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中国传统建筑中,屋顶的瓦有仰铺和俯铺。所以最前面的瓦也有两种,一种圆形或半圆形,瓦面弧形朝下,另一种三角形或如意形,瓦面弧形朝上。前者叫“瓦当”,后者叫“滴水”。</p> <p> 为何叫瓦当?《辞海》解释:“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瓦片一块压一块,从屋脊一直排列到檐端,而带头的瓦正处在众瓦之底,古人以“当”为“底”,所以得名。</p> <p> 瓦当,又俗称瓦头, 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作为古建筑的构件,瓦当挡住上瓦不致下滑,遮盖两行瓦的间隙, 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双重作用。在小小的瓦当面上, 古代匠人们用自己的巧思与技艺创造了形制各异的图案,传承了古代中国的文化精髓,造就了中国特有的古代文化艺术遗产。</p> <p> 瓦当最早产生于西周时期,最初多为半圆形,有素面瓦当及饰有重环纹的图案瓦当两种。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着不同的特点。</p> <p> 春秋时期瓦当现可确认的主要有绳纹、素面和少量图案瓦当。战国主要的是图像纹、图案纹瓦当,如燕国的饕餮纹、兽纹、云山纹、卷云纹,齐鲁的树木纹、动物纹,秦国的鹿纹、虎纹、豹纹等。</p> <p> 在秦代,瓦当艺术呈现出一种清新写实的风格。秦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山峰之气、禽鸟鹿獾、鱼龟草虫皆有,图案写实,简明生动。</p> <p> 汉代瓦当纹饰更为精美,画面仪态生</p><p>动。王莽时期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p><p>四神瓦当,形神兼备,姿态雄伟,是这</p><p>时期的代表作。汉代瓦当,除常见的云纹</p><p>瓦当外,大量的则是文字瓦当,出现了以瓦当心乳钉分隔画面的布局形式。带字瓦当有1字至12字不等,文辞多为一些祈福的吉语,如“千秋万岁”“汉并天下”“万寿无疆”“长乐未央"“长生未央”“与天无极”等。这些文字瓦当字体有小篆、鸟虫篆、隶书、真书等,布局疏密有致,章法茂美、质朴醇厚,表现出独特的中国文字之美。</p><p> 汉代瓦当以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p><p>时代特征之鲜明,文化内涵之丰富,把中国古代瓦当艺术推向了最高峰。</p> <p> 北魏平城时代(今山西大同),这些年陆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瓦当,包括莲花瓦当、兽面瓦当和文字瓦当。尤其文字瓦当从平城遗址出土有数十种,均为模印四字吉语瓦当。 “富贵万岁”“大代万岁”“皇魏万岁”“传祚无穷”“忠贤永贵”“永昌长寿”等吉语瓦当,在其他朝代鲜有发现,且集中在北魏平城遗址中大量出现,应是当时各种皇家宫殿、寺庙建筑构件之一。</p> <p> 在唐代,莲花纹瓦当最常见,文字瓦当几乎绝迹。宋代开始用兽面纹瓦当。元代在瓦当中清一色的采用兽面为主的瓦当纹样。</p> <p>明清时期的瓦当,在纹饰上已经衰落,尤其是民居中的瓦当,兽面演变成“猫头”,失去了往昔的威猛和庄严,变得温和柔顺起来。</p> <p> 瓦当本是古代中国建筑中的一个小小构件,然而匠师们却以自己精湛的技艺,在这样一方小小的图形空间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天地。</p> <p> 瓦当,它蕴含的内容,几乎囊括了天上地下,神话世界和人间生活的各个部分。它集绘画,浮雕,书法,工艺美术,匠心于一身,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装饰手法,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宝。</p> <p> 这组瓦当,拍摄于广灵县明清时期的一些古民居,几百年来它依然默默地守护着大地的主人,延续着瓦当的使命。粗看平平常常,细看千差万别,极富变化,有“老猫”“小猫”“吹胡子猫”“瞪眼睛猫”“狮子大张口”“笑面虎”“威武虎”等等,个个神态迥异,朴拙大气,栩栩如生,喜气庄严,富有情趣。现在的瓦当虽失去了曾经的辉煌与灿烂,但仍是中国最美的印记,是每个中国人心底抹不去的记忆。</p><p><br></p> <p> 千年瓦当,穿越时空。它从遥远的古代走来,经历了风风雨雨,在沧桑岁月的磨砺下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再也没有什么,比瓦当更为平凡普通,也再也没有什么,能有瓦当如此深厚的意蕴。捡起一片瓦当,便可嗅到历史的味道,便可看到岁月的影子。</p><p> 瓦当岁月,灿烂辉煌!</p><p> </p> <p>拍摄时间:2018年以来</p><p>拍摄地点:广灵县传统古村落</p><p>后期:Snapseed 美图秀秀</p><p>文字:若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