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延军:陈氏族谱~段祺瑞贴身保镖陈维翰

陈延军律师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当代国考文武双进士陈延军律师</b></p><p><br></p><p> 陈延军“文武双修”,1995年国家律师资格考试中超越录取线13分通过了国家律师资格考试,2013年11月在首届武术国考中以高分取得“中国武术高段位七段”称号,被称为“当代国考文武双进士”。中国武术高段位七段、国家级段位考评员指导员、国家一级武术裁判,现任中国武协市场开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武协监事。 现任北京律协军民融合专委会副秘书长,现从事山西军史方面研究。</p> <p class="ql-block">  导读: 赵家垴地处庙梁山麓,温河南岸。北面靠温池村,南流村,东与郊区小河村相接,南与贾家垴、南沟接壤,西面是贾家沟村。在清城东北4公里。清乾隆与光绪“县志”均载:“赵家垴”。以姓氏及地形得名。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840亩,人523口。置村民委员会,只辖本村。</p><p class="ql-block">  赵家垴远在唐宋时期,就开采铁矿,土法冶炼。”清代光绪版《盂县志》载,光绪二十四年(1898),全县在……赵家垴……有焖铁炉8座,年产生铁4500吨。 1961年《盂县县志》载: “……赵家垴……等村,曾经冶炼过很长年代。焖铁炉产生铁,炒铁炉产熟铁,除本地销售外,熟铁货大部远销省北各地。”</p><p class="ql-block"> 赵家垴村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铁矿、煤矿、铝矿、石灰石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陈延军曾祖母石五鱼遗像(温池)</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陈延军曾祖父陈奉表遗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赵家垴后边院温池坪官道坟地的位置</b></p> <p> 百年前老相片,陈延军的曾祖母石五鱼,曾祖父陈奉表。</p><p><br></p><p> 陈延军祖上三代在京为官,曾祖父陈奉表 ,妻石五鱼(温池),生有二子,长子陈维屏、次子陈维翰。孙子陈明善。曾孙陈延军。</p><p><br></p><p> 曾祖父陈奉表,前清王府管家,相当于现在地厅级干部。将其次子陈维翰引荐给段祺瑞总理,给其当贴身保镖。</p><p><br></p><p> 祖父陈维屏(盂县志P724:1952年省政府授予二等高额丰产模范户称号)。</p><p><br></p><p>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祖父陈维翰, 生于1890年,卒于1919年。奉表次子。有飞檐走壁之技能,武功高强,中华民国初年,担任北洋政府中央警卫团上校军官,享受战马和军刀待遇,是北洋政府总理、临时执政(国家元首)段祺瑞的贴身保镖。1919年因在军事训练中战马受惊坠落身亡,段祺瑞总理指示部下,将陈维翰遗体途经八百多里地从北京运回山西盂县给予厚葬。从京城运回其遗体,桐油棺木,赐予牌匾,骡马驮运,葬于温池坪官道坟地。</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父亲陈明善,中国人民大学毕业,著名书法家,青少年时期曾随意拳宗师王芗斋在故宫筒子河习武,抗战时期参加革命,解放后北京市第一家国营企业~</span>北京被服厂创始领导人。是首批开国正县处级干部,是北京市首批开国三名国营企业干部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陈延军之父陈明善书法作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陈延军之父陈明善人民大学毕业证书</b></p><p class="ql-block"><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北洋政府总理临时执政段祺瑞</b></p><p><br></p><p>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曾用名启瑞,晚年号称“正道老人”,生于安徽合肥,所以又称“段合肥”。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号称“北洋之虎”,皖系军阀首领,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 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于上海宏恩医院。</p><p><br></p><p>中文名 段祺瑞</p><p>出生日期 1865年3月6日</p><p>别名段启瑞、段芝泉、正道老人、北洋之虎</p><p>逝世日期 1936年11月2日</p><p>国籍 中国(民国)</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人物生平</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青年时期</b></p><p> 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1865年3月6日),出生于六安县太平集(今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太平村)。</p><p><br></p><p> 1885年6月,清朝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创办北洋武备学堂,9月段祺瑞以优异成绩考入武备学堂第一期预备生,旋分入炮兵科。段祺瑞“攻业颇勤敏,以力学不倦见称于当时,治学既专,每届学校试验,辄冠其侪辈,与王士珍等齐名于世”,受到李鸿章的器重。</p><p><br></p><p> 1886年,段祺瑞与宿迁举人吴懋伟之女吴氏在合肥结婚。</p><p><br></p><p> 1887年11月,段祺瑞以“最优等”成绩从天津武备学堂炮科毕业,被派往旅顺督建炮台。</p><p><br></p><p> 1888年冬,段祺瑞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获准与其它四位同学到德国留学。</p><p><br></p><p> 1889年春到德国,以官费入柏林军校,学习一年半炮兵,后独自留在埃森克虏伯兵工厂实习半年。</p><p><br></p><p> 1890年秋,段祺瑞学成回国,派任北洋军械局委员。</p><p><br></p><p>1891年调到威海随营武备学堂任教官。</p><p><br></p><p>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段祺瑞与学生一道为阵地搬运炮弹,抗击日军。