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点亮人生(寇店一中读书分享之三十三)

董宏芝

<p>  时间的纸张很薄,也很绵长。所以,它总是有选择性地留存下那些丰厚的,真实的,有价值的思想,交给文字来记述。然后,文字便接受了时间的邀请,开始在纸张上书写,慢慢地,也就有了书籍。它是来自时间的礼物,是来自文字的礼物。</p> <p>  伊滨经开区寇店镇第一初级中学的老师们在假期生活中持续坚持阅读,遇见美好。今天我们又一起共读吴非老师的经典作品《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在阅读中摄入书的光芒,化作自身明亮的光束。</p> <p>  你带学生走进新的领地,在那里种下纪律的种子,于是,学生有了规范意识;在那里种下梦想的种子,于是,学生有了目标意识;在那里种下知识的种子,于是,学生有了求知意识。你就是七年级教师团队的代表。</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七年级团队读书展示</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今日读书展示:徐国明老师 段宝红老师</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今日专家点评:蔡利朋老师</b></p> <p>  徐国明老师读书感悟:读吴非《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第五回感悟: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东西做的很表面化,看上去很好,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比如叫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往往做的不够好,只是叫学生去读,而不是很好地去让学生理解,因而,学生在读的时候就出现了出表情各异读书现象:有的呆板、有的僵硬、还有的摇头晃脑。其实,真正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的不在表情与声调,而在内心。&nbsp;在以往的很多公开课、示范课上,老师们往往在特色和展新意上下足功夫,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往往不去顾及,所以那些所谓的公开课、示范课课堂更像是老师和学生的表演的舞台,而不是学生的学习场所。所以,我们要脚踏实地地做教育,不要假装很努力,课程的教学只有与学生们共情后才真正有意义,否则课程就就失去了价值,我们教师不论在什么样的课堂上都要抛开那些那些华而不实的花样,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实在。&nbsp;每次打开《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都有意犹未尽之感。透过它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作者对现在许多违逆教育规律的行为的痛恨与无耐,又能深切体会到他对教育事业无比深情的爱!</p> <p> 蔡利朋老师读徐国明老师分享有感:国明老师讲到,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东西做的很表面化,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上,很花哨,很注重表面的表现形式,缺少了对学生的真正掌握方面的了解,尤其是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热闹,形式多样的活动看上去很好,但有时候效果却不尽人意。教育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所以,对于我们老师而言就是要脚踏实地地做教育,不要假装很努力。不论在什么样的课堂上,我们老师始终都要抛开那些那些华而不实的花样,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实在,让学生正真有所学,有所得。</p> <p>  段宝红老师读《学生对课堂的期待》有感:</p><p> 不同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有不同的期待,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才能让课堂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使高效课堂不再是一句空话。具体到一节课,学生有什么样的期待呢?</p><p> 他期待老师不要简单地重复教材上的话,而是能够转化成他可以轻松消化的东西。当他感觉老师讲得快的时候,他希望老师可以停下来两分钟,给他消化的时间。当他感到时间过得太慢,他希望老师的语言能生动一些,不致使他枯燥乏味,昏昏欲睡。</p><p> 真正一节好课,会让学生在上这节课之前就充满了期待,为此,我们教师真的是任重道远,因为这是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老师和学生在一起活动,如果你无视学生的期待,那你很可能就是在白讲,所以我们应该在课前下足功夫,静心设计,让课堂有不同一般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上课的趣味,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学与乐真正并存!</p> <p>  蔡利朋老师读段宝红老师分享有感:段老师指出来不同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有不同的期待,真正一节好课,会让学生在上这节课之前就充满了期待。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就是学生对这个老师的认可,认可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自己真正能够学到知识,并且学的快乐,效率高。这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会教学,还得想方法教的好。在课堂之前要静心设计好自己的课堂流程,和各个活动,静心设计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参与起来,思维更活跃,课堂更有生机,这样学生的参与度就会高,对课堂的期待感就会提升,那么就会收到出乎意料的课堂效果。</p> <p>  你守着青春期的学生,教会他们求知阶段的基本技能。记忆搭配理解,探索结合操作,联想融汇迁移,总结辅助练习。于是,学生们踏着技能的台阶,一步步靠近阳光晴好的地方,努力绽放梦想的光芒。