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来源:Amazing Places on Our Planet</p><p>拍摄/剪辑:Milosh Kitchovitch</p> <p>埃罗拉石窟,印象最为深刻的是16窟凯拉萨神庙。震撼力之大非现场亲临不能感受,渺小的自己被泰山压顶一般包围着,身处巨石形成的交响史诗当中,是终生难忘被彻底征服的体验。一千二百年以前,古代的印度人,劈山刻石让巨大如山体的神庙现容,这一座文明奇迹从8世纪中叶开始建造了一百多年。这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建筑与雕刻壮举。是不可思议的巨大工程。无法计数的神像和繁多的装饰细节尽美至极,笈多艺术的简约和谐遗传在卓越的工匠们手里。</p> <p>埃洛拉石窟(Ellora Caves)坐落于奥兰加巴德西北约29公里,距阿旃陀石窟约100公里,这里的石雕代表了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埃洛拉石窟开凿于一座南北走向的新月形火山岩山麓陡坡上,从公元7世纪至11世纪,主要经历了遮卢伽王朝Chalukya(公元543-753年)和拉什特拉库塔王朝Rashtrakuta(公元753-973年),这两个印度中南部的王朝,陆续开凿了34座的石窟。这些石窟见证了印度教、耆那教的复苏和佛教的衰败,在很长的时期里三大宗教和谐共存于同一地区,可以想见当时的统治者对宗教的宽容态度。</p> 佛教石窟在景区最南边,1-12窟是7-8世纪的佛教石窟,时间点上恰与阿旃陀首尾相接,可以看出佛教的衰落。第10窟是查提亚类型的石窟,供奉佛塔,肋条装构成的长拱与教堂十分相似。<br> 埃洛拉第10窟被称为“木匠窟”(Vishvakarma Cave),因为其窟顶肋拱仿照木桁雕凿而得名,约开凿于公园620-650年间,是当地佛教石窟中唯一的支提窟。这座石窟呈现“口“字型双层结构。三面开凿为石窟,石窟正面列柱门廊上方的阳台围栏,装潢着两条长长的繁密的爱侣与动物浮雕饰带。石窟上层中央大型支提窗,已从早期的尖拱马蹄形演变为团花的三叶形花纹,窗口左右上角各雕有三个一组的飞天。上面两边门洞上重叠的小拱花纹与浮雕人物雕饰也很精美。石窟正面顶部的长廊也装潢着爱侣浮雕饰带。石窟内部宽13米,纵深26米,28跟列柱制成着仿木桁雕凿的圆筒形窟顶肋拱。在半圆形后殿的岩凿窣堵波前,是一个笈多萨尔纳特样式的佛陀坐像。 埃洛拉的印度教石窟共17座(第13窟至第29窟),约开凿于7-9世纪。建筑结构既有从佛教毗诃罗窟演变而来的石窟神庙,也有以一整块巨石雕凿而成的独立式神庙,综合了南北方印度教神庙的建筑风格。这些印度教神庙气势宏大、装饰豪华。神庙内部大量湿婆、毗湿奴及其化身和配偶等印度教诸神的雕刻,提供了一部印度教图像学的岩石百科全书。 <p>因为早期遮卢迦诸王主要崇拜毗湿奴,拉什特拉库塔诸王主要崇拜湿婆,所以早期遮卢迦时代的石窟以毗湿奴教雕刻居多,拉什特拉库塔时代的石窟以湿婆教雕刻为主。埃洛拉石窟的印度教雕刻,保持着笈多雕刻的高雅庄重,融合了德干遮卢迦的刚劲浑厚以及南印度帕拉瓦雕刻的挺秀优雅,逐渐形成动态强烈、变化多样、富于戏剧性和爆发力的特征,代表着印度石雕艺术的最高成就。</p> 13-29窟是印度教石窟,是埃洛拉石窟的精华。时间跨度是6-9世纪。29窟的湿婆与雪山神女美丽丰腴是美术史上的代表作。 29窟简洁气派,空间结构和采光设计极富想象力。几尊站立守护中央林伽神殿的巨大石像非常震撼。 <p>耆那教石窟群(30-34窟)距离印度教石窟群较远。石窟开凿于公元8世纪至10世纪。30-34窟是耆那教的寺窟,建于9世纪前后。32是迷你版的凯拉萨。在核心神殿的内墙看到很完整的壁画。极为珍贵,那是9世纪印度绘画的实物例证。</p> 耆那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始创人为笩駄摩那(Vardhamana,又称大雄Mahavira,前599年-前527年)。实际上,正统耆那教只是把大雄当作一系列创始人中的最后一个,在耆那教的创立过程中,有23个已先于他。耆那教徒反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的神灵崇拜,强调苦行和戒杀,以对抗祭祀万能;主张灵魂解脱、业报轮回和非暴力等;认为一切生物都有灵魂,人的灵魂在未解脱前为业所束缚并无限轮回,通过修炼使灵魂摆脱“业”的桎梏才能获得最后解脱。耆那教主张五戒:不杀生、不妄言、不偷盗、不奸淫、戒私财。 看到一只朝前的脚,恰在此时,宋代的李公麟画出“五马图”马夫朝前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