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拿大BC省峡湾游记

郭五一

9月 5日<br> 船上两天,4日晚11点到鲁伯特王子港(Prince Rupert),加拿大境内的终点。再向北,美国阿拉斯加州,晚上8点换船。<br>虽然辛苦,一早我还是走上鲁伯特街头。<br> 这是一个12000人的港口,BC省北海岸的中枢。其实,十几年前我曾经来过,记忆中的印象:石油出口受挫,人员大量出走,到处可见空置房,小鸟自由出入。<br> 记得有个老人告诉我,这里曾经富有。人多时达到25000人。主要是出口石油、木材、渔业。这里是“大比目鱼之都”,到处可见渔夫手抱一人高的比目鱼照片。 <br> 可这几年渔业、林业萎缩,卡加里的石油改从温哥华出口,港口萧条。<br> 荒芜归荒芜,可生活总得尽兴。走上街头就发现,这里到处是艺术。大型壁画,有的高达几层楼。鲁伯特人不缺乏情趣,看看这些壁画: 这五幅壁画是代表:峡湾里的抹香鲸,月夜下的狼群,朝阳映照鲸鱼尾,三文鱼回归,月光下的鲸鱼。造型夸张,色彩艳丽,都是几层楼的巨作。是不是美得一塌糊涂。<br>独步码头,旭日东升,海面一艘油轮,密密麻麻的私家船舶。<br>可以看出这里曾经富有,不仅港口开阔(北美最深的不冻港),而且通火车,铁轨旁堆满木头。<br>让我惊喜的不是候车室改造的铁道博物馆,不是海豚跳跃的石雕,不是面对大海的淘金人造型,而是一个大胡子老爷爷,看着我突然大声的说“你好”,地道的普通话。在这极北弹丸之地,毫无心理准备,吓了一跳!我惊喜的回应“你好,你好!” 还有一件事值得记录:鲁伯特人情长,对于投资建设港口大堤的人立牌纪念。这里海边一列矮墙,嵌着铜牌,牌上记述每个人的基本贡献和情况。数数7座矮墙,420人,永世得以表彰。 上午叫上彬燕、“老狼”、“老猫”一同出游。猫老师专业,手机检索,首先来到法院广场。<br>面对主街,一座刻着利剑的石碑。细看,正面刻着1914—1918,背面刻着1939—1945,侧面刻着1950—1953。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和平纪念碑,上边三个时间段,分别代表一战、二战、韩战。 走出国门,我多次在多地看到类似的纪念碑。北美人,把朝鲜战争视同一战、二战一样重要。可一战,特别是二战阵线分明,是非清晰,80年来绝无争议,可朝鲜战争呢? 再前行,“母牛湾”艺术街。母牛湾是原名,艺术街是我加的。为什么?看看这些壁画和商店装饰。 夸张是有点夸张,大红大紫,不落俗套,问题是,对于不足10000人的城市,已经很吸眼球,很热闹。 当然,最有创意的是熊口里的“老猫”。 晚7点从鲁铂特王子港登上美国邮轮,看看,海豹爬上了输油管,夕阳晚照。 晚上出发,月光下的鲁铂特王子港码头。 又是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这在以下雨为平常的峡湾地区简直就是奇迹,我们不能不感谢“猫老师”,感谢她的虔诚祈祷,感谢慈悲的主对我们的关照。看看这金色的月亮,朦胧的冰川,平静的海面,用心体悟一下,能否体验到主的感召!<br> 我深感人类有共同的审美追求:我曾在夜晚的天山天池逗留, 也见过如此的月亮,如此的冰川,如此的水面。中国人把这种大美献给自己的神祗——西王母。想想,美才是人的宗教,人的追求! 9月6日<br> 第四天的黎明。天晴朗,山低幔,海波平,云明艳,旅游人,在峡湾,说不出的心欢。<br> 昨夜上了船就进入美国阿拉斯加州。<br>阿拉斯加州大,其名子本身就是“很大的陆地”,有170万平方公里。美国人说:“如果把阿拉斯加切成两半,德克萨斯就是第三大洲。”<br> 可就是这样一片大陆,却只有70万人口,每平方公里不足半个人,荒寂的有模有样。 荒寂吗?看看以上三幅照片,这是黎明的朱诺。