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是甘肃宕昌哈达铺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我叫屠海霞,曾担任过四年的数学教学,四年的英语教学,五年的语文教学,对于语文我是新手,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认识担当者,认识亲近母语,认识了阅读,让我深深的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所以想带着身边的老师们一起阅读,想让她们的孩子们看到一个不断学习的妈妈,从而喜欢上阅读;想让我的学生们看到一个不断阅读,不断求知的老师,带着他们一起扬起阅读之帆,畅游阅读之海。</h3><h3> 我因为之前读过的书太少,所以现在很疯狂的阅读,可还是觉得读的很肤浅,这几天看了松居直先生的《我的图画书论》,觉得他对文本的解析是如此的深入,于是我想把它转达给老师们,让我们看到图画书的另一面,更深层次的一面,于是我分享的图画书是《小房子》。</h3><h3> 这本书的作者是维吉利亚.李.伯顿。</h3> <h3> 在环衬中,背景中的小房子不变,作者用如卷轴般展开的图画描绘交通工具的演变史。除了交通工具,公路、电线杆,甚至电线的根数都有据可查。其中有一幅画描绘的是司机站在爆了胎的汽车旁边的情景,这暗示汽车轮胎加入了内胎,从而得到改良和进步的历史。而这些细节需要我们仔细看才能看到,而伯顿先生确信,孩子们是绝对不会放过这样的细节的。</h3> <h3>接着是扉页,然后是题献页,里面的画面设计采用了伯顿女士喜欢的皱菊。</h3> <h3>第一个场景是对全书主角的介绍。“很久很久以前,在城外很远的乡下,有一座小房子。这座小房子盖得很好,她非常坚固也非常漂亮。</h3><h3>用孩子熟悉且习惯的语调作为开场自,分外亲切。时间、地点、人物叙述得简洁恰当,利落地交代了故事的三要素。接着,通过画面可以看出,住在小房子里的大概是一家独立耕种的农民。小房子所拥有的像人类一样的面部表情,这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h3> <h3>第二个场景将镜头拉远,展现了小房子与其周边的环境。以后的场景就大致以这样的构图为基准,以小房子周围环境的变化推进故事发展</h3><h3>同时也叙述了时间的推移。用固定的视角,把本来用眼睛看不见的时间流近展现出来,这种手法堪称精彩。实际上,时间是绘本里隐藏着的主角。伯顿通过太阳的表情变化,用一个跨页便将从早晨到傍晚的天表现了出来。</h3><h3><br></h3><h3></h3> <h3>接下来的第三个场景变成了夜晚,小房子隐在阴影中,周边悄然安静。时间的流逝用月的盈亏来表示,一周、一个月的时间悄悄流走了。在遥远的夜空,能看见以北斗七星为主的星座,东西南北清晰可辨。清激的夜空映亮远方的街道,而文字中,小房子“对城市很好奇,她很想知道住在那里会怎样。”故事在此埋下了伏笔,后文中小房子终于被城市开发所侵蚀与此相呼应。</h3> <h3>第四幅画面到第七幅画面,用几幅充满季节感的图画表现春夏秋冬的变化,画面通俗易懂,均以小房子为中心而设计构图。作者只让小房子周围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发生变化,这样四季的鲜明变化便目了然。用太阳的朝升タ落表示一天,用星星的变化表示一周,用月亮的盈亏表示一个月,用四季的变化表示一年,通过固定场所的变化来表示孩子看不到的时间,随着画面发生变化,肉眼看不见的时间逐一被形象化地呈现。这种巧妙运用图画书的独特表现手法讲故事的方式,正是伯顿在其他作品中屡试不爽的特有技法。</h3><h3> 故事发展到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即农家房子是间隔一段距离而建的。不仅在中国,在亚洲和欧洲,村落都是由农家屋舍组成,农</h3><h3>民走出屋舍到田里干活,然后再回到屋舍。但这本图画书中的农家屋舍没有形成村落,彼此是孤立存在的。这种孤立性是美国农村的特色。</h3><h3> 由此可以看出,图画书《小房子》的确真实地反映了美国人民的生活史。</h3> <h3>第八个场景,作者笔锋一转,机器突然出现了,田野间开始铺设道路。从这里开始的第三部分,转移到历史的时间上了。画面里描绘的世界,正是美国文学作品里描写的“机械没有任何预告地闯入了幸福的山谷”。看到梦幻般和谐宁静的景色,被道路开发工程残忍地破坏,而开发所带来的影响,在后面的情节中便能体会到。看着被真实描摹的环境被破坏的场景,就能深切地感受到图画讲述故事的力量。