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河畔上的沿江路

阿蛋肥鸡蚊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每年都有外出旅游计划,所以很久没有好好地留意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2020年的开春,一场新冠病毒让全国老百姓都宅在家里,也让我有机会好好了解这座养育我大半辈子的城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久违的广州沿江路,这是曾经被称为广州外滩的珠江河畔。早有“上海有外滩,广州有长堤。”的提法。从清末民初起,沿江路与长堤一带是广州最繁华的街道,如今虽已衰落,但经过多年整治,源远流长的珠江依然衬托着沿路秀美的风光。</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沿江路是广州珠江北岸的临江道路,它东起东湖路南端路口以东,西至六二三路,全长2946米,宽11~20米。全路分东、中、西三段,我这次主要走沿江路的中、西段。</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比较突出地理位置和具有历史文化优势的是沿江中、西路,广州市的传统中轴线至海珠广场将她一分为二,往事就从这里开始……</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我从海珠桥往东走,首先看见的是民国中央银行旧址,沿江西路193号。现建筑保存完整,2002年7月广东省政府公布其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h1> <p><b style="font-size: 22px;">1924年孙中山亲手创办了中央银行,它有权发行纸币,曾为巩固广东的革命政府起过积极的作用。抗日胜利后,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迁址南堤现沿江中路193号营业。</b></p> <p><b style="font-size: 22px;">现在是中国工商银行的营业处。因我背着相机,保安不让我入内。我只能透过门口往里望,欧式的大厅豪华大气,通过完美的典线,给人带来不尽的舒服触感。</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大厅内的欧派独特建筑风格,让人感觉这里不是井井有条的银行,而是华灯璀璨的歌舞厅。可惜因是银行重地,只能进去办业务,不能拍照。(网络图)</b></h1> <p><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广州人最熟悉的天字码头,俗称“广州第一码头”,在沿江中路及北京南路交界。有渡轮渡过珠江来往对岸海珠区的纺织码头及中大码头,现除了用于渡江外,最大的用途是旅游观光,珠江夜游的船只多在这里启航。</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天字码头是广州东堤一座气派非凡的码头,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清朝中叶曾被指定为官方码头,官员从水路来回广州,都在此上落。是广州使用历史最久的码头。现在能保持原貌实在不易。</b></h1> <p><b style="font-size: 22px;">广州的珠江沿岸,从明代起就有不少码头兴建。但到如今,许多古码头已不复存在,惟独这座200多年前的古码头仍屹立在珠江河畔。</b></p> <p><b style="font-size: 22px;">1839年(道光十九年)3月10日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就是在该码头登岸;离开广州时也是在此码头下船。</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码头前面旧时的接官亭,作为迎来送往官员之用,现已不知所踪,但门前的石象、石鼓、石桥及石阶梯是不是遗留的产物呢?</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再往东走,就看到沿江中路最值得纪念的239号,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黄埔同学会、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旧址,一幢黄色的老建筑。</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1924年孙中山决定创办黄埔军校,以此处为筹备处,蒋介石、廖仲恺、叶剑英等曾在此工作过。1926年后,黄埔同学会、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也曾在此办公。</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2010年这里曾一度被违规改建成“新贵潮人夜蒲首选之地”。幸亏很快就得到广州文物保护单位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及时制止,原址才恢复常态。</b><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这幢灰色的建筑以前称之海军码头,黄埔军校时期就开始营运,即是黄埔军校与岭南大学合用的专用码头。不知当年我爷爷的军舰有没有停泊在此码头。解放后至文革期间一直是海军军用码头,很多中央首长坐船都是经此码头进出的。现在成了私人营运的舞吧。</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这幢密不透风的灰色建筑,里面的故事可谓鲜为人知,也许已经随着珠江水流向远方。</b><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迎着晨曦,我从沿江中路转往西走,来到建于1953年的海珠广场,这是老广州人最爱的地方,它曾充当海珠桥被炸与重修、解放军进城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角色。</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海珠广场位于广州市传统中轴线与滨江景观带的交点,是广州第一座城市滨江广场,因地理位置靠近海珠石而得名。</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1959年,时任广州市市长朱光提出要建立广州解放纪念像来纪念广州解放十周年,次年10月举行的奠基仪式上,叶剑英元帅也参与活动并将讲话的文稿埋在奠基石之下。两月后由近代名雕塑家尹积昌设计、全身为花岗岩石雕凿而成的“广州解放纪念像”在海珠广场中央落成,成为当时广州的一大盛景。</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一座肩挎小米袋,一手紧握步枪,一手捧着鲜花,微笑着凝视远方的解放军雕像,像座刻有叶剑英的题词“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四日解放纪念”。</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生活在广场附近的居民更是早已习惯每日在战士雕像的注视下,日出而作,日落欢歌,以安居乐业来回报当年曾用血肉之躯为广州解放奋勇拼搏的解放军士兵。