其实半夜就在这里停船。上甲板看看,一围山影,几团灯火,万里夜空,一轮明月,无边的黑暗。<br> 知道吗?这几片灯火就是美国阿拉斯加州首府朱诺。这是一个只有3万人的小城,而且在阿拉斯加也是地处一隅,怎么就成了州府?<br> 黄金闹得!<br> 这里十七世纪俄国人殖民,捕鱼伐木。1867年俄罗斯以每英亩二分钱的价格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这是一笔当时和现在都受到质疑的交易。<br> 美国人来了,干什么?淘金!还真让他们找到了金矿,而且是三座,一度产量高居世界之首,建立了采矿营地。这还了得,人们向这里聚集,很快发展出阿拉斯加第一城市的规模。因为淘金领袖名叫乔.朱诺,随命名朱诺市。知道了吧,这是三座金矿换来的州府。<br> 晨曦,天由黑暗而粉韵,告别朱诺,拍下这黎明的寂静。<br> 朱诺地处冰川脚下,游轮驶出港口,沿冰川航行。这是此行最窄的一段峡湾,6点,海殷红,山幽暗,红霞飞,冰川艳。 <br> 这一带明显山高,气温降低,也许和走进内陆高纬度有关。航道越来越窄,冰川越来越多,旅客们纷纷来到甲板。看不够呀:山随水转,水随山璇,天工开物,气象万千。 <br> 其实这么美的风光并没多少人看,全船不过40多人。<br> 走进美国,邮轮真正成了水上公交。朱诺之前还有点人气,也许有二、三百人。到了朱诺,旅客大多下船。再走,向北,走向大陆深处。海面更窄,山峰更高,不远就是海路的终点。再想北行,只能上岸,这是旅游路线。美则美矣,峡湾人不买账。<br> 国人都以为美国人奢侈,旅游必是华室佳肴。可我眼见的美国佬,非常简朴。就说这船上,有客舱,内有床铺,盥洗设备,很舒适。每床每天100美金左右,和陆上的旅馆相比,便宜了很多。可我观察,美国人几乎都不住。他们大多背个行囊,里面有睡袋。白天在甲板,公共仓活动。晚上在公共舱的沙发,打开睡袋睡觉。有的人就睡在甲板。美国邮轮人性,不干涉个人的选择,没人轰赶游客,没人推销客舱,尽管客舱大多空着。<br> 最人性的,邮轮居然在船尾顶层专门设计面向峡湾的公共休息厅。有顶,三面有带窗户的墙,向后敞开。舱顶有红外线取暖器,有各种睡椅,床垫,无偿使用。躺在上面,无风吹雨淋之忧,有观海觑星之妙,美得很,还不用花一分钱。<br> 我想,这个公共邮轮一定是亏损的。可北美越是涉及大众,越要又好又便宜,政府得兜着。 <br> 如此人少,为何外省人不来旅游?非不来也,实不能也。秋风已老,冬风将至,气温已然很低。后天将是港口到白马市旅游火车最后一班。2017年旅游季节已然结束,我们是这冰山上最后的来客。 <br><br><br> 看了上面6幅照片有什么感想?这是上午11点,彼得斯堡港口。并非没有陆地,而是港口太美了,先展示出来。<br>你看,雪山、冰川、松林、海湾,海湾边的港口,青蓝色的船坞,航海的灯标,层层展示,我以为是峡湾最美的一段。<br>还不止自然景观,看看生命:白头鹰从头顶掠过;浮标上,鱼鹰俏立,海豹休憩。奇妙吧! 妙不“释手”!释什么手?按快门的手。镜头所向,无处不景。醉了,不知所拍。<br>有摄影爱好的人一看就知道,这里可拍的太多。有山、有海、有人文,有冰、有雾、有生灵,这都是绝妙的摄影题材。况且现在是正午,阳光顶射,摄影的大忌。想象一下,眼前的景象如在傍晚:落霞与苍鹰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会是什么成色?<br>粉红海湾长天,青蓝雪山冰川,多彩风帆向晚,夕阳西下,旅游人笑峡湾。<br>那得美到什么程度,还走得了吗!<br> 猫老师告诉我,这里叫“小彼得堡”,小确实够小,白人、亚裔、土著,满打满算3224人。但绝不可小瞧,在这里已经是数得着的热闹。<br>船在这里靠岸,上去瞧瞧。 时间太短,不得深入,只选三张照片。第一张,雪山小镇,立此存照。