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原作2012年5月发表于</i><i style="color: inherit;">百度空间</i></h3> <h3><b>(一)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b></h3><h3> 记得有一位歌手是这样表达她想要去西藏的心愿的:“我要去西藏,我要去西藏,仰望雪域两茫茫,风光旖旎草色青青,随处都是我心灵的牧场。……”</h3> 我也特别地想去西藏。雪域高原的壮美神奇,藏家风情的多姿多彩,让我多少次迷失在浪漫无比的遐想中。 今年是我即将退休之年,它也是我实现梦想的开始之年。终于,我推开了一切杂事,于4月25日中午12时19分,踏上了从广州开往拉萨的火车。 列车飞快地向着我的梦想驶去,跨长江、过黄河、向西北,然后沿着那条神奇的天路,开始了我期盼已久的西藏之旅。 据资料介绍:被称为“神奇天路”的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其中有960公里的铁路海拔高程在4000米以上,其中550公里的地段穿越高原常年冻土地带。 其最高点位于海拔5072米常年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垭口,因此,青藏铁路又被人们誉为“离天最近的铁路”和“世界上最高的铁路”。 4月27日凌晨,车过格尔木,开始运行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可可西里是长江的主要源区之一,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 这里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常年大风,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 由于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这里的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因此这里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天亮了,清晨的太阳用它那金色的光芒,把可可西里装点的格外壮美。车厢里惊呼声此起彼伏,这是旅客们发现了藏羚羊、野驴等野生动物的欣喜。 我对着车窗外不断地按动着快门,并从心底里希望这块动物精灵们最后的净土,不要再受到人类的破坏和毁灭。 车过唐古拉,正式进入西藏境内。美丽而圣洁的措那湖,展现在我们眼前。 藏族人从来都是把雪山和湖泊作为神来供奉的,措那湖是藏民心中的圣湖,因此它一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4月27日下午7点左右,列车缓缓驶入拉萨火车站。我的西藏之旅,也从此刻起,正式拉开了帷幕。<div><br></div><div><br><div><b>(二)玛吉阿米餐吧的故事</b><br></div><div><br></div></div> 来西藏前,就有朋友极力推荐,去了拉萨,你一定要去八廓街的玛吉阿米餐吧看看。<br> 玛吉阿米餐吧坐落在西藏拉萨市八廓街的东南角,是一家以尼泊尔、印度、西藏风味为主的餐厅,餐厅带有浓郁的藏式风格和西方的酒吧风情。 然而,这一切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与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有关。 大约在三百年前的某个星空月色下,这里来了一位神秘的人物。恰巧,一位月亮般纯美的少女也不期而至,她那美丽的容颜和神情深深地烙在了这位神秘人物的心中和梦里。 从此,这位神秘人物不断光顾这家酒馆,期待着与这位月亮少女的重逢。遗憾的是,这位月亮少女再也没有出现过。 在那东方高高的山尖<br> 每当升起那明月皎颜<br> 玛吉阿米醉人的笑脸<br> 就冉冉浮现在我心田<br> 这首在西藏人人都能吟诵的诗句,据说就是那位神秘人物为追忆月亮少女而抒发的情怀。他就是西藏的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不仅是西藏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宗教领袖,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仓央嘉措常常装扮成平民百姓,到民间直接体验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层面。据说他还肩负着观世音菩萨托付给他的一个重要使命:在凡间寻访救世度母女神,以助众生之利。 因为救世度母女神常以绝美女性的形象出现,因此在西藏很多地方,都曾留有仓央嘉措寻访救世度母女神的“神迹”。 藏文“玛吉”的意思是为未生或未染,可理解为圣洁、无瑕、纯真;“阿米”是“阿妈”的介词形式,原意为母亲。在藏族人的审美观中,母亲是女性美的化身,母亲身上浓缩了女人内外在所有的美。因此“玛吉阿米”的含义可解读为:圣洁的母亲、纯洁的少女、未嫁的姑娘,或可引申为美丽的遗梦。 <br> 来到拉萨的当天,我就来到“玛吉阿米”。要了一杯咖啡,我静静地坐在餐吧的一角,细细地品味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传奇故事。<div><br></div><div><b>(三)经幡、牛头和转经筒</b><br></div> 在西藏的山顶垭口、江畔河边、道路两旁以及寺院庙宇等被认为有灵气地方,我们总能看到那迎风飞扬的五彩经幡。<br> 藏传佛教认为,随风而舞的经幡飘动一下,就是诵经一次。随风飘舞的经幡,日夜不停地向佛祖传达着人们美好的愿望,祈求着神的庇佑,成为了人与神的连接纽带。 经幡的颜色有着固定的含意:蓝幡是天空的象征,白幡是白云的象征,红幡是火焰的象征,绿幡是绿水的象征,黄幡是土地的象征。有些经幡上面还印有“狮、鹏、虎、龙、马”五种动物图案,它们分别代表“东、北、西、南、中”五个方向。 风中飘动的经幡,不仅是藏区特有的美丽景观,它更是藏族人民特有的精神象征。 你若不亲临其境,你若无虔诚的敬仰,你就无法了解经幡所深深蕴含着的民族情怀。 年年岁岁,无言的经幡不知疲倦地飘扬在雪域高原的蓝天白云之下,它不停地上下翻飞,永不停歇地为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人们诵经、祈福。 牦牛是藏族最早驯化的牲畜之一,它脾性温顺,容易饲养,可以在人迹罕至、交通落后的山区做运输工具。因此享有“高原之舟”的美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牦牛用它的血肉与性格,养育和影响了在雪域高原上艰难生存的人们。 牦牛的肉、奶等是藏民的主食,牦牛的皮革和绒毛是藏族日用品不可缺少的原料。牦牛吃苦耐劳且不畏强暴的个性,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牦牛为了藏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贡献了身体的所有部分。于是,牦牛死后,藏民们就把它的头骨作为整个牦牛的代表和象征,虔诚地供奉起来,并成为了整个藏民族的图腾和崇拜物。 在拉萨的日子里,每天清晨我都会看到聚集在布达拉宫、大昭寺前的大批藏民,他们口诵六字真言,手中不停地摇动着转经筒,此情此景,令人过目难忘。 转经筒又称“玛尼轮”,里面装有“六字大明咒”经卷,每转一圈,表示诵经一次。 藏传佛教认为,诵念六字真言越多,表示对佛祖越虔诚。 因此藏民们除口诵六字真言外,还每日不停地转动“玛尼轮”,表示他们反复诵念了成千上万遍的六字真言。 尽管小转经筒转动很快,但它还是无法与大的转经筒相比。人们认为,转一圈大的转经筒所积累的功德,要比转一圈小转经筒高得多。所以,藏民们会专门抽出固定时间,去转大的转经筒。 大转经筒一般都集中在寺院或宗教场所的周围,那里设有专门的转经走廊。一眼望去,庄严、神秘而又壮观。 藏族是个全民信教的民族,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把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对来生的憧憬,寄托在不停旋转的转经筒上。<br> 多少世纪以来,“玛尼轮”不知疲倦地旋转着,它时刻在诠释着藏民与佛祖之间的美妙沟通。<div><br></div><div><b>(四)朝圣路上的信男信女</b><br></div> 在西藏,最震撼人心的场景,无疑是行走在高原荒野上,边走边磕长头的朝圣者。 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徒为实现信仰、祈福避灾而进行的最为虔诚的祈祷方式,其目的在于通过清心和抑制欲望,达到忘我的境界。 磕长头时,首先取立正姿势,口中一边念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迈一步,双手合十移至面前,再迈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掌心朝下,身体与地面平行下俯,膝盖先着地,然后是全身,额头轻叩地面。 然后站起来,重新开始,接连不断,并且一直诵念着六字真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等身长头。 朝圣者通常分为长途、短途和就地三种。其中也有嗑长头和不嗑长头之分,图为不嗑长头的朝圣者。 但是,最为艰苦,最能打动人心的,还是那些边走边嗑长头的长途朝圣者。 朝圣者的队伍,多为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组成,也有一家之主带着一家人共同踏上朝圣之路的,还有些朝圣者是在村里人的捐助下上路的,在他们身上,背负着全村百姓的美好心愿。 朝圣者从遥远的故乡开始,手上和膝上戴着自做的简易护套,前身挂一毛皮衣物,三步一磕,朝着圣地拉萨进发。他们通常只带最简单的食物,历时一年半载,绝不放弃。 在从林芝返回拉萨的途中,我们遇上了一批来自川西藏区的朝圣者,他们已经从家乡出来一年多了,而前面的路程,他们至少还要走两个多月。 他们的身上,满是长途跋涉的艰苦生活所留下的深刻印记。可是从他们的表情中,我们看不见痛楚,他们的眼神是如此平和,平和的就象是西藏的天空那样一尘不染。 