而在未来,这座雕像也将继续坚守在原地,见证广州踏上更加飞跃式的发展道路。</b></h1> <p><b style="font-size: 22px;">雕像右边是广州宾馆,落成于1968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一度以楼高冠全国而蜚声四方,亦是广州城的地标性建筑。</b></p> <p><b style="font-size: 22px;">雕像左边是最早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旧址,当时的外交部部长陈毅曾亲笔题词。广交会创立于1957年,大楼仅用10个月时间建成,创造了广东建筑史的奇迹。广交会每年春秋两季,被誉为“中国第一展”。广交会搬迁后这里成了缤纷时装商城。</b></p> <p><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1973年发行的邮票,以此纪念广州多年创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为国家做出的贡献!</b></p> <p><b style="font-size: 22px;">1977年为纪念“广交会”举办20周年,还特意出品了纪念章,有幸在我父亲留下的遗物中发现,上面的建筑还是以最早的展馆为蓝本。</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来到广场,不得不说的是建于1932年,横跨珠江南北的这座老桥——海珠桥。</b><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海珠桥是广州市第一座跨江桥,由美国马克敦公司承建。时称“珠江大铁桥”,后以其临近“海珠石”改名为“海珠桥”。是中国第一座钢结构开合桥,1963年版的“羊城八景”之一。</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海珠桥南北两边框架上“海珠桥”几个字,是由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题写。</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1988年的老照片。海珠桥上的自行车潮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观”。(网络老照片)</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由于今年的疫情,桥上桥下都静悄悄,负重的大桥也得以喘息的机会,也可以说也是百年不遇的奇观。</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离开海珠广场,我继续沿着珠江边往西走。</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沿江西路,曾名新堤大马路。昔日为珠江河岸的浅滩,民国21年(1932年)在长堤之南人工填河,并筑堤修路,称新堤大马路。1966年改名沿江一路,含沿珠江岸边之意。1981年更名沿江西路。</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海珠石位置就在现海珠桥的西面,不仅见证了广州城市格局变迁的沧海桑田,它同时还是广州的母亲河珠江得名的由来。但我所拍到的这块海珠石只是想告诉大家起源的位置而已。</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据文献记载,海珠石长百余米、阔五十余米,由白垩纪红色砂砾岩构成,与陆地的长堤大马路隔江相望。海珠石因长期受江水冲刷而光洁浑圆如珠,它随潮汐变化浮沉于珠江之上,故被称为“海珠石”,亦被称为海珠岛、走珠石和海珠洲。</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这里是广州五仙门发电厂旧址,现存占地面积约2636㎡,建筑面积约8482㎡,是华南地区最早的商办电厂,也是广州历史上第一座火力发电厂。因位于明清时广州城南门五仙门附近,民间俗称五仙门发电厂。</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广州全国最早使用电能的三大城市(上海、北京、广州)之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英商旗昌洋行在广州长堤五仙门开办粤垣电灯公司,是广州历史上最早的电力公司,</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五仙门发电厂1975年停机废弃,曾改建为酒吧一条街。2008年后,五仙门发电厂旧址列入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之后,确定为广州华侨博物馆功能使用。&nbsp;</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广州最早有电灯的地方,便是越秀一带,五仙门发电厂建成之后的30年后,广州才兴建了另外两座大型发电厂。这是值得老广州人纪念的地方。</b></h1> <p><b style="font-size: 22px;">老照片中的五仙发电厂,身居江边魅力十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当年珠江边上的五仙发电厂,烟囱冒着浓烟,珠江上都停泊着密密麻麻的大小木舢船。现在这种现象再也看不见了,留下的只有这张难得的老照片。</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愿世界早日摆脱新冠病毒的传播,众生得以安宁!</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解放大桥也是连接越秀区与海珠区的一座桥梁。1994年12月动工,1998年2月通车。是广州在珠江上建立的第三座大桥。</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我是第一次徒步登上解放大桥,虽然大桥无法与海珠桥齐名,但不知干嘛我对它有种说不出来的好感。</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桥上那3组如连续彩虹般跨过桥面的钢拱钢管,给解放桥增色不少!它的存在为广州的交通和景致添上了不可或缺的精彩。</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在桥上往西看,广州民间金融街、永安堂旧址等尽收眼底。</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长长的沿江西路,吹来阵阵清风,一排排榕树向江面伸展,茂密的叶子就像一把伞子。风吹叶子发出了“沙沙”的响声,似乎向我诉说着它们经历的事情。</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这座不起眼的四层高老式洋楼。关于它的身世却鲜为人知: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一间叫“中原行”的船务公司办公地点,而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央华南分局的一个重要联络点,地下情报人员在这里执行秘密潜伏任务,从这里送出大量情报,最终迎来广州胜利解放。