第二张,小木屋,我总感觉和俄罗斯人早期殖民连着,特别那已见秋黄的牵牛花。第三张,从陆地拍港口,邮轮,阿拉斯加的现代化。<br> 11点告别小彼得堡,前方就是峡湾终点史凯威(Skagway)镇,已隐隐可见,港口内三条大型游轮。就要下船,萌生一个念头,如有朋友问我,何为峡湾?怎么回答。<br>我想,最直观的认知,是打开BC省地图,沿海岸山脉查看。可见密如蛛网的“河道”,那就是峡湾。<br>一群山脉从海底升起,被冰川磨砺,随着冰川期消逝,地球变暖,冰川融化。群山被海水拦腰淹没,无数的山谷成为无数的峡湾。无尽的山峰成为无尽的礁岛。 乘船进入,群山环绕,水道通衢。那山岛,或松柏、或瀑布、或山崖、或雪道;那海面,或碧绿、或蔚蓝、或黝黑、或浑黄;那天空,或乌云压顶,或白云缭绕,或细雨靡靡,或阳光普照。早晚,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岂是一个“美”字了得!更别提还有苍鹰穿空,鲸鱼戏水,城镇隐现,船行舟跳。登船仰望,驾车低寻,不同角度,不同时刻,自有不同的美景。 <br>万千变化,才是峡湾的大美妙。<br> 这是不同长焦拍摄的同一条街道,十九世纪商街的仿照,这里完整的商街仅此一条。前方是港口,可见游轮缥缈。<br>其实,史凯威熟悉,11年前曾和朋友拜访,并写过游记。记忆中,老式的建筑,泥泞的街道,粉刷夸张的装饰,透着十九世纪的古老。可“老的华丽,老的浪漫,老的很有情调”。最深的印象,已经上午11点,开车走遍商街、码头竟然没碰到一个人,小镇已然睡着。<br>再来,不得了。三条大型游轮停靠,加上我们这条小邮轮,来客6000人只多不少。可你知道本镇有多少人口?2010年968人,平均每人接待游客在7人以上(还有陆路来客)。其实我后来了解的结果,来这里开店,搞旅游的,相当一部分不是本镇人,都是“候鸟”。这里旅游资源丰富:可上云端看峡湾,可登雪山观冰川,可坐火车游山景,自然也可古镇悠游,酒吧小酌,溪畔垂钓。<br>说起垂钓其实已经没了优哉游哉的情调,我们到来正赶上鲑鱼(三文鱼)洄游,溪水里挤得密密麻麻,看上去都瘆,随处可见死鱼。这里不远有专门看狗熊吃鱼的观景台。那些狗熊坐在溪头坝角,张着嘴,等着鲑鱼上跳,咬着了就吃下去,咬不着就拉倒,反正鲑鱼洄游不屈不挠。 <br>这里还有一条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契合的小道(奇尔库特小道)。贯穿着一系列荒废的建筑和讲不完的故事。如今这条小道仍在使用,可以用5天时间到达加拿大白马市,成为远足者的乐园。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全球最美25条户外徙步线路之一。<br>11年,这里有了太大的变化。11年前,因为淘金、捕鱼、伐木传统行业的衰落,这里在衰落。11年后,因为旅游发展,这里又走向繁荣,成了阿拉斯加的旅游大户。 <br>也确实了得!旅游使一座历史小镇复活。满街人潮,居然在大兴土木。看看商业街,酒吧、饭馆、礼品店、古董店、旅游商品店,七七八八不一而足。最不可思议,这里居然有8座珠宝行,卖金银首饰、珠宝玉器。而且用汉字注明:“提供汉语服务”。我观察,到这里的游客有3成是亚洲脸,谁知有多少中国人?反正走着路,听到普通话不新鲜。<br>我上次来,游记记录,很为这里的加拿大人躲开世俗,享受清风明月感慨。也深以为是到了天涯海角,人类仅存的桃花源。11年过去,旅游大潮来了,居然把这“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小港口卷了进来,真不知是该喜该忧?<br> 这是著名法国沙龙的再现,底下一张是内部影像,顾客盈门,服务生穿着背带裙,扎着大红的头结,据说是18世纪的仿效。<br><br> 这三张照片,是一家民办的有商业功能的博物馆。你看看上面这两张,沙俄对阿拉斯加殖民的记忆。