你就是八年级教师团队的代表。</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八年级团队读书展示</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今日读书展示:张向昭老师 刘硕老师 </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杜建水老师</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今日专家点评:张美红老师</b></p> <p>  张向昭老师读书感悟:吴非老师在《我上课是为了我快乐》中写到:“中等的收入,朴素的生活,有趣的工作”,是生的满足。简单朴素的一句话让我沉思良久。</p><p> 我们来看两个场景:</p><p> 场景一:母亲声嘶力竭的向孩子诉说自己的辛苦,然后数落孩子的不懂事。 </p><p> 场景二:老师大声向学生说着自己为了成绩为了学生们的“付出”,然后因为学生的不争气把自己气的要死。</p><p> 吴非老师说:学生是来学习的,不是来接受“奉献”的,讲台不是摆放祭品的供桌,是人与人心灵沟通的平台。是啊!老师不是蜡烛,不用动辄“奉献牺牲”,老师也不是园丁,把学生“修剪”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我觉得老师应该是护花使者,让花儿开的更鲜艳。</p><p> 可是,哪个老师不是无私奉献的,甚至是燃烧自己的!我经常看到周围同事深夜加班的场景,也看到过为了处理学生矛盾却不被家长理解时委屈的痛哭。我看到同事拖着虚弱的身体,放弃休息给学生加班补课。</p><p> 他们没有向学生抱怨,独自一人承受起了种种。只为了那句“静待花开”,他们每天耐心的教导学生们一点一点的成长。</p><p> 这也给了我启示:遇事多找方法,积极沟通,少抱怨,少拖延。既然上了教师这艘“轮船”,那就做个快乐的船长。</p> <p>  杜建水老师读书感悟:读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其中的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并想分享给大家——聪明的老师让你课后满腹狐疑。</p><p> 在课堂上不能只“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很多人对教师教学的认识有误,仍然把自己当作课堂上"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无视学生思维品质成长需要。但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主动地学”的能力。教师的工作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发展,而不是让学生变成任凭雕琢的玉石或木头,他们是有灵性的人,而老师的任务是让他们“敢想会想”。</p><p> 胡适和鲁迅都是了不起的教师,但风格迥异。曾有人论胡适,说他像个惊叹号,善于激励年轻人,而鲁迅像个大问号,总是推说不知道怎么办,逼使青年去冥思苦想。青年要奉鲁迅为导师,鲁迅则从不接受,主张让青年自己得找。经历了一些冒险式的学习,有些东西才能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时不时地在起作用,即所谓的经验与方法。</p><p> 一节课,上得学生心旷神怡,上得学生如沐春风,让学生如醉如痴,渴望着下一次课,等等,都是很好的教学状态。但是,如何让学生上完课后仍然满腹狐疑,并能主动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显然是另一种境界上的教学状态。这种情况下培养出的学生,不仅仅得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如何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p> <p>  张美红老师读杜建水老师分享有感:</p><p>“授人以渔”是一种教学的方法,而不是真正的教育。教法之前,应该有一个更核心的问题要解决。即,学生的需求问题。老师上课讲得口吐白沫,结果学生压根儿没听。岂不是白忙活一场。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恰好缺少了这一块。就是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这就如同水力发电,学生的学习欲望是河流的源头。学生源头没有水,老师却拼命在建设下游的发电工程。怎么可能有充足的电产生出来呢?</p><p> 老师们应该反省:教育重心应该落在哪里?教育究竟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老师、还是为了学校?只有把重心真正的转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上,关注学生自身的需求,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后应该再加上要授之以欲——学生的求知欲望。</p><p>教育要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一旦主动去学,能量就是无穷的,任何的“鱼”与“渔”都不再是问题。</p> <p>  刘硕老师读书感悟:吴老师说过,“我最大的快乐,是和学生一同学习,我这几十年对教育的认识或感悟,很多是在课堂上从学生那里获得的:我在教他们的同时,自己受到更多的启示。我比以前聪明了一些,这也是我在离开学校后仍然怀念课堂的原因之一。”</p><p> 教师不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也是一个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完整的职业。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完善自己的授课体系。更多的,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学生的优点,深入学生的心灵。这些优点,对于我们自己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启示,对于我们自己的内在,也是一种完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也不必贤于弟子。</p><p> 合格的教师根本不会把课堂当作什么战场,当然也不屑于把课堂当作考场。课堂是生成智慧陶冶情感的园地,每个人都在这里耕耘,</p><p>教育的目的是“立人”,学生在课堂上的“样子”,很可能就是未来在社会上的“样子”。其实,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教育,完善我们自己呢。 </p> <p>  张美红老师读刘硕老师分享有感:</p><p>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老师,一名教育工作者,学习应该是无止境的,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是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完善自己的待人处事之道。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对我们老师最好的鞭策和激励。同时,老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闪光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种种压力,导致我们没有时间、没有耐心去客观的看待每个学生,这也是我们的教育今后要努力的方向。</p> <p>  你把时间的河流切割,每一个节点你都在场,和学生一起;你把知识的台阶搭起,每一次思考你都在场,和学生一起;你把梦想的路径铺就,每一次前行你都在场,和学生一起。你就是九年级教师团队的代表。</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九年级团队读书展示</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今日读书展示:张刚老师 乔昌海老师</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今日专家点评:赵志强主任</b></p> <p>  张刚老师读书感悟:原文:在我看来一个人成年后的精神追求,主要还在于个人的读书和修炼,幼年时广泛的阅读,接受文化熏陶,潜移默化之中,心灵有了正义和善良的种子,在少年时,在青年时得到了滋养,萌芽了,成为一颗长的笔直的树一一除非有灾难性的砍伐,否则它不会倒下。</p><p> 感悟:有时我们会怀疑90后,00后能否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是否拥有抗击摔打的能力。在这次抗疫战役中,这些生长在阳光下、成长在蜜罐里的孩子们表现出的勇气和坚忍让所有人动容,一声令下,一批批年青人义无反顾的走上战场,是什么让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我想这离不开平时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爱人民、服务社会这些理念深入人心,“有国才有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次次的德育活动像一颗颗种子播种在孩子们心间,细心的呵护和引导,最终会长成参天大树。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让孩子们时刻牢记“我是中国人,我爱我们的国家”,加深对生命的思考、成长的理解,激发为国学习,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p> <p>  赵志强主任评张刚老师读书分享: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在青少年阶段的读书。在潜移默化的读书中,形成文化秉性。我们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文化历史的古国。在面对重大困难灾难时,都能绝地反击,同仇敌忾。我们的文化是有骨气的文化。金一楠老师在一堂好课中也说过,当今的80后,90后甚至00后,在国家的重要行业勇挑重担,不断的创造奇迹,未来属于年轻的一代。在这次疫情中,我们也看到年轻的护士、医生、志愿者,在极平凡的岗位上展现出精彩的人生。读书吧,多读一些书吧,多用心去读书,去读生活这本书,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精彩。</p> <p>  乔昌海老师读书感悟:每次读专家们的著作都很有收获,虽然有很多操作自己还未能实现,却也能给我很多有意义的启示。这几天翻看了吴非老师的微博,看到一片文章《我上课是为了自己快乐》,非常有感触。我们一起来看下吴非老师是如何让自己快乐的。</p><p> 吴非老师说“我做不到“无私”,我也没想过把教师职业当作奉献和牺牲,我的课是自己的思想活动,那中间有我的智慧和真诚,体现了我的精神品质”。有时候社会对老师的期待让我们压力很大,认为我们就应当“无私”奉献牺牲,这一点可能是很多老师感到不快乐的原因。那我们如何面对这些呢?“真诚”“ 我用心血把课上好,是为了自己名誉,也因为我能从中享受快乐”。有时候我们更多的为自己想想,让自己变的“自私”一些,或许能让我们做的更好。</p><p>看完吴非老师写的这片文章,我才深深体会到我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我不够“自私”。当有人督促我看书学习时,我认为这让我不快乐,但却忘了这可以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我不够“自私”啊!当有人让我讲公开课时,我不快乐,但却忘了这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不够“自私”啊!当有人让我去管理学生时,我不快乐,但却忘了这可以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我不够“自私”啊!……荣誉可以让我们快乐,但我们有时却忘了“荣誉”背后的付出。</p><p>“我估计,如果不是因为“为自己”,我可能不会选择当教师,如果不是“为自己”,我不会一直到退休那天还在教室里上课。”吴非老师如是说。所以为了自己的快乐,把课上好,把工作做好。</p> <p>  赵志强主任评乔昌海老师的读书分享:昌海老师很坦诚、直爽,是这几年来成长的特别快的一名教师。其主要原因就是他善于学习,善于剖析自己身上的问题,并设法去改进。吴非老师也经常说到我们教师的快乐,就在于真实的做教育,不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夸奖,更不是为了作秀,他就是用一生来备一堂课的老师。而正是这种心态,才无心栽柳柳成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老师也往往因为各种名利的影响,让我们的教育有失偏颇,不由自主的偏离了真正的教育。读书为了什么,实际就是在读书中不断的自我感动、自我剖析,从而让自己不断回归真我。朋友们读书吧!</p> <p>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春意深深之际,纵情携故人游春吧!</p>

学生

老师

课堂

读书

我们

吴非

教师

自己

教育

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