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 儒家之道(十二)

启明星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吉林市“三随”群文化平台,成立于抗击疫情关健时期的大年三十晚上,现有群员400余人,由各门类艺术家和社会各界名流及贤士达人为主体,汇聚广大文学爱好者和企业精英,内设管委会及核心团队。成立以来始终秉承“随心随意随愿”的原则,坚持艺术搭台文化唱戏不断推出各种网上文化教学和文学艺术作品的交流活动,尤其是在全民抗击疫情初期,进行的大型网上互动活动,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反晌。目前,该平台已将“每周一讲和每周一抽奖答题”活动制度化,已经打造成为一个以吉林市为中心幅射全国的自媒体正能量平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群主由守义:民建中央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组成员、民建中央画院院士、中国民主建国会吉林市委员会副主委、政治协商会议吉林市委员会常委、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由守义艺术馆馆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本期做为第十二期群刊,简要介绍一下吉林市孔子学会授课片段,希望大家喜欢。</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按计划吉林市“三随”文化平台,于3月14日晚七点整,有幸请来吉林市孔子研究会现任会长,马为良老先生为大家分享:“孔子研究会成果及儒家之道”,并重点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于学习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沦述,使广大群员受到了教育和鼓舞。</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马为良先生于 1940年生于吉林省德惠市,祖籍山东蓬莱。师从东北师范大学何寿昌教授,学习中国古代教育史,心仪孔子,情钟儒学。工作、为师、从政,向未离开教育事业。现为吉林市孔子学会会长。曾出席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会、吉林省社会科学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第一届中华母亲节暨山东曲阜国际教育论坛,全国以及国际和圣柳下惠学术研讨会,世界儒学大会发起国际会议及相关儒学大会。有教育学和儒学方面等著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吉林市孔子研究会成立于1997年。时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生莅吉,向文庙捐赠孔子铜像一尊(矗立于文庙欞星门与大成门之间)。遵照汤先生等有识之士的建议,由吉林市文庙博物馆、吉林师范学院等单位发起,成立吉林市孔子研究会(现拟易名吉林市孔子学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吉林市孔子研究会系学术性民间群众团体,内设机构有学术委员会、教育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宣传出版委员会、交流联络委员会等,另有读经工程促进委员会、孔子教育思想研究会、圣裔联谊会等分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汤恩佳先生在第一届理事会上被聘为终身名誉会长,第三届理事会敦聘骆承烈先生、孔祥林先生为名誉会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任会长为时任中共吉林市委宣传部部长的王煜文同志;第二任会长系孔子后裔(大宗户七十六世)作家孔令保先生(已于2004年12月26日病故,翌年葬于曲阜孔林);现任名誉会长有李挥、刘萍、赵友三等市领导,正式会长为马为良先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吉林市孔子研究会,在德高望众的马老先生的带领下,广纳社会贤达雅士,以“弘扬儒学,构建和谐”为办会宗旨,致力于探索并利用儒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不断推出新成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多年来本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普及中华儒家文化教育,为弘扬中华民族国学文化,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娇人成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面展示的是,部分珍贵难得的活动剪影纪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还须握手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马为良先生谈礼仪</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冠病毒无声地改变着人们的习惯,乃至观念。屏幕所见:印度青年无奈地表示,朋友见面都不能握手了;卡塔尔乒乓球赛,诸多选手赛前赛后不照例握手(拍掌),改为点头示意;特朗普会见外宾也不再握手(拍肩,拥抱),代之以双手合掌,类似中国的作揖或佛教的合十(合掌)。那么,不以握手为礼要持续到什么时候?——想起了一个甲子前一位智者提出的主张。</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曾任《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和中共北京市委文教书记等职的邓拓同志在《北京晚报》发表《燕山夜话》,统一属名马南邨,其中有一篇《握手和作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章“贬″握手,"褒″作揖。理由再简明不过。手最不容易保持清洁。手要经常接触各种东西,也就不可避免地接触各种细菌(病毒);即使经常洗手,也不容易洗净;刚刚洗过,又可能重复受到沾染。而本人或家人有病尤甚!朋友见面,例行握手,病菌就会借机传染。人们接触频繁,疾病的流行时刻威胁人类健康。有鉴于此,作者认为:见面握手,实在有害无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章对握手礼和作揖礼做了历史和现实的解析,提出以作揖代替握手的主张。真乃先见之明!现实中,见面真的不必以握手为礼。由于某些原因,有时不愿握手而又不得不握,何必勉强,甚或尴尬。更有甚者,以拒绝握手表示敌意。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代表团团长杜勒斯下令禁止任何美国代表团的人员同中国代表团成员握手。他本人竟至公然拒绝同我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握手。如此无礼,不能不认为是下流。不过,此事倒反衬出周总理的高雅,也为中国代表团乃至中国人民赢得了尊重。——应当不给修养低下者无礼的机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作揖礼代替握手礼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有益的。除了卫生保健的需要(人类面对的防疫形势会日趋严峻)以外,礼仪本身也应进行必要的改革,提升品位,使之更高雅,更文明。作为文明礼仪之邦,我国古代相见、交往的礼仪、礼节相当完备,正所谓“繁文缛节″。仅“敬”礼,即有“九拜”,还不止此。“删繁就简”,不妨也以“揖”“拜”之礼取代握手礼,径称“拜”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揖″以示好;“拜″以表敬谢。在古代,揖也表庄重恭敬,并且有很多“讲究″,可以简化为拱手,抱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论语.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拜,一般分为两种:一是作揖同时躬身;一是叩拜,磕头。取其前者,作揖并躬身(上体微前倾,不弯腰),或表示敬意,或表示感谢。《论语.乡党》:“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论语.乡党》:“问人于他邦,再拜(拜两次)而送之。”揖、拜之外,还可辅以颔首(点头)、躬身等礼节。这些礼节有的已约定俗成。应当规范化。外交上是否也可以形成中国特色的礼仪规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武术之类比赛运动员或双方相对或单独面向观众、裁判行揖(拜)礼,庄重自信,彬彬友善,不也令人生羡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图片:吉林市孔子学会提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字:苏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编审:启明星(平台主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0年3月16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