<br>沙俄的殖民早于18世纪初期,可以说,是阿拉斯加走进现代社会的起点。之前,此地只有原住民。<br>看看博物馆出售的皮毛,工艺品、油画,无不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那幅沙俄将军的头像,我以为是早期的殖民领袖。俄罗斯人崇拜军人(贵族),凡殖民有成绩沙皇都会授予军衔。<br>我对俄罗斯历史偏好。一个被外族奴役了250年的民族,一个小小的莫斯科公国,仅仅又用了250年,就成为横跨欧、亚、北美三大洲的帝国,这得有什么样的想象力和执行能力才能做到。看看这些历史的记录。 这里有个花絮,一桩奇事。看看这张照片,鱼穿上了毛皮大衣。不要以为是假造,这是真的,长毛的鱼。是在鲁伯特街头古董商店的偶然发现。猫老师好奇,问当地人,有人说,天太冷,鱼长毛,不新鲜。可鱼是冷血动物,体温和外界环境一致,无温可保,长什么毛?困惑!带着这个问题,猫老师向这里的博物馆权威请教,还真问着了,一个博物学家。可他也奇怪,告诉我们,他在阿拉斯加地区搞教育40多年,从来没见过长毛的鱼。我们在网上查,有说真,有说假,莫衷一是。把照片摆在这,立此存疑。 这是一组壁画和雕塑,创作时间不同,表现方法不同,创作技巧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主题只有一个,而且非常非常鲜明:Gold Rush!(追金子)。<br>这是一个为金子疯狂的年代。因为金子,有了道森市,有了白马市,有了这史凯威小镇。说的极端一点,北美西部开发,黄金是首功。就说道森,曾经有10万人的淘金大军,因此被称为“小巴黎”。朱诺因为黄金集聚了3万人口,成为阿拉斯加的首府。这史凯威小镇就是道森当年运黄金、木材的通道。 <br>就说这条史诗般的通道(奇尔库特小径),有着一个神奇的故事:克朗代克淘金潮。1896年探矿者乔治.卡马克在道森,克朗代克河发现金矿。运了半吨金子到旧金山,举国轰动。人们抛家舍业涌往育空,以后的十年内有近100000(十万)人通过这条小道。曾经一次雪崩就造成1000多人被埋,100多人殉难。<br>想想,漫天风雪,天地皆白,一道黑线蠕动,淘金者的队伍艰难的跋涉。突然一声巨响天塌地陷,雪崩将这一眼望不到头的淘金大军湮没,这是何等的绝望和恐怖。<br>可“追金子”终止了吗?人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br>这里的旅游中心有电影介绍,忠实地反映这段历史。看看这里的雕塑,壁画,哪个不是“Goid Rushi!”(追金子)的注脚。<br>其实我们此次出行,严格意义就是一次“淘金”往事的回顾。不是指淘金本身,而是走淘金之路。看看下面这条历史地图,从温哥华出发,走峡湾直抵鲁铂克王子港。再经阿拉斯加峡湾北上到史凯威港。从这里步行到白马市,道森市。我们是不是已经走了一半多?<br><br>9月7日<br>一早,冒雨出游,昨天的三条游轮夜间出走,可又来了三条。当真不得了,如此多的游客,而且都是来吃吃喝喝,花钱享乐,小镇怎能不富饶。<br>上午,按计划出游,第一个自选节目—博物馆。看看下面第一张照片。不到一千人的小镇,不知有多少在校的青少年,却有着如此规模,不俗的博物馆。博物馆收集丰富,不仅有这里近200年的历史文物,动植物标本,还有当年开拓者的故居。<br>可我没有记录,却复制了别人的一张风景照。<br>不是其他文物、照片不重要,而是我们在旅游,不可能事事拍照,倒是这张照片向我们展示了山顶峡湾的景象,美得让我心动。猫老师查手机,爬上景点需半小时行程。想想,距下午出发看冰川还有3个小时(下午1点半)。没的说,改变计划,上山。 <br> 说走就走,刘彬燕登山困难,留下。我与老孙、猫老师出发,急匆匆上山。小雨,林深苔滑,好在游人多年攀爬,有条小路。