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还给读者留下了一个个“疑团”“悬念”------阿尔芒悲痛欲绝的悼念,若明若暗的叙述,大大引起读者的兴趣,促使人们对于主人公的遭遇及那导致不幸结局的过程的强烈关注:他们是如何相识相爱,又是如何分手以至造成终身遗憾的结局……整个作品的情节,也就在这样的情势和气氛中自然而细致地展现开去,使人读来兴趣盎然,爱不释手。而读者的思想感情也随着主人公命运的起伏升降,变化发展,处在不停的回旋激荡之中。</b></h1> <h3><b>  </b> 2019.11.19.浮萍摄于济宁古南池<br> </h3><div><br></div><h1> <b>阿而芒出于对“我”的感谢之情,知己之感油然而生,加之愁绪难遣,很自然地向“我”吐露了心曲,讲述了他与玛格丽特悲欢离合的全过程,这是第二部分,即小说的主体。<br> </b><b>作者借阿尔芒之口,自陈感受,娓娓而谈,如泣如诉,动人心魄,催人泪下。作者极尽全力描写了玛格丽特的那种“被金色帐幕”掩盖着的痛苦生活,写出了她从肉体到精神所受到的摧残和折磨。作者饱含着感情赞扬了玛格丽特崇高的情操和优秀的品质,写出了她对真正爱情、美好生活的追求,呈现给读者一个充满着希望与绝望、痛苦与欢乐、表面自尊自赏、实则自暴自弃等多种矛盾交织的栩栩如生的形象。</b></h1><h3><b> </b></h3> 2019.11.19.浮萍摄于济宁古南池<div><br></div><div><h1> <b>当阿尔芒讲累的时候,又很自然的将玛格丽特的日记交给“我”去阅读,这是第三部分,玛格丽特的日记。日记中尽情倾吐了她对阿尔芒至死不渝的爱情以及她内心的巨大痛苦。层层深入地展现了女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给这一高尚的灵魂添上了最后的光彩一笔。<br> 整个结构单纯自然,毫无人工痕迹,似乎作者在生活中发现了这样一个故事,照原样记录下来,并未经过任何加工。其实这样单纯化的表现手法,需要更深的功力,是谋篇布局的最高境界。 </b><b> </b></h1></div> 2019.11.19.浮萍摄于济宁古南池<div><br></div><h1> <b>《茶花女》三个部分都用第一人称,但三部分又不尽相同,在统一中富有变化。开始是以模仿作者身份的“我”对玛格丽特命运的关注和采访起笔,中间是阿尔芒痛苦辛酸的自我回忆,最后以玛格丽特临终时血泪合成的日记结束。这是作者为了将客观描写变为主观描写而有意采用的三种不同身份的第一人称。这种写法,在表达人物思想感情时最易给人以真实而亲切的感受。这种写法深入细致地展现了“当事人”(玛格丽特和阿尔芒)在其不幸交往中的整个心理状态和精神世界,使整个作品充满了浓烈的抒情色彩,这是《茶花女》结构中的另一个特点:灵活多变。</b></h1> 2019.11.19.浮萍摄于济宁古南池<div><br></div><h1> <b> 《茶花女》获得成功还有着另一个偶然的原因:即作者与书中女主人公的密切关系。<br> 此书虽不是自传,但其情节基础却是作者与普勒西姑娘(茶花女的原型)的那段罗曼史,这位姑娘崇高的品质,悲惨的遭遇,特别是凄凉的早亡,对他如同晴天霹雳,是那样深深的震撼着作者的心灵!</b><b style="color: inherit;"> </b></h1> <h1></h1><h3> 2019.11.19.浮萍摄于济宁古南池</h3><p><b style="color: inherit;"><br></b></p><p><b style="color: inherit;"> </b><b><span style="color: inherit;">作者赶回巴黎为悼念她曾写下一首短诗:</span></b></p><p><b style=""><font color="#ed2308"> “ 如今我回来了,可是看到的是什么</font></b></p><b><font color="#ed2308"> 门庭冷落,窗户紧闭,<br> 至爱的人啊,你已经玉殒香消,</font></b><h1><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ed2308"> 坟墓里的蛀虫咬啮着你的身体, </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我知道,临终的时刻只有一个人低垂着头守在你身旁,<br> 朋友们离开了你,两个人的送葬行列看起来多么凄凉,<br> 勋爵们哪里去了,公爵们不见了踪影,<br> 他们用金钱收买过你的爱情,</font></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ed2308"> 却连一个花圈也不敢献给你的坟茔。”