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如先生二三事》

知之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文/杨全旺 2019.7.31</font></div><div>  <font color="#333333">一九三二年六月,李茂如出生于河北省雄县城东小步村。一九三八年,六岁的李茂如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那个时候,日本的铁蹄已经入侵了中国的华北地区。雄县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区,为了躲避战乱,学校经常转移停课。就这样,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他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小学和初中。一九四九年二月,他考入冀中速成简师班学习。经过一年学习毕业后,回乡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一九五零年六月,美帝国主义捍然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不久,战火就烧到了鸭绿江边。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到处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血气方刚的李茂如与全国广大的热血青年一道,投入到抗美援朝的洪流。一九五一年九月,他毅然决然投笔从戎,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新兵训练结束后,他被分配到大连海军某营部当文书。当时的海军部队,是共和国一支成立才两年的年轻队伍。其装备都是从国民党部队缴获来的战利品。为了建设强大的海军,国家花巨资从苏联购置了四首驱逐舰。但驱逐舰上厚厚的俄文说明书却难倒了海军的官兵。为了培养自己的俄文翻译人才,大连海军把已经在海军服役三年的李茂如保送到了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学习。</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 哈尔滨外国语学院是一所成立于一九四一年的有着光荣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学校。他的前身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队俄文队,历经中央军委军事学院俄文科、中央军委俄文学校、延安外国语学校、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等历史称谓,一九五八年后改称黑龙江大学。建校初期,主要为海、陆、空军种培养科技、外交和翻译人才。党和军队的领导人朱德、叶剑英、刘亚楼、许光达等曾经先后担任过学院的院长。</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 一九五四年九月,李茂如告别了军营,只身来到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学习俄文专业。他的俄文专任教师是名俄罗斯人,名字叫司维特拉娜·达妮拉夫娜。由于李茂如努力上进,刻苦钻研,很快就在俄语系崭露头角。他出色的口语和惊人的记忆获得了司维特拉娜老师的认可和器重,被司维老师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生。那时的哈尔滨城,被人们誉为东方的巴黎,已经进入繁荣发展的盛世时期。班里的同学们多次邀请李茂如利用星期日的休息时间,游城逛街,都被他一一婉言谢绝。他独自钻在教室里、图书馆翻阅资料,潜心学习。一年后,在期终考试时,他以一百分的满分成绩摘得了俄语系俄语单科成绩的桂冠。第二年,他就被同学们选为班团支部书记。</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 一九五七年新年,俄语系组织辞旧迎新庆祝活动。司维特拉娜老师即席发表了鼓舞学生努力学习的长篇发言。特别指定李茂如学生现场担任她的俄文翻译,李茂如丰富的专业词汇、从容儒雅的翻译技巧获得了在场老师、学生的掌声和赞誉。</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出于众,人必诽之。在一九五七年的反右斗争中,就是这样一个学优才赡的青年学生,竟被扣上“白专道路”典型的帽子,一夜之间,被打成右派分子。一九五八年七月,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苦读四年大学本科的李茂如,在大学毕业后,戴着一顶“右派分子”的帽子,被分配到内蒙古托克托中学任教。</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 秋天的托克托县城,在煦丽阳光和飒飒秋风的伴随下,显得格外平静。李茂如背着简陋的行礼、衣物和书籍,经过不断的盘问,来到了托克托中学。一进校门,他傻眼了:一栋栋砖柱结构的土坯平房映入了自己的眼帘。走进教室,抬头望见的不是一排排的荧光灯,而是一盏盏的煤气灯……,这与他在大连、哈尔滨高楼林立、流光熠彩的景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为了尽快适应这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他为自己约法三章:一、卸下包袱,轻装上阵;二、不计待遇,吃苦耐劳;三、勤于教学,多出成果。经过三年多的辛勤劳作,特别是他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校方的肯定。一九六一年,组织上为他摘掉了“右派”分子的帽子。</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 在李茂如老师循循善诱的启发和教育引导下,托一中的俄语教学成绩突飞猛进,在内蒙古地区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一九六二年,乌兰察布盟俄语教学现场观摩会在托一中隆重举行。大会期间,李茂如向参会的领导和老师作了题为“中学阶段的俄语口语训练和教法”的经验介绍。并将自己在俄语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俄语单词速记》《俄语动词变位》《俄语名词变格》的一般规律编成口歌,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成果也都一一展示了出来。受到了参会领导、老师的高度认可和赞扬。李茂如老师与他的学生们出色的演示和互动,为参会的领导、老师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观摩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从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五年的高考中,托一中参加高考学生的俄语单科成绩均分达到九十二分,轰动了整个内蒙古教育界。</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 一九六六年六月,文革运动开始后,集宁一中红炮兵来到托一中串联,在校园内张贴大字报,发表演讲,支持鼓动学生踢开党委走出校门闹革命。从那时起,托一中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教室里再也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学生们纷纷走上街头,张贴大字报,参加破“四旧”活动。李茂如老师对此忧心忡忡,私下里对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的学生说,工人做工,农民种地,学生读书,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样搞下去是会荒废娃娃们一生的。随着运动的进一步深入,学校的党政领导被打成黑帮分子,骨干教师被诬陷为黑帮爪牙、反动教学权威,资产阶级右派分子。有一天,在一次批判申讨邓拓、吴晗、寥沫沙“三家村”反党罪行的大会上,一个群众组织的头头突然把矛头指向李茂如。他带头振臂高呼:“把没有改造好的右派分子李茂如揪出来示众!”话音刚落,只见两个青年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标有“右派分子”字样的高帽就戴到李茂如的头上,从群众队伍中带走,被实行所谓的“群众专政”。</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 一九六九年文革运动发展到“清理阶级队伍”阶段,李茂如再次受到运动的冲击。他先是被下放到托县伍什家乡大北夭村小学任教,一年后,又被调到伍什家乡中学。