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水有源,树有根。寻根问祖是人的一种本性、一个情节、一份真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我们宋氏家门的每一个人同样也不例外,总想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祖先在哪里?时至公元2020年新冠肺炎的疫情袭击全国乃至世界,整理此文,在即将到来的清明节以祭先祖进而勉励后人。从大人们时代相传中得知我们的祖先是来自山西大槐树。有资料查实“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时间,实际上应该从北宋末年、宋氏南迁开始(开始是逃难式迁移),但以官府直接组织的大规模移民,主要集中在明初洪武、永乐期间。”由于准确的时间点没有可靠资料可供查证,所以我们有些时间段只能选择历史时期的一个时间点作为参考依次进行推理。由于我宋氏家族世代忠良、家境殷实,所以我们就把从山西迁移的时间推定在官府集中组织迁移的洪武九年即1376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先来梳理一下陕甘宁周边宋氏家族的分布情况,我们先从宁夏盐池县的门坎岭子说起。门坎岭子其地势四周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南隔山越沟至甘肃国道,北依然隔山越沟接甘肃至盐池乡道,东接甘肃,西通交通要塞惠安堡。环绕居住地,四周良田宽广,土地肥沃(据谱序记载:东接韩渠子、黄羊岭,西抵凉风掌、下高窑,北连麻黄山、白记洼,南至李阳洼、管记掌)。可以肯定此处在当时社会环境下,适宜人口的生息繁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依据2015年神谱序记载:“至清同治年间人口数百,有七大家八小家,七十二匀和家之说”。可见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有如此规模的家族势力,应该说很少见的。据说一小家人口也在近30人,以此推断人口数百乃至近千人。也极其符合当时社会制度下国民的社会生存环境比较优越,也反映出移民政策是可取的,集体生存共同防御,也是封建社会家族式存在的集中体现。以门坎岭子庄子前的古驿站遗址为证,佐证了当时的鼎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空前的兴盛也为后来家族塌方式的消失埋下了祸根。同治年间(1862年~1873年)回民起义,对汉民进行血腥屠杀。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大户村庄,自然难以幸免。举庄老少收拾好便于携带的金银细软四处逃命,不便携带的家具和其他财物集中在一起,断崖掩埋。仅有小部分人得以逃脱,绝大部分被回民暴徒集中到现田国良(2018年仍居住地)居住附近的龙王庙,集体屠杀。据传惨无人道,无论男女老少,均死于侩子手的屠刀之下,血流成河,鲜血染红了村庄。(后来也陆续出土了部分文物,佐证了当时后湾时期家族面临灾难的现状)。这就是给后湾辉煌的家族史,画上了句号。回民造反自1862年起持续12年,我们家族的历史在此再次改写。后有一部分族人返回了原居住地(依据现有的后人来追溯,应该是宋向儒、宋满儒、宋正儒又名宋敏儒),事发应属儒子辈晚年,国字辈正年,环子辈幼年。据传宋向儒之爱妻在这次屠杀中遇难,年仅3-4岁的长孙宋环登前额被砍一刀,也欲与祖母一同埋葬,当时仍有一丝生息,在众人挽留其还有一口气,才幸免遇难,这也是我的先祖了。(谱序记载:清同治年间受祸乱影响,举庄惨遭屠戮,死里逃生者随逃难大军欲东渡黄河逃避灾难。始祖讳向儒携头被刀创奄奄一息的三世祖讳环登也在此列)。据此,后湾鼎盛时期结束于儒字辈晚年,国子辈中年时期了。(2015年谱序记载:战后辗转回归门坎岭的只有三户,按居住院落称上院、当中院和下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此次逃离出去的族亲中,可以确定的族亲有甘肃庆阳宋氏家族,这一支族亲也是在劫难中得以逃出。并能准确印证他们的祖先最后的住所是在新老庄子的最东一户(相当于下院),这支族亲相近的祖坟是在王连口子的旋风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庆阳这一支族亲据传是一位会银饰手艺的族人宋玉(依据2019年2月6日西峰宋氏家门一行18人,驱车四辆祭祖时带族谱记载)。