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大楼

KEVIN

<p><b> 武康大楼估计是除了外滩在影视剧中出现最多的上海历史建筑。它的身影相信每一个热爱旅游的人都不会陌生。武康大楼位于武康路和淮海中路的交汇处,这里是曾经的法租界,其外观为法国文艺复兴式风格,充满着法式风情。曾经的法租界是上海最适宜居住的区域,武康大楼也曾经名流荟萃,有众多名人曾在此居住。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上海的文化地标之一,周边有很多法式的咖啡馆和西餐厅,如果来到上海请一定到这来看看,邂逅一下法式的浪漫。</b></p> <p><b>  武康大楼位于上海徐汇区淮海中路1842-1858号,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始建于1924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I.S.S Normandy Apartments),又称东美特公寓,由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1994年,武康大楼入选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b></p> <p><br></p><p><b> 1920年代,随着上一个十年租界的进一步扩大和人口的快速涌入,以及欧美产生新的居民用房建筑形式,上海也开始逐步出现公寓式大楼住宅。期间,万国储蓄会出资组建了中国建业地产公司,负责开发和经营申城的房地产业。1924年,中国建业地产公司购入位于今淮海中路、武康路口呈30°角的土地,斥资兴建公寓住宅。公寓由克里洋行的匈牙利籍设计师邬达克主导打样设计,法商华法公司为承建商。</b></p><p><b>当时建业地产在上海的公寓或住宅区一般都以法国地名作为名称,因此大楼落成后便以法国西北部的半岛诺曼底而命名。诺曼底公寓是上海最早的一批现代化高层公寓,当时入住公寓的一般都以上层侨民为主。根据1937年字林洋行出版的《中国行名录》中上海街道指南栏目里的记录,当时居住于此的有嘉第火油物业公司的销售总代理、美亚保险公司上海办事处的经理、西门子上海公司经理等一大批洋行、外商的高级职员[2]。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居住的大批英、美法侨民为日军关入集中营,或遣送出境。至1945年前,诺曼底的入住率只剩下三分之一。</b></p><p><b>1945年,随着抗战的胜利以及万国储蓄会的负债业务到期,战时遭受严重损失的万国储蓄会难以清偿债务。当时参与的债主纷纷要求上海市府出面干预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1946年,上海市政府责令万国储蓄会破产清理,其名下大部分产业由市府进行拍卖,所得现金用于清偿债务。部分产业则有政府出资收购,诺曼底公寓则属于政府出资购入的产业之一。之后公寓的大部分套间由市府分配给公务员。</b></p><p><b>1953年,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武康大楼,其后一些文化演艺界名流均入住此间,包括赵丹、王人美、秦怡、孙道临、郑君里、王文娟等。</b></p> <p><b>  (本篇图片收集于网络,武康大楼</b></p><p><b>作为著名的民国建筑,众人关注,拍</b></p><p><b>摄于各个时期的照片,十分珍贵!)</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