一九七一年四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形成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纪要彻底否定了建国十七年来的教育工作,做出了两个估计:认为文革前十七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认为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李茂如从广播和报纸上获此消息后,沉默不语,一夜之间,他苍凉的脸上又增加了几道皱纹。他怎么也想不通,国家花钱办大学,在自己学校里培养出来的人才,竟然变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不是在给国家抹黑吗?</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 一九七八年四月四日,中央统战部、公安部向中共中央报送了《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请示报告》。四月五日,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一报告,决定全部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九月十七日,中共中央批转中组部、中宣部、统战部、公安部、民政部八月二十五日呈报的《贯彻中央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决定的实施方案》,并指出,对于过去错划的人,要做好改正工作,有反必肃,有错必究,这是我党一贯方针。已经发现错划了的,尽管事隔多年,也应予改正。随后,李茂如被错划右派分子的问题才得到了彻底的纠正。一九七八年,获得彻底平反的李茂如从乡村学校调回县城民族中学任教。开启了他的第二个青春的教学生涯。从一九八七年开始到一九九九年,他连续三届高票当选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托克托县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非驻会)</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 一九九四年九月,适逢托克托第一中学建校四十周年。那个时期的托一中,学生在高考中由于连年涌现出全区、全市的高考状元、亚元,受到了呼市地区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的青睐,托一中的教学声望日益高涨。但学校的教室仍旧是六十年代初期建起来的简陋平房,与飞速发展的教育事业极不相称。新建托一中教学大楼的呼声与日俱增。当时托克托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收入才一千万元,是个吃饭的财政,哪有力量新建教学大楼呢?李茂如等托一中元老积极献言献策,借托一中建校四十周年的平台,唱起了集资筹款的大戏。这一期间,李茂如与托县教育局、托一中的领导经常往返于乌海、东胜、包头、呼市、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间,访校友、找关系、下请柬,广开门路,积极筹款。在托一中近千名校友的支持下,在托克托县上下一致的共同努力下,新建的托一中教学大楼于一九九六年九月新学期开学时投入使用。</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 一九九四年,在北京寻访托一中校友时,李茂如结识了内蒙古西部地区早期的革命领导人苏谦益同志。苏老一九一三年生于托县河口镇,一九三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绥察区委副书记、内蒙古党委书记、内蒙古政府副主席、北京工业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等职。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他都经历过。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革命斗争史和经济建设史上,都留有他辛劳的足迹。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托县县委、政府的领导就派人着手收集和整理过苏谦益同志的革命历史资料。这次,县委领导指示李茂如要近快完成苏谦益的资料收集与整理,争取早日成书。李茂如授此任务后,多次赴京向苏老请教、征集、核实资料的各项内容,用一年的时间,将苏谦益同志的革命回忆录《黄河奔流》整理出来,并于一九九六年由远方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李茂如在《黄河奔流》整理后记中写道:我所收集和整理的资料、书稿均经苏老本人亲自修改和补充,使本书更具有真实性和史料价值。《黄河奔流》出版发行后,深受内蒙古西部地区人民的喜爱,在内蒙古西部地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文章的许多章节和照片均被区、市、县相关部门收藏和采用。</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 李茂如先生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支援边疆建设的一名老教师。在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建设者和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他把自己的青春、聪明、才智全部奉献给了托克托县的教育事业,为托克托县的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托克托地区享有盛誉。李老先生一生清廉自洁,心明如镜,清可见底。在身处逆境时,他仍能泰然自若、勤奋教学,坚守做人的底线。获得平反后,有人向他提到一九五七年反右时的感想时,李老先生不加思索地说道,哪有一个妈妈不错打自己孩子的。就是在这种意念的引领下,如今的李老先生虽已年过八旬,但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吐健朗。每天下午四到五点规律地健步行走在公园和大街。谈到自己一生中的遗憾时,他说有两件事,由于历史的原因是无法弥补的:一件是他参加工作的时间。他原本是一九四九年二月在解放区考入冀中简师学校的。经过一年的学习毕业后,回乡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一直当到一九五一年九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在他的个人原始档案里都有明确记载的。可惜的是,在文革时期,他的个人档案丢失,虽经组织多方查找也未果。未能享受“离休”的待遇;另一件是,他的退伍军人待遇的事。李老先生是一九五一年九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在大连海军服役。一九五四年九月,大连海军为培养自己的翻译人才,保送李茂如到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学习俄文专业。一九五八年七月,李老先生大学本科毕业后,由于反右扩大化的原因,不能返回大连海军,而是被分配到内蒙古托县中学任教。从此,李老先生与海军脱离关系。一九七八年他的右派问题彻底平反后,李老先生曾给大连海军写信,申诉自己在大连海军服役时的基本情况,并将自己服役时部队的番号、营、团等首长姓名也一一写明,大连海军因无法找到部队的历史档案和相关记载,没有为李老先生出具军队服役的相关证明。这样,李老先生便成了一名“服役三年”切不能享受退伍军人待遇的普通百姓人。</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一九五二年在大连海军服役时留影</font></h3> <font color="#333333">一九五八年六月,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的毕业照。后排左2李茂如</font>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的毕业证书</font></h3> <font color="#333333">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的俄文专任教师司维特拉娜、达妮拉夫娜</font> <font color="#333333">一九六零年八月,托克托县教育系统俄语培训班结业留影。中排左5李茂如,参加培训的老师有:菅光耀、张相杰等</font>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一九九六年,《黄河奔流》一书正式出版发行</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李茂如墨迹</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二零一九年七月,作者与李老在李老庭院合影</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