</p><p><br></p><p> 1895年12月,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式陆军,请荫昌推荐人才,1896年初,段祺瑞被调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陆军左翼炮队第三营统带,旋兼行营武备学堂炮队兵官学堂监督、代理总教习。</p><p><br></p><p> 1898年9月9日,以北洋新建陆军创设随营武备学堂期满告成,清廷给于炮队学堂监督段祺瑞等升叙加衔。12月新建陆军编为武卫右军,段祺瑞仍统领炮队,并赴日本观操。</p><p><br></p><p> 1899年12月,随工部右侍郎、山东巡抚袁世凯率武卫右军到山东镇压义和团,成为袁世凯扩编北洋军的重要帮手,编撰了许多本操练章典,是北洋三杰(北洋之龙王士珍、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之豹冯国璋)之一。</p><p><br></p><p> 1900年5月18日,段祺瑞原配吴氏在济南病故。</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步入政坛</b></p><p> 1901年5月31日,袁世凯将义女张佩蘅(江西巡抚、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张芾之孙女)嫁与段祺瑞为继室。11月7日袁世凯任直隶总督,保奏段祺瑞“以知府仍留原省补用,并加三品衔”,“兼充武卫右军各学堂总办”。</p><p><br></p><p> 1902年5月参与镇压广宗县景廷宾起义。6月任北洋军政司参谋处总办,全面主持编练新军,7月9日升道员留直隶补用,并加二品衔。8月9日因镇压直隶广宗、威县反洋教团众“劳绩”,被袁世凯保奏,准赏戴花翎,加“奋勇巴图鲁”勇号。</p><p><br></p><p> 1903年12月4日清廷成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练兵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铁良为襄办大臣,徐世昌为总提调),段祺瑞任练兵处军令司正使,加副都统衔,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为“北洋三杰”。</p><p><br></p><p> 1904年6月,“武卫右军”改为“北洋陆军”,段祺瑞任第三镇统制官,辖第五协(统领雷震春)、第六协(统领张永成)、马标(统带张国泰)。</p><p><br></p><p> 1905年5月北洋常备军第四镇成立,段祺瑞调任统制官,辖第七协(统领杨善德)、第八协(统领陈光远)、马协(统带孟恩远)。9月转任第六镇统制。10月清北洋军在河间府举行第一次秋操,段祺瑞任“北军”总统官。</p><p><br></p><p> 1906年2月复任第三镇统制,驻宝鼎,兼督理北洋武备各学堂。3月17日补授福建汀州镇总兵,仍留北洋原任。5月8日清在保定创办“陆军行营军官学堂”,段祺瑞兼任学堂督办,北洋军官多是他的门生故吏。10月清政府在河南彰德举行南北两军第二次秋操,段祺瑞再次担任“北军”总统官。11月20日清廷准袁世凯开去各项兼差,陆军第三镇等收归陆军部统辖。</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江北提督</b></p><p> 1907年9月,清政府调袁世凯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削去兵权,10月16日段祺瑞被授镶黄旗汉军副都统,专意督办陆军各学堂。</p><p><br></p><p> 1908年10月17日,段祺瑞任会考陆军留学毕业生主试大臣。11月慈禧和光绪先后病死,摄政王载沣欲杀袁世凯,段祺瑞制造假的兵变,致使载沣不敢动手。</p><p><br></p><p> 1909年1月2日,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被“着即开缺,回籍养疴”,袁世凯临走前将北京私宅赠与段祺瑞,段祺瑞仍留军中,常赴河南彰德与袁世凯密议。12月29日又任陆军第六镇统制。</p><p><br></p><p> 1910年5月25日,清廷以段祺瑞督办北洋陆军学务有功,赏头品顶戴。12月18日加侍郎衔,外放任江北提督,驻江苏清江浦,负责本地治安。</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三造共和</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一造共和</b></p><p><br></p><p> 民国元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出山,急令段祺瑞为第一军统领兼湖广总督。段祺瑞由于早年出国留学,接受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思想,深知中国的落后源于集权腐败的家天下统治。于是在讨伐革命军时,并不真的大举进攻,而是与革命军谈判并接连电告清廷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声言:“共和思想已深入将士之心,将领颇有不可遏之势。压制则立即暴动,敷衍亦必全溃。”</p><p><br></p><p> 民国二年(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联名握有重兵的46名将领,致电清廷内阁、军咨府、陆军部,一致要求“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清廷如不速断,则江海尽失,势成坐亡”。2月5日,段祺瑞再率第一军全体将领致电清廷。2月12日,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二造共和</b></p><p><br></p><p> 民国四年(1915年),段祺瑞反对袁世凯称帝,所以被迫卸去职务。袁称帝前,他曾五次劝阻,结果三次被拒绝,两次吃了闭门羹。他劝阻袁世凯称帝,说此事关系国家安危及袁氏身家性命是万不能做的。而袁称帝后,出于他受袁世凯几十年知遇之恩,虽未公开声讨,但绝不参与,且未获任何封赏。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推举黎元洪任大总统,平息了南方革命军的反对声音,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三造共和</span></p><p><br></p><p> 民国六年(1917年)2月16日,段祺瑞力主加入协约国,黎元洪表示反对,因对德宣战问题府院发生激烈冲突,段祺瑞主张宣战,黎元洪不同意,争执不下,段祺瑞去职。6月14日张勋复辟。后段祺瑞立即到马厂准备讨逆。3日段祺瑞以讨逆军总司令名义发出讨伐张勋的通电,在马厂誓师,并与冯国璋联电数张勋八罪,发表讨伐张勋檄文。12日即攻入北京,赶走张勋恢复共和。后,冯国璋任总统,段祺瑞任总理。