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园ll关于律诗的押韵九戒、八病和连韵、撞韵、挤韵及三阴平

黄山松(岑源居士)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押韵九戒</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近体诗之押韵,尚有几种戒忌,宜需注意:</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戒出韵 出韵即俗称之落韵,如押“一东”韵之诗,误押上“三江”韵或“八庚”韵中之字,即为出韵。</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戒凑韵 所押之韵,与全句之意义不相连属,而勉强凑合者。</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戒重韵——重韵即同一韵脚,而重复押之之谓。此在近体诗悬为厉禁,而古体诗则不避。</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戒倒韵 连两字而成一词者,为迁就韵脚,有可颠倒而用之者。如:“先后、新鲜、来去、慷慨、凄惨、辉光、牛马、地天、玲珑、参商、罗绮、琴瑟、乾坤”等,然须于义不碍方可。如不可而倒之,即称之为倒韵,切不可用。</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戒哑韵 哑韵者,为声调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之谓。如“东”韵之“忡、懵”等字即是。‘葩’即花也,而‘葩’字不响。‘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戒僻韵 僻韵又称“险韵”或“难韵”,即生僻之字,如东韵之“蝀翀”等字。</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戒复韵 凡意义相同之字,如六麻韵中之“花、葩、华”,七阳韵中之“芳、香”,十一尤韵中之“忧、愁”等字,义皆相同,一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亦宜善为避之。</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戒别韵 别韵者,同一字因音韵不同,而意义亦别者,误押之即为别韵。如“重”字于二冬韵作“复叠”解,于二宋韵则作“贵重”解;“降”字于三江韵作“顺服”解,而于三绛韵中则作“下落”解;“鲜”字于一先韵中作“新”字解。</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戒犯韵 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同一句诗中)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诗词八病</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为南朝梁沈约所提出,谓作诗应当避免的八项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据《文镜秘府论》所述:</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平头 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上尾 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蜂腰 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鹤膝 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有似鹤膝。(近人从蔡宽夫说,以为五字中首皆浊音而中一字清音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音者为鹤膝。)</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大韵 大韵指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小韵 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nbsp;旁纽 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有“月”字,不得更安“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组之字。</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正纽 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入”为一组,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安“衽、任、入”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沈约此说,在当时就受到钟嵘等人的批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也说:“作诗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b></p> <p><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  </span><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律诗押韵除九戒外,连韵、撞韵、挤韵和三阴平应特别注意使用方法,慎用之[转帖]</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一、连韵:</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邻韵句字同音) 连韵就是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字。这对诗韵的本身的确是有伤害的。这一点尤其在七绝中表现的尤其突出。所以七绝中想找出如何破解“连韵”的例诗是非常困难。 我们找了一首用了同音字的七绝,来说明破解之法。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示例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七绝·从军行 这首诗中尽管不是“连韵”,但‘昏’、‘浑’仍属于同音字。但作者第一句用“日色昏”做成了“活韵”。从而避免了同音字入韵对诗的伤害。 我们也可来看一首“连韵”的七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示例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刘长卿·七律·使次安陆寄友人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萋’、‘蹊’两个同音字组成了“连韵”。但作者第一句用‘远’字吊口,把“远萋萋”一句做成了“活韵”。从而避免了连韵的伤害。</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二、撞韵:</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白脚和韵脚同韵母) 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子)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格律诗,无论平、仄,一旦白脚与韵脚的韵母相同,都属撞韵。诗中出现这种情况,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丰富的变化,读起来使人涩口。例如:《七绝·初春小雨》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好去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第三句白脚的“处”与韵脚“酥,无,都”皆是押乌(u)韵,撞了韵,为平仄通押(混押)。但这首诗,却让人感觉不到撞韵的弊病,整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韩愈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把其做成了“活韵”。作者在第二句用了“近却无”。这样整句的句读重心落到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读起来就活了!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三、挤韵:</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非韵脚处多字同韵母) 挤韵就是在诗句中不是韵脚处过多使用同韵母的字(犯韵或冒韵:在诗句中不是韵脚处使用同韵的字,同韵和同韵母概念是不同的),读起来让人拗口。比如“晚烟残”读起来确实拗口,我们可以说是“挤韵”造成的伤害。 但是“晚烟寒”劫很爽口,同样的韵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音韵表现呢? 这里的关键点是:‘残’是个过程,但它自身又是个收口音字,这样句意在脑海中还没充分展开时,音就结束了。这样“挤韵”对句读的伤害就凸现出来了。 从上面可以知道,写诗出现撞韵或挤韵,不要简单地说是允许或不允许的。要看作者有无高深的文字功底和驾驭能力,是否能把“死韵”做成“活韵”! [死韵和活韵 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死韵”。 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活韵”。 比如上一例中,后三句的句读重心分别是‘低’、‘洗’‘西’,这时‘洗’字的撞韵必然会对全诗造成伤害。</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nbsp;◆示例 :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去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七绝·初春小雨 在这首诗中,‘处’字撞韵了,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关键在哪里?关键在第二句的“近却无”。这一句的句读重心落在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这样这句诗就成了“活韵”。全诗就成功的避免了撞韵所造成的伤害。 完美的口感,是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的充分展现。</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撞韵”和“挤韵”这一概念的提出,应该属于那些缺少音韵感的“诗论家”想去破解音韵难题,而意造出来一种纯“半瓶醋”观点。 比如“晚烟残”读起来确实拗口,我们可以说是“挤韵”造成的伤害。 但是“晚烟寒”劫很爽口,同样的韵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音韵表现呢? 这是那些缺少音韵感的“诗论家”永远无法破解的。 这里的关键点是:‘残’是个过程,但它自身又是个收口音字,这样句意在脑海中还没充分展开时,音就结束了。这样“挤韵”对句读的伤害就凸现出来了。 而‘寒’只是一种感觉,又是开口音字,脑海中的意和音得以同步发展,那么“挤韵”的伤害也就不存在了。 也正因为这样的关系,‘残’收韵的诗句很容易成为“死韵”,而“寒”收韵的诗句又很容易成为“活韵”。这为全诗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音韵变化。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示例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 在这首诗中“江南岸”是典型的挤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挤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关键是最后的‘岸’是个浅意开口音字,从而把挤韵的伤害消于无形。 同样,这里‘岸’字还撞韵了。但作者在紧接着的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了“活韵”,同样把“撞韵”的伤害消于无形。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四、三阴平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韵脚三字阴平) 一首七绝的三个韵字如果都是阴平字,也会对诗的韵感造成伤害。</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示例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七绝·凉州词 在这首诗中‘间’、‘山’、‘关’组成了三阴平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三阴平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关键是第二句的‘万仞山’把这句诗做成了“活韵”。一活全活,流畅而完美的音韵,历千年而不衰。 其实这首诗也是“挤韵”的经典大作,大家不妨再仔细看看,作者是如何把“挤韵”的伤害消于无形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为南朝梁沈约所提出,谓作诗应当避免的八项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据《文镜秘府论》所述: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有似鹤膝。(近人从蔡宽夫说,以为五字中首皆浊音而中一字清音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音者为鹤膝。)大韵指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有“月”字,不得更安“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组之字。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入”为一组,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安“衽、任、入”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沈约此说,在当时就受到钟嵘等人的批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也说:“作诗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