</font></b></h1><h1><b><br> </b></h1><h1><b> 这部杰作,正是作者悼亡诗情绪的扩张,它情真意切而感人肺腑,是作者经历了强烈震动心弦的事件以后的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br></b><p><br></p></h1> 2019.11.19.浮萍摄于济宁古南池<div><br></div><h1> <b>《杜十娘》则是以曲线结构,对比手法及精练传神的典型细节描写著称。这也正是我国小说传统表现手法的优点。<br> 与《茶花女》不同,它没有采用倒叙、插叙等多种笔法,而是按时序展开情节,依次序进,但并未有平铺直叙,一览无余之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怒”字,是通篇的“文眼”,作者为“怒”而写,精心构思,合理布局,成功地运用了与波澜起伏的故事相适应的曲线结构和人物性格相统一的对比手法----用喜剧开路,以悲剧归结。在喜剧的外壳内包孕悲剧的核心,在喜剧结构与悲剧结构的对比中,交融着人物之间和人物自身的悲剧对比,贯穿着精炼传神的细节刻画。在爱情上突出的是杜十娘的忠贞和李甲的负心,在性格上强调的是杜十娘的刚烈和李甲的懦弱。让杜十娘和李甲这一对比性格在“从良”喜剧和“怒沉”悲剧的对比中得到很好地展现。<br></b><b> </b></h1> 2019.11.19.浮萍摄于济宁古南池<div><br></div><div><h1> <b>全文可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写的是“从良”的喜剧。“赎身”“考试”“献策”是三个典型细节描写,反映了人物关系中的三个矛盾:杜十娘与鸨母的斗争是面对面的主动进攻,讲究策略、充满机智;她对李甲的试探是若明若暗的迂回战术,注意方法、充满柔情;她跟盛怒的“老父”的较量则是暗中虚拟,知己知彼、充满信心。这三个典型细节描写又是以杜十娘与李甲对比性格的相互映衬:杜十娘的热情主动正对照了李甲的冷漠被动,李甲的怯懦无能一筹莫展又反衬出杜十娘的多思善谋、精明能干……这三个小小的矛盾是以杜十娘的胜利而告终。<br> 李甲出身于贵族家庭,有着寻花问柳的天性,杜十娘的国色天香吸引了他,贪女色、求欢乐是他爱的动机,渗透了鄙俗、轻薄、自私、卑怯的杂质。两种不同身世的结合,只能撞击出一刹那的爱情闪光,对立性格发展的必然是悲剧的爆发。孙福的兴风作浪把情节推向“怒沉”的高潮。后一部分也同样用了三个典型的细节描写:“冷笑”“梳妆”“怒沉”。</b><b> </b></h1> <br></div> 2019.11.19.浮萍摄于济宁古南池<div><br></div><h1> <b>作者饱蘸浓墨倾注了强烈的感情,恣意铺写杜十娘在巨大变故时的沉着冷静。十娘见李甲忧郁闷醉而归,充满柔情“抱持公子于怀间”“软言抚慰”,而当李甲经过几番“叹气”,“含泪”讲出已将十娘卖给了孙富以后,十娘马上“放开两手”“冷笑一声”说:“为郎君划此计者,此人乃大英雄也。郎君千金之资既的恢复,而妾归他姓,又不致为行李之累,发乎情,止乎礼,诚两便之策也”话语当中,句句带刺。</b></h1> 2019.11.19.浮萍摄于济宁古南池<div><br></div><h1> <b> “放开两手”“冷笑一声”这一传神的细节刻画,凝练含蓄,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透过这寥寥数语,可看到十娘激烈复杂的内心活动,感受到十娘极度的悲痛与愤怒,在命运的残酷打击下,杜十娘没有怨天忧人的呼嚎,也没有声泪俱下的哭诉,而采用了与哭对立的形式“冷笑”。