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澄江小学生快乐学语文的空中课堂。今天和陈老师一起去学习二十四节气之大暑。</h3> 作为学生我们可以听铃声上下课,作为工作者我们可以看钟表上下班。那么古代的人们没有铃声和钟表,他们靠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h3><br></h3> <h3> 提到大暑节气中的“暑”字,你的脑海浮现出哪些词语?《说文解字》中这样说:“暑,煮也,如水煮物也。”古人认为,“暑”就是热。仅仅有“暑”还不够,前面还加了一个“大”字,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两个字都有炎热之极的意思,看来大暑是的确热得不得了,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h3> 你知道大暑是在什么时候?是怎么来的?下面跟随老师的步伐继续了解。①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在每年的7月22—24日之间,太阳位于黄金120°时为大暑节气。每个节气一般持续半个月左右。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③一个节气总共是15天,每5天称之为一候。大暑三候:一候腐草为萤。萤就是萤火虫,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分水生和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二候土润溽暑。大家知道一年中三伏天最热,而二候又是三伏中最热的时候,溽暑就是这个意思,天气更加闷热,土润是说土地很潮湿;三候大雨实行。三候会有大雨出现,降大雨时暑热会有所减轻,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h3><br></h3> <h3> 大暑到底有多热呢?《槐乡的孩子》是这样说的:“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古人怎么说热呢?曹植在《大暑赋》中说:“草木垂干,山溯海沸,沙融砾烂。”草木快要焦干,山崩大海沸腾,沙子融化石砾烤烂,自然界的草木沙石都是融化焦烂的样子。贾谊在《旱云赋》中说:“隆盛暑而无聊兮,煎沙石而烂渭。汤风至而含热兮,群生闷而愁愦。”这也太热了,风是热的就别说了,吹得人燥热又愤懑。傅玄在《纨扇赋》中说:“隆暑翕以郁蒸,炎气燎于幽房。”房间里差不多是着火了,整个人感觉上锅蒸了。</h3> <h3> 古人苦于热,诗人们也受不了,在这时节不约而同地写下一首又一首苦热诗。①唐代诗人王维看到了太阳不知疲倦地照耀,草木焦卷,川泽枯竭,衣服都重得不可思议,于是思绪萦绕写下《杂曲歌辞 苦热行》来表达心静才能自然凉的道理。②白居易也是怕热,睡也睡不好,不过他却想起了农夫可能更为辛苦,于是写下《苦热》。③杨万里这首《夏夜追凉》诗人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h3> 这么热的大暑不仅古人苦于热,诗人吟大暑,还有出自百姓口中的很多农谚。例如:“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大暑不割禾,一天丢一箩。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我们从这些农谚知道了大暑可真是热,但是它却与农业生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呢!<br> 炎炎夏日要让自己的身心愉悦很重要,很多地方也因此有了自己当地独特的习俗,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地方去了解了解。(1)喝暑羊。山东不少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有“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2)吃荔枝。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3)吃仙草。广东有大暑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为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 在大暑这么热的日子里,做好养生保健尤为重要,一起来听听老师的温馨提醒吧!(图片引自网络) 了解了这些,希望大家都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过一个快乐健康的大暑。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大暑的农谚和古诗,还了解了大暑节气的习俗,你们开心吗?孩子们还可以记录自己在炎热的大暑时节发生的有趣的事。<br> 制作人:龙街镇禄充小学 陈艳琼<div>初审教师:海燕</div><div>终审教师:胡友芬</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