这里是广州仅存的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时期历史见证建筑。(网络图)</b><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但现在发现这幢四层建筑已经变成了三层?没按原型保存下来?</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堤岸上经改造增加了不少反映广州解放的雕像,让我感到时代变了但初心不能变,要让子孙后代记得我们今天的日子来之不易!</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永安堂大厦旧址。解放前它曾是仅次于爱群大厦的广州第二高楼,是著名爱国侨领胡文虎在国内生产和经销"虎标"万金油等良药的主要场所。</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永安堂的老照片。现在的所在地就是1928年广州市政府在海珠石所在地建成的海珠公园。在填海前,海珠公园的东端是胡文虎的永安码头。1931年扩筑新堤,海珠石沉埋地下,原来的程璧光像被移至永安堂东面前安放。(网络图)</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解放后永安堂被列为"敌产"充公,钟楼上的"虎标永安堂"五字被毁。1960年代,永安堂前的程璧光像也被毁,换成今日见到的《创业者》工人雕像。</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广州解放不久,永安堂由省总工会进驻改成工会大厦。1992年10月省政府正式决定将永安堂归还胡的女儿胡仙。1995年5月31日,胡仙将永安堂捐赠给广州市政府将其用作少年儿童图书馆。</b></h1> <p><b style="font-size: 22px;">这就是在长堤路与沿江路交界处,原省总工会前的《创业者》工人雕塑,如今依然䇄立在珠江边上。</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在《创业者》广场的左边,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广医一院),它的前身是始建于1903年“中法韬美医院”,解放后几经调整,先后易名为“广州市工人医院”等名称。</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时任广州市市长叶剑英发出兴办一间“为劳苦大众服务的人民医院”的号召,中法韬美医院结束了它40多年的历史,同时也宣告一间新型的,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人民医院——广州市工人医院的诞生。</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在2003年的“抗非”斗争中, 以钟南山院士为首的广医一院主动承担广东省大部分最危重非典病人的抢救重任,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这次湖北武汉疫情的发生,83岁的钟南山院士,再次出征,为中国抗击疫情再立战功!</b></h1> <p><b style="font-size: 22px;">与沿江路平行的长堤路,历史上有着“中国金融第一街”之美称。百余年前,张之洞为“防洪”、“兴商务”而兴建广州长堤,将西关的繁富引向长堤。长堤受自清代一口通商以来的带动,成为各国商贸业和洋行抢滩中国的滩头阵地。</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民国期间,珠江边临江码头多达40多个,当时的码头用数字来命名,从东到西,1号码头、2号码头,一直到43号码头。解放后市政府清拆杂乱的码头,保留部分方便市民出行和长途客货运输的码头,主要以所在地名来命名。此码头对着原来的广东省总工会因得名。</b></h1> <p><b style="font-size: 22px;">省总码头?它的前身是不是解放前永安堂胡文虎的永安码头?</b></p> <p><b style="font-size: 22px;">空城般的沿江大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种让人窒息的感觉。</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往年,广州木棉花都是3月中旬前后才开花。今年时逢“暖冬”,惹得木棉提前绽放。那一片火红的木棉上了枝头,也上心头,绘出独属于岭南的风景,传达着春天的喜讯。</b></h1> <p><b style="font-size: 22px;">沿江路银行还不少,而且规模庞大,广州俗话说,水为财!我想也许是银行沿江而建的缘故之一吧。</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珠江上飞来零散的白鹭,也让我惊喜万分。只希望整治后的珠江水水更清,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更好。</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沿江路隐藏在榕树中的鸟巢灯饰设计风格独特!</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在沿江路上来一张自拍照,太爱这条珠江河畔的沿江路了。</b><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能站在江边,享受着吹来的春风,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奢望……。多么希望疫情早点结束,人们又能自由自在地呼吸。</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这一段道路突然变成小石块路面,似乎一下子回到了过去。</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爱群大厦又名爱群大酒店,是同盟会会员陈卓平先生集华侨资本创办的,大厦建于1934年初,是当时华南地区最高的建筑物,又是一座典型的骑楼建筑。</b><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爱群大厦所在之处,是两条马路交汇形成的三角形地段。大厦既借鉴了纽约的「伍尔沃斯大厦」设计手法,又在哥特式复兴风格中渗入岭南建筑风格。</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1937年大酒店落成之日,国民党军政要人李宗仁、孙科、于右任、余汉谋等都亲自题词庆祝。旧时代的“爱群”是显露权力和身份的场所,平民百姓是难以涉足的,就连其门前骑楼下的长廊,一般人都不敢随意踏入。(网络老照片)</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首任广州市市长叶剑英、中南局书记陶铸及原广东省省长陈郁经常在这里接见宴请外宾。具有国际盛会之称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从1957年起首届至第10届的开幕、闭幕酒会的接待服务工作,均由“爱群”独家承担,至现今每届交易会,“爱群”仍是港澳、华侨来宾喜欢下榻的地方。</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爱群大厦在1937年至1967年作为“广州第一高楼”的地位保持了整整30年。