逃难至庆阳落户于当地一任氏之家,有了先祖宋世清,后育六子,延续至今已有九世,人口达351人之众,兴旺发达。典型的地名是庆阳的鄢旗坳、葛崾岘。在父辈的记忆中庆阳的这支族亲在宋守成(三太爷)、宋守贤老人在世时,每逢清明来旋风湾祭祖并有过来往。以此推断宋守*--宋环*;宋佳*--宋志*;宋连*--宋*善;宋生*--宋*英对应平辈,其前后依此排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还有盐池县惠安堡的宋红沟、宋儿庄、萌城;陕西定边县宋氏家族(陕西姬塬的宋庄子);虽字与名号不同,但都可以追寻到具体准确的辈分。为此推断,这几支族亲,也是在这次大屠杀家族劫难中逃离出去没有回来的另外一部分族亲,安家落户与异地,时至今日。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这次劫难中流散于其他省市的,现在无法联系的族亲。大胆的推测只要是和宁夏省宋氏有关,几乎都来自于门坎岭子的后湾无疑了。还有一种传言,是此次劫难中逃出还有一位先祖至今没有音信。这在后来山西柳林县的宋氏家族中传,祖先来自宁夏盐池,隐隐约约遥相呼应。宁夏盐池县大水坑镇宋堡子的族亲在合作化前人生了温疫不敢居住,但舍不得宋姓田地,有人回到门坎岭叫老家人去占用田地,可没人敢去。后来宋姓族亲迁入宋堡子附近的一个村子居住。 以此推断陕、“甘”(部分)、宁几支宗亲的根在于门坎岭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依据门坎岭子宋氏家族目前保留的家谱,仅能向前推断约160年的家族史(2020年--1862年同治时期)。可以清晰的找出目前门坎岭子、贺背哇、阳山以及前面佐证的西峰、定边、萌城、大水坑等地几支家族的血脉分支。留给我们不解的就是门坎岭子后湾的宋氏家族自1376年洪武九年~1862年清同治年间近500年的家族历史在什么地?研究家族史还有就是祖坟了,目前门坎岭子集中的祖坟是在堡子塘。几支族亲集中祭奠的祖坟,是在招魂埋墓处开始分开祭祖。(2015年谱序记载:熟料在陕北南泥湾再造屠戮,可怜族人老弱大多魂落他乡“后有招魂埋墓一说”)。据此推断堡子塘祖坟从招魂埋墓在1873年左右,往前排序还有至少三处祭祖点,再概括为200年。之前的祖坟即1872年往前推200年到1376还有约300年的历史属于空缺。那300年的祖坟遗址究竟在什么地方?也就是说这300年我们的祖先离开山西后生活在什么地方?是不是就生活在门坎岭子?之前有传说在刘记口子,因为从前文宋氏属地分析刘记口子也在内,也与后湾接壤是有一定的道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改写家族历史、填补困惑的事件发生在2019年6月18日。甘肃省曲子镇宋家原行政村宋沟岔队,一行四人分别是:宋孝忠 51岁;宋千会 71岁;宋建国 61岁;宋君 40岁(按辈分排序);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在家族中传说的“门坎岭子”。当时亲人相见纵有无限感慨倍感亲切却又无奈无法有可以甄别的辈分相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根据曲子家门的描述我们先简单概述一下宋沟岔的状况,传说当时耍社火的队伍“阳边不用阴边的人,阴边不用阳边的人”也印证着当时人丁兴旺,家族庞大,也从甘肃宋沟岔的老坟山有所证实。老虎山又名(老北山)家族的坟茔占地约8~10亩地规模,足以填补之前困惑我们300年家族历史的空白。至于宋家沟是不是就是大槐树后第一站?为什么一部分族人搬迁到门坎岭子?已经不重要了,但从时间上已经基本吻合。但遗憾的事就是远失的辈分无从拾起,有待慢慢考究。唯一欣慰的是曲子家门目前有六世近500人之众,人丁兴旺,家业兴盛!追寻祖亲唯一的信念是:门坎岭子家门保存着家族中的“寅”。传说当年门坎领子家门骑着马带着锅灶常回老坟山又名‘老虎山’、‘老北山’祭祖。从曲子家门回忆中没有经历回民暴动屠杀且门坎岭子家族常去老坟山祭祖,证明堡子塘老坟晚于老虎山祖坟且紧紧相衔接。为此,把困惑我们近300年(1376年洪武九年~1862年清同治年间再推算200年)家族史不全的历史得以还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至此我们再回头来看一下我们家族的发展史。自山西大槐树大迁移后几经磨难到了甘肃环县的曲子镇宋沟岔安家落户。从当时耍社火的队伍“阳边不用阴边的人,阴边不用阳边的人”和老虎山又名(老北山)家族的坟茔占地约8~10亩地规模看,人丁鼎盛。依据传说这里后来有五门族人,约在1662年左右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使部分族亲先后迁出,其中一支迁至今天的门坎岭子。