这种“冷笑”所积蓄的感情力量比哀声恸哭,比大叫大骂更沉痛、更悲愤,更能表达杜十娘对李甲的蔑视谴责和自己强压在心中的极度悲哀,也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可以设想:如果杜十娘一味沉迷于李甲甜蜜的情爱,盲目迷信于李甲动听的山盟海誓,继“从良”后再以百宝箱自炫,那么财色双收的李甲也可能与其白头偕老。可这样小说的主题也就落到庸俗的水平线上。李甲之可恶,就在于他对珍贵爱情的拍卖,杜十娘之可贵,就在于她有着纯洁高尚的爱情美德,为捍卫人的尊严献出宝贵的生命。</b></h1> 2019.11.19.浮萍摄于济宁古南池<br><div><br></div><div><h1> <b> 在熄灭了生的意念的极度痛苦的非常时刻,在李甲达到卑鄙目的的“欣欣似有喜色”的映衬下,十娘她表现出反常的沉静。你看她:“挑灯梳洗”“用意修饰”“光彩照人”显得是那样的端庄、轻松、舒畅。透过这种“静”我们可以看到十娘感情的风云变幻:她是在对过去“看错人”的“旧我”告别,她是向李甲进行一种独特的示威,她是在完成“重新认识”“新我”的形象塑造……<br></b></h1><br></div> 2019.11.19.浮萍摄于济宁古南池<br><div><br></div><h1> <b> 面对着爱情的背叛与敌人,十娘嘻笑怒骂,句句击中要害“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恨”如一把利剑,刺穿李甲之流丑恶的灵魂,“怒”似一道闪电,照亮小说的主题。杜十娘的全部美德,在她“怒向江心一跳”中,迸射出耀眼的光华。这一“跳”,跳出了爱情的尊严,跳出了人的尊严,跳出了一个至善至美的古代妇女的光辉形象。<br> 杜十娘的投江是作品的一个关键情节,故作者充分展开了细节描写,通过人物具体的言行和详尽的活动过程,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b><br></h1> 2019.11.19.浮萍摄于济宁古南池<div><br></div><h1> <b> 作品让杜十娘要回百宝箱放在船头,然后叫李甲亲自抽出来看。李甲一层一层地抽出抽屉小箱,她一层一层地把珍宝抛进了江中。第一层只见“翠羽明珰,瑶簪宝珥,约估数百金”,第二层“乃玉萧金管”,第三层“尽古玉紫金玩器,约值数千金”,最后一层“夜明之珠约有盈把,其他祖母绿猫儿眼,诸般异宝,莫能定其价之多少”。作品有意逐步地显示出百宝箱中各类的珍宝贵重,表现出杜十娘为跳出火坑,摆脱非人生活而长期地作了准备,又表现出杜十娘和她的生活理想的被毁灭,如同各类贵重无比的珍宝,一一卷入沉沙,付之东流,更表现出杜十娘面对残酷的命运而决不低头屈服的坚强性格。如果没有充分展开投江的细节描写,只说杜十娘抱着百宝箱跳水自杀,其感人的艺术效果必然将大大减弱,也不能突出杜十娘的内热外冷的鲜明个性。</b></h1> 2019.11.19.浮萍摄于济宁古南池<br><div><br></div><h1> <b> 《杜十娘》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自身行为去表现内心情绪,显得凝练含蓄,而对主人公微妙复杂的内心涟漪,则很少深入细腻地描绘。《茶花女》不仅注重故事发展的轨迹,也重视人物心理刻划。在抒发“我”的观感,阿尔芒的矛盾心情及玛格丽特的愁绪的内心独白之时,不惜笔墨,酣畅淋漓。书中大段的内心剖析,既讲述了故事,又抒发了主人公的内心隐曲,如行云流水,浑然一体。<font color="#ed2308">(</font></b><b style=""><font color="#ed2308">写于一九八五年春)</font></b></h1> <h1>  2019.11.19.浮萍摄于济宁古南池<br><div><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音乐选用:</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1981老电影《杜十娘》插曲.《青楼曲》</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 作词乔羽.演唱朱逢博</b></font></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