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读后感优秀作品展示

<h3></h3><h3></h3><h3></h3><h3></h3><h3></h3><h3> 桃源存乎心中 ――读《桃花源记》有感</h3><h3> 278班 胡洋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在,不怕千万事。——题记</h3><h3> 年幼时初读《桃花源记》,只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甚美 ,于后文不明也不愿详参 。再次相逢,它已是初中重点诗文。随着更深入的解读,我感触最深的句子也变成了“后遂无问津者”。 为什么是这句呢?从文中看,只单指没有人再去寻渔人口中的桃花源了。可我认为,陶渊明想要表达的不止如此。桃花源代表陶渊明向往的和平、 幸福社会,这也是陶渊明一生的追求。 在陶渊明身处的充满战乱、剥削、压迫的社会,怎么会没有“问津者”呢?这似乎是不合情理,但细细想来,其实“无问津者”才是正常的:上流社会享受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自是对人人平等的桃花源喜爱不起来;中下层人民一直处在被压迫的环境下,或许一少部分一开始还对“桃花源”心存幻想,时间久了,也就明白,那只是梦中的世界罢了。 桃花源是乱世中陶渊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那为什么今天在法制社会的我们还会有那么多人向往一千多年前古人虚构的世界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桃花源可以是闲适的,和平的,也可以是没有疾病的,没有烦恼的,端看自己心意如何。 和陶渊明相比,我们最幸运的是,我们心中的桃花源不是虚幻的,而是可以追求的!只要有信心,有决心,二十一世纪的学子什么做不到?正如刘禹锡所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心中存有对“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追求,日日行,常常在,你心中的桃花源终究会成为现实! <font color="#ed2308">得分:45 评价:文章结构值得大家仔细体会和学习,从一句话入手,设置悬念,步步推进,思维流畅。选点小,但火力足,中心突出。可惜的是,小作者对于今人心中的桃花源的阐述单调了些,每个人心中的桃花源究竟可以是什么?在此可以具体深入地论述,甚至可以列举一两个人的例子,这样会使文章更丰富更立体,也就更有感染力。再就是这段的衔接也略显生硬。可以再修改润色。</font><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 消失的桃花源 ——读《桃花源记》有感</h3><h3> 278班 李晓璐 在《桃花源记》中,五柳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世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美池、桑竹之属。”景,是美的;然更吸引我的却是那淳朴的村民,当文中那个渔人误入桃花源时,“设酒杀鸡作食”,人们纷纷拿出家里的好酒好肉来招待这个素未谋面的渔人。但桃花源终究不是渔人的家,离开时村民们恋恋不舍,却也不忘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然而渔人背叛了约定。“处处志之……诣太守”也许是追求名利,也许是迫于生计……我终不解渔人所想所做。可后来即使是官员太守,高尚士刘子骥,也没能找到桃花源。难道桃花源消失了、只不过是个美好的幻想?那个渔人,恐怕在其他人眼里不过是个疯子。 我想,或许只有真正别无所求的人才可以进入桃花源,曾经的渔人应是善良的,面对与世隔绝的村民们有问必答,事无巨细。可渔人却在离开时被贪婪占据了内心。而太守,刘子骥是有所求之而去寻找桃花源,于是他们都无法进入桃花源。我似乎明白了些五柳先生所想告诉世人的话:只有不为身外之物所惑,才能看见世间的美好,才能找到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无疑是史诗之作,于是一些聪明人便在这上面作“文章”:光是在中国,自称“桃花源遗址”的地方便有十多处!有些地方为了表明自己的“真实”,不惜花大价钱包装自己,在土地上种起了桃花林,建起了村庄小屋……他们“精益求精”,力求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如出一辙。可五柳先生写下《桃花源记》是为了让后人这样吗?也许我们的所作所为正是使桃花源消失的罪魁祸首。 想到这里,我不禁扪心自问:五柳先生笔下的桃花源消失了,难道我们心中的桃花源也要消失吗? <font color="#ed2308">得分:45 评价:文章在概述原文相关内容后,亮出感点“或许只有真正别无所求的人才可以进入桃花源”,再进一步探究渔人最后寻而不得的原因,得出“只有不为身外之物所惑,才能看见世间的美好,才能找到自己心中 的“桃花源”的结论,再次印证前面的感点。最后联系现实,指出今人为求利益,包装出虚假的桃花源,致使真正的桃花源消失(真善美的消失),结尾又以反问作诘,发人深思。全文思维连贯,感点突出,只是联想拓展显得单薄了些,使得小作者的结论分量不足,说服力不够强。</font> </h3><h3><br></h3><h3></h3><h3></h3><h3></h3> <h3></h3><h3><br></h3><h3></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font color="#ed2308">作者:陈佳沩</font></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font color="#ed2308">得分:40</font></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font color="#ed2308">点评:全文思路清晰,感点集中,尤其联系了疫情期间出现的唯利是图现象,使文章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气息,文章最后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读后感呈现出了议论文应该具有的典型的结构模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小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写作素材的运用能力,赞!</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