</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武力统一</b></p><p> 民国六年(1917年)在继任的冯国璋总统任期内,就解决南北分裂,统一中国的方式问题,与冯国璋发生第二次府院之争,11月22日辞职。次年3月22日复职。同年10月10日,冯国璋总统的任期届满,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为大总统。段与冯约定共同下野。段祺瑞通过安福系继续在幕后操纵政权。</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直皖战争</b></p><p> 民国九年(1920年)直奉两系结成反段联盟进攻皖系。皖系方面号称定国军,段祺瑞为总司令。一开始直系攻势略挫,皖系西路第1师师长曲同丰率部猛袭直军,直军退出高碑店。皖系东路徐树铮以西北边防军四独立旅进攻张庄、蔡村、杨村。17日,吴佩孚率兵突袭松林店,皖系西路溃退。接着直军占领涿州并向长辛店追击。皖系东路徐树铮部追赶直军到北仓、李家嘴一带,这时奉军大军压境,与直军结合,反败为胜。这次战争历时五日,皖军大败,数万新组建的边防军大半覆没。</p><p><br></p><p> 同年7月19日,段祺瑞被迫辞职,7月23日,直奉两军至北京,接收了南北苑营房,下令解散安福国会,通缉王揖唐、徐树铮、段芝贵等十人。徐树铮等逃往日本。</p><p><br></p><p> 直皖战争后,曹锟被徐世昌总统任命为直、鲁、豫三省巡阅使,吴佩孚为副使,并成立了直鲁豫巡阅副使署。直、奉两系军阀遂控制了北京政权。</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临时执政</b></p><p> 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大总统曹锟,先邀请孙中山北上,后与奉系妥协,请段祺瑞出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国家元首)。</p><p><br></p><p> 民国十四年(1925年)4月24日,段正式下取消法统令,废除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由临时参政院替代之。</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晚年生活</b></p><p> 民国十五年(1926年)年4月9日被冯玉祥驱逐下台,退居天津日租界当寓公,潜心佛学,自号“正道居士”。</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r></b></p><p>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与日本人往来,颇有操守。</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r></b></p><p>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月21日,段祺瑞悄悄离开天津,脱离日本人的势力范围。1月24日段祺瑞移居上海。</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r></b></p><p>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1月1日段祺瑞胃病突然发作,2日在医院病逝,终年七十二岁。3日行政院决议国葬段祺瑞。1月11日灵柩运抵北京西山卧佛寺后殿。</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r></b></p><p>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段祺瑞家人匆匆将段埋葬于北平西郊白石桥附近。1949年1月北平解放,段墓移到北郊清河镇。1963年秋移葬于北京西郊香山附近万安公墓。章士钊题写了墓碑:“合肥段公芝泉之墓”。</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r></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人物成就</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西原借款</b></p><p> 1917年至1918年间段祺瑞政府和日本签订的一系列公开和秘密借款的总称。</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r></b></p><p> 1917年7月,段祺瑞重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后,为推行“武力统一”政策,镇压孙中山倡导的护法运动,不惜出卖国家权益,向日本大量借款。1917-1918年,段祺瑞共向日本借款5亿日元。其中由西原龟三与段祺瑞政府的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商办议定的有吉会铁路、满蒙四铁路、吉林、黑龙江两省的森林和金矿、有线电信、参战、交通银行等八项借款,共计1.45亿日元。</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r></b></p><p> 通过这一借款,段祺瑞把中国山东和东北地区的铁路、矿产、森林等权益大量抵押给日本,但是抵押只是形式上的,而西原借款给中国的条件离苛刻很远。</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r></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三造共和</b></p><p> 段祺瑞一生中曾经“三造共和”。1911年,段祺瑞率前线北洋将领46人联名致电清政府吁请清帝退位,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袁世凯蓄意称帝时,反对帝制。1917年张勋复辟,段祺瑞率兵讨伐,使复辟破产。其实,段祺瑞“三造共和”的目的是为自己争权,在推翻袁世凯和张勋帝制后,仍实行独裁统治。</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r></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收复外蒙</b></p><p> 段祺瑞派心腹徐树铮收复外蒙居功至伟。辛亥革命后,外蒙古因沙俄扶植脱离中国,当时的中国根本无力与沙俄对抗,然而段祺瑞瞅准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无暇顾及外蒙,派徐树铮一举收复外蒙,举国人民欢欣鼓舞。外蒙的回归,不仅打击了民族分裂势力,更保证了中华民国的领土完整与主权统一。在这一点上,作为当时的政府首脑,段祺瑞值得称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