第一处景点,半山腰一处豁口,可俯视港口、码头、小镇,远山虚迷,白云缭绕。细看看吧,还真是个小地界。<br>继续山行,问题出来了。不止一处景观,不止一条道路。要上到绝顶,俯视峡湾也许得一小时以上,时间不够。我们上到“下湖”景区,这里有烧烤营地,留影回返。<br>虽没上到山顶,可上也嘘嘘,下也嘿嘿,满头大汗,登山的乐趣尽享其中,况且俯拍了海港和小镇。其乐融融。<br><br> 有一件小事记下,回返途中,看到一座石碑,细看竟是当地的和平纪念碑,清清楚楚的记着:一战牺牲2人,二战牺牲4人,朝鲜战争牺牲4人,有名有姓,有军阶,有内容。一个现在都不到千人的小镇,竟为世界和平做出如此牺牲,后辈感恩。<br>我看过冰川,在川西的贡嘎,在西藏的林芝,在挪威的沿海,在贝加尔湖畔,当然包括这一路的阿拉斯加冰河湾。但从没如此野趣,如此近距离的游玩。<br>下午两点出发,一艘长不及十五米的小船。有船长,有导游,12个游客,来自不知几个国度。只知一对小夫妻来自以色列,蜜月旅游。为什么记得她们?姑娘会说普通话,曾在中国大连学两年汉语,可以和我们汉语交流。<br>出发,导游一再强调:今日风大浪高,小心安全。也确实,乌云翻滚,细雨萋萋,海浪混黄(下雨山水入海),小船在浪尖颠簸,蹦蹦跳跳。 <br>为躲浪高,船长尽量沿岸边航行。可见松林浓密,可见瀑布咆哮,可见海豹群卧礁岩,可见白头鹰立在树梢。瞬间,阳光透过云隙,一道彩虹飘摇,谁见过如此多彩的航道。 走出去没多远即从海上看到戴维斯冰川,海波起伏,云遮雨障,乌涯涯一道冰川,直坠峡湾,神一样的壮阔。<br>导游一路告诉我们,这座冰川1869年由英国人戴维斯发现,近代开展旅游,修了道路,设置了舢板,可以穿密林,渡冰湖,走石滩,直抵冰川底部,是世界难得近距离观看冰川的旅游圣地。这里旺季,每天游客可达250人以上,就是平常也在70到100人左右,今日特殊,只有12个人。因为旅游旺季结束,你们是最后的游客。<br>1小时30分钟抵达冰川海岸,<br><br> 等车,来到森林营地换装。雨衣、雨裤、雨靴,救生衣,一个个“狗熊”一样,然后是400米的林中小路跋涉。雨滴、水洼、密林、蘑菇,前有导游,后有保安、小狗。总算来到雨林尽头,一片平湖,尽头冰川巍峨。<br> 看到冰川,雨停了,上帝保佑!上船,还有一片冰川湖泊。灰白的湖水,毛玻璃一样的光泽。绕过一片沼泽,导游说,最近雨水少,湖水明显降落,要绕湖而行。<br>靠岸,满地的冰川漂砾,大大小小的彩色石头,有积水形成的水洼,到冰川底部还有一里多路。大家分头前进,我落在后头,是成心,从后面拍摄人与冰川的交流。<br>广角,青山逶迤,岩石裸露,冰川从巨大的山沟伸出。石滩上一支花花绿绿的观赏队伍。长焦,茵蓝苍翠的冰墙,沟壑纵横,神一样审视着渺小的游客。你能不敬畏?<br>冰川原本就是远古的来客,带着亿万年前的信息。你看那蓝莹莹的冰墙,谁知是几千万、几亿年前的原水?那是人类先祖、先先祖都无缘的存在,时间就能让你下跪。<br><br> <br><br><br> 时间很远吗?冰川溶出一条河流,积出一片湖泊,浩浩荡荡奔流入海,也许要几万年、几百万年、几千万年都不止!时间不远了!我知道,冰川在消融,而且是加速度。我从网上得知,近十年冰川的消退速度,是近百年的总和。人类的活动已经严重影响自然的秩序,全球暖化已经刻不容缓!不信,看看这里的证据! 这是冰川营地的一张照片,很明显注明,1889年拍摄,距今128年。你看那时的冰川,从山顶流出直归大海。可知,如今看到的海滩、森林、湖泊,也许有十几公里的植被、水流、岩石,都是冰川消融的结果。可怕吗?谁知我们的子孙会面对怎样的局面?而且是加速度!<br>冰川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洒泪祭苍天,人类能觉悟?<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