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的灵动》 第二章 教研感悟

青云鸿浩 朱宏亮

<h5></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美文施以“美教” 必琢美的心灵</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教版第十一册《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b></div> <b> 教材解读</b><br> 《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文章笔触细腻、描写生动,感情饱满、美趣丰厚,讲述了我国的大兴安岭像海洋那样一望无际,可谓一篇“文质兼美”之佳作。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以及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同时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多种手法加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祖国林区的赞美和热爱之情。<br><b> 教学目标</b><br> 1.认知目标:学习课文2—5自然段,体会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br> 2.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接受审美情趣教育。 <br> 3.技能目标: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br><b> 设计思考</b><br> “读老舍的文章,总能深刻地感受到他细腻、质朴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挚美,如品一道上乘的茶,那淡淡的清香久久萦绕,让你难以忘怀,受到陶冶。”<br> 大凡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有很强的美的感染力。通过阅读品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造就品格,塑造灵魂。然而美的存在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发现和感受到的,小学生更难。<br> 所以,我认为,在语文课上实施审美教育,似乎比传授知识更重要。<br>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我认为,教师除却是一位传授知识的师者,还应是一名传播美的使者,应该把激发、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融于语文教学之中,并视其为重中之重。<br> 本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精神,我在知识认知中渗透美学知识,在文本解读中触发情感,采用“五美”教学步骤,带领学生在感受、寻找、欣赏、讨论和创造美中学习、感悟。“美文施以 ‘美教’,必将琢出美的心灵。”这样,让学生受到审美教育,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br><b> 教学流程</b><br> 信息交流,感受美——师生互找,寻找美——学生品读,欣赏美——辩论发言,讨论美——个性展示,创造美<br> <b>课前准备</b><br> 1.学生搜集有关大兴安岭的资料。<br> 2.教师制作有关大兴安岭美丽风光的流媒体及课件。 <b> 教学过程</b><br><b> 1.信息交流,感受美</b><br> (1)直接导入<br>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林海》这篇课文。(板书课题)<br>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随着老舍爷爷领略了大兴安岭美丽的风光。老舍爷爷参观了林海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说说。<br> (2)媒体展示<br> 师:多媒体展示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观看后问: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br> <u> 设计意图:上节课,学生初读了课文,交流了搜集到的有关大兴安岭的资料,学生对林海有了初步印象。因此,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说说老舍爷爷参观林海之后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在回顾中找准文章的情感主调——亲切、舒服。随后,我利用多媒体再一次展示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让学生谈谈“林海”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引发学生能从岭、林、花三方面谈感受。这样,在欢畅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乐学氛围。</u><br><b> 2.师生互找,寻找美</b><br> 过渡语:兴安岭的景可真美呀!而老舍爷爷笔下的兴安岭更美,找一找,文中哪些语句最美。<br> (1)提出要求<br> 师: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中自己认为最美的片段,读一读,琢磨琢磨美在什么地方。<br> (2)师生比比<br> 师:现在交流,比一比我们的寻找,分享文章的语言之美。(根据学生的寻找,教师相机补充美的片段。)<br> (3)学生互读<br> 师:老舍爷爷的文笔可真绝呀!让我们互相读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四人为一小组,一人读,其他三人欣赏,感受语言之美。)<br> <u> 设计意图:苏霍母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中自己认为最美的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师生之间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以激起学生的竞争心理。然后请学生互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为下一环节“学生品读,欣赏美”做了准备。 </u><br><b> 3.学生品读,欣赏美 </b><br> 过渡语:一杯好茶需要品味,一篇好文章需要品读,就让我们放声美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吧!<br> (1)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br> ①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 <br> ②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物? <br> ③应该怎样创造性地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br> (2)学生品读:学生自由选择片段品读,教师随机进行指导。<br> <u> 设计意图:感受课文的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叶圣陶先生称之谓“美读”。因此,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整体认识后,我进一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对课文的美读中体会课文的情感。</u><br><b> 4.辩论发言,讨论美 </b><br> 在学生各自品读之后,指名学生汇报品读成果,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表达审美感受。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br> (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地出示这个小片段的内容。<br> (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重点研究以下三个句子)<br> ①出示幻灯片:(比较句子)<br>“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br>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br> 学生读这两句话,通过对比,进一步理解:“高点儿的,矮点儿的”等词语中的“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差别都不大,毫无孤峰兀立之感。那里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br> ②出示幻灯片:(比较句子)<br>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br>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br> 学生联系上文,反复研读,仔细揣摩、体会比较,这两个句子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br> ③师读“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学生闭目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br> 学生想象图画,体会语言和情感的美:A.山上青松,山下白桦,林中野花,作者从上到下把大兴安岭景色写得很有层次。B.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位美丽少女,表达了喜爱之情。<br> (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br> (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的意境美。<br> (5)进行激励性评价。 <br> <u>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所以,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就是“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难点就是“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一教学环节上辅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引导他们各有独到地辩,情绪高昂地说,感情饱满地读,以表现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在此环节中我还适当地渗入课堂评价,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给予认可和鼓励,以促进不同层次学生阅读的深入,阅读能力的提高。 </u><br><b> 5.个性展示,创造美</b><br> 过渡语:作者用多姿的彩笔抓住岭、林、花的特点,描绘了大兴安岭迷人的景色。细心的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作者把满腔喜爱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写得那么生动,那么传神。下面,让我们发挥各自的特长,展示展示大兴安岭的美吧!<br> (1)出示兴安岭岭、林、花的风景图片(配有相应的语言描写)。<div> (2)学生在“诗”、“书”、“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div> (3)展示成果,评选“小诗人”、“小书法家”和“小画家”,发放奖卡以激励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br> <u> 设计意图:在学生学习完了描写大兴安岭美景后(课文3—5段),教师再一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 在“诗”、“书”、</u><div><u>“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u><u>“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书”指选用课文最精美的片段,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 </u></div><div><div><br> 2009年3月录于《绿色耕耘之教苑写真》</div></div></div></div>

学生

片段

大兴安岭

课文

品读

美的

林海

老舍

感受

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