其余家族在附近的县市,如甘肃华池县怀安乡据说同样有一支族亲,之前也认为是属于逃难于此,宋沟岔的证实,怀安族亲的由来就有了两种可能,待后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迁至门坎岭子的祖亲,时逢祭祖之日骑马带锅和祭祖的祭馍和猪头等,祭祖后和族人同食祭品。后将家族中的“寅”带到门坎岭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回曲子祭祖的时间没了,“寅”也因此保留在了门坎岭子,这也就为曲子家门寻“寅”续缘埋下了数百年、几代人的伏笔。这和门坎岭子家门对族谱的回忆是一致的。最早的家谱是以名为宋鼎的族主开始,以图文记述,辈分延续有序而冗长,在文化大革命把这本家谱埋在门坎岭子的一水洞中后遗失。(后修谱序记载:我们门坎岭宋姓久有神普,以油质布帛为材,长约丈余,绘朱绘彩,记录历代祖宗名讳“据传始祖讳鼎”兼有画像),和曲子家门的描述吻合。直至同治年间(1862年~1873年)回民起义,对汉民进行血腥屠杀,使得门坎岭子辉煌的发展期结束,延伸到甘肃西峰、陕西定边、盐池萌城、大水坑等地。就是说我们宋氏家族继山西后发展的脉络是:山西大槐树-甘肃曲子宋沟岔(或附近祖亲分支)--宁夏盐池门坎岭子--甘肃庆阳鄢旗坳、陕西定边宋庄子、盐池大水坑、萌城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再根据祖坟分布和排序情况分析,以宁夏盐池门坎岭子1862年左右的招魂埋墓处为界点,前文讲到再向上推断200年即1662年,甘肃省曲子镇宋家原行政村宋沟岔的老坟山又名(老虎山、老北山)的惊现,填补了300年历史的空白。完整了宋氏家族自山西大槐树后的生息繁衍地的生存轨迹,而进一步佐证继大槐树后的第一站就在宋沟岔。也可以肯定移民政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可取的,有利于开发西北,缓解山西人口众多之压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至于早先有争议的宋崇善小爷所讲最早祖坟位于刘记口子王占清家之下的一沟嘴,这和后来定边宋庄子宋氏传说之前祖辈在门坎领子杨树台子祭祖。可以归结为杨树台子和刘记口子王占清家之下因属于一个位置。其时间因晚于堡子塘,或者和西峰家门之祖旋风湾时间相当。因属于1873年间至上200年左右间的祖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据族人回忆,族谱是以讳字“鼎”的先祖开始延续,九鼎之尊!是这位宋鼎先辈痛别山西大槐树离开了亲人,开创了宋沟岔家族历史的又一次辉煌?是他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力量开创了继大槐树后家族的再次鼎盛?山西大槐树、甘肃宋沟岔、宁夏门坎岭遥相呼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写到这里,也基本完成每位族人“寻根”的心愿,正如曲子家门来时的一句话“现在条件好了,就想知道我们家族中究竟经历了些什么?”家族中志在追寻:一.族人自山西几经周折迁移至曲子宋沟岔开始最原始的生活地基本可以定格和在此又延伸出几支家族;二.继宋沟岔门坎岭子后湾鼎盛时期经过劫难后族人的去向还有在什么地方;三.现有的族人各分支发展和延续状况如何。虽然很难完全准确的还原历史真相,我们还在努力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力争填充我们的家族发展史,以求共勉。欲搁笔却掩卷长思,继宋沟岔后门坎岭子几经洗礼,依然养育着我和我的族亲。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更有利于生存、发家致富的地方被一一挖掘出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运行,指引着农村在和平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在农村也折射出国家的繁荣昌盛;也体现着封建社会的结束,现代社会环境下的中国农民的社会现实。总之民欲富需国先强。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每一个族人都要做到:一、爱国;二、重视教育;三、响应党的政策,开拓进取!从自身做起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