</h3> <h3> 在接着的第九个场景里,能看到沿着道路排列的电线杆、建好的加油站,以及飞速奔跑的汽车。随着城市的开发和扩建,于是树木被砍伐,噪音和空气污染都出现了,这便是二十世纪初美国的景象。</h3><h3> 画面中首次出现的电线杆颇耐人寻味。人们用电灯取代了油灯截至1927年,美国有三分之二的家庭用上了照明电器。1929年,五分之二的家庭有了收音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画面整体变得有些不清爽。尽管如此,小房子的烟囱依然吐着烟气。</h3> <h3>但到了第十个场景,烟囱已经不冒烟了。由于城市的逼近,小房子终于空了,好不容易保留下来的绿草地,反而衬托出了小房子和周围环</h3><h3>境的格格不入。这时环境已经发生了剧变。从汽车的样式中,我们可以推测这大概是20世纪20年代。</h3> <h3>第十一个场景,街灯明晃晃地照着,已经失去了夜晚的安宁。没人住的小房子漆黑一片,难以入眠。只有星空还能给人一丝慰藉。这一部</h3><h3>分到此告一段落。</h3><h3><br></h3><h3></h3> <h3>第十二个场景,故事重新展开。有轨电车登场了,每个人都很忙碌,小房子前面的草坪终于干枯了。到了第十三个场景,高架铁轨也建好了,汽车的样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接着的第十四个场景里,地铁也出现了交通格局变得立体化,运载量猛增,精彩地呈现了城市化进程和城市交通的发展。</h3> <h3>第十五个场景开始了摩天大楼的建造。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美国的芝加哥和组约开始兴建摩天大楼。</h3> <h3>然后是第十六个场景,一幅大都会不夜域的景象,晚上也有人出来活动。星星已经看不见了。到此,第四部分结束了。</h3> <h3> 从第十七个场景开始,进入了故事的最后一部分,小房子会遭遇什么命运呢?从灰暗的画面中,我们感觉到了烟尘、速度和噪音。</h3><h3> 在忙碌的人群中仔细寻找,会发现一家四口找到了已经废弃的、祖先盖得“非常坚固也非常漂亮的”小房子,也就是找到了自己的根。</h3> <h3> 从第十八个场景开始,小房子的搬迁终于开始了。伯顿曾有把自己的居所兼画室用车子搬走的经历,这座小房子在《生命的故事》的结尾部分也出现过。</h3><h3></h3> <h3>然后是第十九个场景,载着这家人的梦想从城市大马路到起起伏伏的乡间小道,他们为小房子寻找合适的地方终于找到了长着苹果树的小山岗。</h3> <h3>第二十个场景,小房子在新地方安顿下来,找回了原来的生活。</h3> <h3>最后一幕是一个春天的夜晚,能看见星星和月亮的夜晚,故事在幸福中拉上了帷幕。最后一页中小房子的表情,仿佛在回答有人对她的提问:“你现在幸福吗?”</h3> <h3>如大家看到的,这本书的主角是小房子。但就像刚才提到的那样,可以说,书中真正的主角是时间。自天、黑夜,一天、一个星期、一年,还有历史等,这本书尽述了关于“时间”的一切。据说孩子到了十岁左右オ能掌握时间的概念,《小房子》却把眼晴看不到的时间呈现</h3><h3>出来,通过画面叙述给孩子们听,伯顿画中藴涵的精妙构思和说服力令人折服。</h3><h3> 《小房子》的语言也很精彩。作者运用了重复的词汇和语句,听过几遍之后就能在心里留下时间的即记。对于怎样用重复的节奏来刻下时间的印记,作者肯定经过了用心的思考。</h3><h3> 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另外一点,是小房子看周国环境的眼神。在乡下时,小房子融入田园生活中、知道这里这是自己应该待的地方,所以它亲切地观望着四周、温柔地叙说着。当被迫成为城市里的住宅时、小房子便以旁观者的姿态冷眼观察着周围。从中甚至能感觉到所有城</h3><h3>市共有的人与人之回的离和冷漠。最终,小房子从大城市搬到了寂静的田园,在这显得似乎有些过于完美的故事结局里,也更能读出一个从现实到理想的“都市和田园对比”的寓言故事,美国人便是从那里找到了自己的梦吧。</h3><h3> 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抛弃了田园生活,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住上了高楼,开上了小车,生活很舒适,可我们发现我们在建造文明的同时也毁灭了平静、安详,于是我们又寻找那种最开始的状态。</h3><h3> 那我们对于过去和现在应该怎么取舍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