我相信,他们的喜悦、他们的激情,会在到达拉萨的那一刻,全部释放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前。而这种喜悦和激情,这种为实现理想而不惜作出牺牲的勇气和毅力,不正是我们这些现代人身上所缺失的吗?<div> 愿佛祖保佑他们!”,我在心中默默地祈祷。 <br></div><div><br></div><div><b>(五)雪域高原的绮丽风光 </b><br></div> 我此次西藏之行,除了拉萨以外,主要去了林芝和日喀则两个地区。 林芝位于西藏东南部,平均海拔3100米,总面积约11.7万平方公里,人口14万多,是西藏自治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素有“西藏江南”和“西藏瑞士”之美誉。 此次到林芝,遇上下雨,桃花没有看到,南迦巴瓦峰自然也远眺不了,而缺少阳光的鲁朗,也难以真正体会到田园风光的美丽。但是,就是在为数不多的几张与林芝有关的图片里,我还是发现了林芝独特的美丽和风情。 那是一种“细雨绵绵水如烟”的江南风情, 那是一种春花与雪山同在的高原奇观。 由于水汽充沛,白云绕雪山是林芝常见的景象。 日喀则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历史上拉萨、山南地区称为“前藏”,日喀则则称为“后藏”。<br> 后藏是西藏传统的农区,种植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作物品种繁多,尤以青稞种植面积最大。 到日喀则,几乎每一个旅游者都会去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是日喀则地区最大的寺庙,是四世之后历代班禅的驻锡之地。也是全国著名的六大黄教寺院之一。 可是今天我想说的,却是隶属日喀则的江孜。江孜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名为“江卡尔孜”,藏语意为“胜利堡垒之顶”。 江孜白居寺远眺。 江孜是一座英雄之城,1904年,江孜军民在这里谱写了反抗英国侵略,保卫祖国领土和主权的英雄篇章。至今,宗山古堡上依然保留着当年抗英的炮台。 海拔7191米的乃钦康桑雪山,这里集中了各种冰川遗迹,这里也是电影《红河谷》的拍摄地,这部影片艺术地再现了江孜军民反抗英国侵略者的历史。 此次进藏,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自然景色,应该是羊卓雍措沿途的迷人风光。 羊卓雍措简称羊湖,距拉萨不到100公里,与纳木措、玛旁雍措并称西藏三大圣湖,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泊,湖光山色之美,冠绝藏南。 羊卓雍措的藏语意为“碧玉湖”、“天鹅池”,湖面海拔4441米,东西长130公里,南北宽70公里,湖岸线总长250公里,总面积638平方公里,大约是杭州西湖的70倍。 羊卓雍措湖水碧波如镜,湖畔水草丰美,它不仅是一个旅游胜景,而且还是一个理想的高原牧场,当地藏人的民歌,是这样赞美羊卓雍湖的:“天上的仙境,人间的羊卓。天上的繁星,湖畔的牛羊。” 于是,蓝天白云下的羊湖,晨光中走来的牦牛,湿地里放牧的羊群,一次又一次地成为我相机定格的美景。<br> 羊卓雍措,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div><br></div><div><b>(六)如梦如幻的布达拉宫</b><br></div>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拉萨乃至西藏的象征和标志性建筑。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七世纪,它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17世纪后,布达拉宫成为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成为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这里至今仍供奉着历世达赖喇嘛的灵塔。 布达拉宫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它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 对于一个追光掠影的摄影人来说,布达拉宫的神秘和浪漫,它还体现在一天不同时段的色彩和光影中。 晨曦中的布达拉宫,宁静而又神秘。 清晨的布达拉宫,安谧却又孕育着生机。 布达拉宫广场的早晨。 上午 从黑龙潭公园的湖边仰望布达拉宫 中午时分,从布达拉宫广场匆匆走过的朝圣者。 下午,在布达拉宫广场休闲的拉萨退休老人。 日落时分的布达拉宫。 傍晚,布达拉宫前的大街上,车水马龙,流光溢彩。 晚上的布达拉宫广场,华灯齐放,欢乐祥和。它向人们尽情地展示着一个雪域高原现代都市的靓丽和风采。 <p> 我用光绘的技法,拍摄了一幅布达拉宫的夜景。它用如梦似幻的色彩,向人们诠释着一个全新的布达拉宫。</p><p> 我想,这也不正是今日拉萨和今日西藏的真实写照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