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泱泱大汉、煌煌盛唐,当这些盛世湮灭于历史的长河时,留给人们的是深深扎根在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也留给中国乃至世界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这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站在国际舞台都满怀中国历史文化的自信。那么我们真的有文化自觉吗?新冠疫情牵动每个国人的心,而前段时间朋友圈被一批日本捐赠武汉的印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纸箱刷屏了,日本人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古诗词课。让每一位国人反思自己是否真的有文化自觉。<br></div> 今天晚上王崧舟老师以专家、学者的身份给我们展示了《文化自觉背景下的小学古诗怎么教》。正如他曾经说过的那样:“语文是折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滴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小学语文教学承载着中国下一代文化自觉的重任。 王老师从诗性为重,会心诵读感其情;意象为重,澄心还原见其象;文化为重,潜心涵咏悟其蕴三个方面谈了文化与古诗该如何共处。<br><br> <p> 一、诗性为重,会心诵读感其情</p><p> 《沧浪诗话》有云:“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别材,指诗歌的创作要通过形象;别趣,诗歌以抒发生命体验、人生情感为宗旨。</p> 王老师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例,认为诗人的愁绪通过钟声来化解,此钟声与诗人的愁绪密不可分。月、乌霜、渔火等意象无法体会,就体会不到钟声代表的愁绪,于是王老师引导学生“看见”江枫,通过外在的意象江枫,探引诗人的内在的愁绪,这就是“诗有别材”。<br> 为了更深入地让大家如何以诗性的原则解读古诗,王老师向大家分享了在苏州上课的小故事,一位老师在对“江枫”和“愁眠”的理解上有不同的见解,认为“江枫”是苏州的两座桥名,而“愁眠”则是愁眠山,并非王老师所说的“江上的枫叶”“忧愁得睡不着觉”。对于此新解,王老师认为所有的意象都要为抒写这个愁绪服务。怎样的解读更适合于表达愁绪,就怎样解读,并“以诗解诗”,通过三首与“枫”有关的诗句来阐明:以枫树表达愁绪,已成为美学背景下诗人约定俗成的抒发愁绪的意象。 每一首诗都在抒发诗人的情怀,以诗性为重,古诗的学习必须植入诗人的情感,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多层次诵读,让学生感其情。 <p> 二、意象为重,澄心还原见其象</p><p> 余光中的《论意象》中提到: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诸于外在之象(这是诗人创作的角度),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还原诗人的内在之意(读者的角度)。”</p><p> 王老师推荐老师们多读《红楼梦》,认为它是语文教学的宝藏,并以其中“香菱学诗”一段来阐明体味诗中意象对把握诗情的重要性。香菱通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还原了诗中意象,充分感受到其中的情境,其中的诗意。</p> 诗歌的阅读,要借助外在之象,还原内在之意。王老师分享了教学案例《长相思》,抓住其中的“身”与“心”,激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阅读积累,放飞想象,还原一个学生心中的故园,让学生回到纳兰的故乡,走进纳兰的心灵,描绘一个看得见的故园,之后又以一个“碎”字,让学生回扣诗人的情感。故园的温馨,征途的艰难形成了巨大的张力,由此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br> 所以,读诗一定要还原意象,真正体悟到意象背后诗人的情感。 <p> 三、文化为重,潜心涵咏悟其蕴</p><p> 诗歌,不传授知识,不传授道理,它以教文化为主。但现今古诗教学却与生活隔离,没有化到学生生活之中,所以要潜心涵咏悟其蕴。</p> 张志和《渔歌子》,诗眼是“不须归”。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解读为张志和因景色太美而“不须归”,但王老师认为解读诗眼,不能就字论字,需要知人论事,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诗人的精神家园。张志和选择的是道家、老庄的人生哲学,所以他要表达的生命意蕴就是顺其自然,活出生命的本真。 这样的文化,需要引导,从而创建一种集体人格,回到文化的精神家园,让人们在解读文化中产生共鸣。王老师又以《墨梅》的教学案例为例,落点于诗眼“清气”,引导学生体悟到王冕写梅花就是在表述自己的人格。后又以墨梅为原点,引导学生诵读王冕写的其他墨梅诗,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构建、去积淀梅花的人格特性与文化内涵。 <p> 古诗教学最后必须落在文化自觉上,那么不管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还是在平时的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增加有关古诗词方面的一些活动,让诗词进班级。诗词的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中,在课外也是可以学习到丰富的诗词文化。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诗词大会,让学生享受古诗词带来的美感,永攀诗词创作的高峰。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学生们的精神家园就有了扎实、丰厚的基础,在未来的人生中更加稳健、自信,这样的人生才会浸润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充满着诗意的关照。正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人,诗意的栖居》中写到:"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希望每一位老师和学生在古诗词的熏陶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生活。</p><p>(毓秀路小学文兴校区 李伟佳 崔雅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