</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大厦鉴美国创摩天大厦新风格的纽约伍尔沃期大厦的设计手法,又在哥特式复兴风格中渗入岭南建筑风格。</b></h1> <p><b style="font-size: 22px;">为了创造竖线条,所有窗都采用上下对齐的竖向长窗,并且在各个立面的窗两旁都布置了上下贯通的凸壁柱(或称“倚柱”),这样在阳光下既形成竖向阴影,又使窗口得到侧向遮阳。</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疫情让爱群大厦在沉默中等待,也让我有机会站在道路中间好好多看它几眼。</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与沿江路并行的长堤大马路,最值得一提的是矗立在珠江江畔的东亚酒店,是一家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酒店。东亚大酒店由旅澳华侨马应彪于1914年在广州长堤设东亚大酒店,1915年开业。这是当年的老照片。(左边建筑是东亚大酒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最让广州市民难忘的是1949年10月15日广州解放那天,第一面五星红旗就在这里升起。当年天刚黎明,东亚酒店的工人非常激动地挂起“热烈欢迎人民解放军”的巨幅横额跨长堤马路,又不顾反动总管的威胁,在三楼把五星红旗高高升起,这就是解放广州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东亚大酒店这一光荣的历史已载入中国革命斗争史册。这面记载着光辉历史的五星红旗,现在收藏在广东历史博物馆内,供市民游客参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家曾是广州数一数二的豪华酒店,几度更名,现叫港润东亚大酒店。这座建筑本身很有特点,它是中国近代进深最大的竹筒屋酒店——开间小,进深大,形状如竹筒。如今,虽然酒店已几易其主,但建筑结构依然保持原状,楼顶上还保留“东亚”二字。1993年8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爱群大厦斜对面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又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是中国第一所西医院,始创于1835年,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因为疫情我望而却步,只在门口前拍张照。</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广州珠江岸边,这座26层医院综合大楼高高矗立,大楼右侧花园竖着一块碑,碑文上写着:“孙逸仙博士开始学医及民主革命运动策源地”。</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1886年,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以“逸仙”之名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医学与革命生涯。这是当年的老照片。</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2015年11月4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建院180周年时,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捐赠的铜像现矗立在南院区孙逸仙楼前。(以上两张网络网)</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车流不息的马路现在可以一望到尽头,可谓百年不遇。</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回头往东望望,挺立在珠江岸边的爱群大厦,似乎在目睹着人间的一切变迁。</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沿江西路的岸堤经过改造,变得更开阔更美观,但美丽有时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虽然看不见珠江边以往的热闹场面,但我坚信一条:安静,也是一种无声的守护。</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长堤是指旧城珠江北岸的一线堤岸,西起沙面,东至大沙头,可大体分为西堤、南堤与东堤三段。我们常说的长堤,则是指西堤一段,西起人民桥,东至海珠桥,全长约1.6公里。</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靠珠江左边的都是解放前的老骑楼建筑,睹物思人,多少陈年往事涌上心头。</b></h1> <p><b style="font-size: 22px;">大家还记得这间广州市白蚁的防治所吗?没想到64年一直还在这里办公。这可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国营专业防治白蚁机构,成立于1956年。由解放前成立的十几家私营白蚁公司经公有化改造而成,保留了一大批具有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防治白蚁专家,为我国的白蚁防治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b></p> <p><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在沿江路上曾经一度辉煌广州电影院,建于1936年。</b></p> <p><b style="font-size: 22px;">那时广州人的夜生活通常是呼朋引伴到这里看电影,因为旁边是大同酒家,电影结束后自然就去叹茶找食……。</b></p> <p><b style="font-size: 22px;">老式的广州电影院,里面依然保留过去的风格。蜜汁大红的沙发、发光的夜场桌子、下沉式舞台、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大平台,犹如走进粤语残片里的夜总会歌舞厅。而这一切永远刻在我们这代人的脑海里。</b></p> <p><b style="font-size: 22px;">与大公餐厅和大三元酒家合称为“三大”的大同酒家,前身为广州园酒家,于1938年由日本人中泽亲礼等人开设。1942年因酒家亏损易主,招牌也改用在香港已负盛名的"大同酒家"牌子。这是难得的旧照片,看看当时的沿江路还未向珠江边扩宽。</b></p> <p><b style="font-size: 22px;">公私合营后的大同酒家,经常为党和国家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贵宾。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曾在此宴请外国友人,毛泽东主席到广州视察工作时,大同酒家派出厨师任烹调。当年的广州市朱光市长多次指示:"大同酒家要表现出食在广州,服务一流的特色"。</b></p> <p><b style="font-size: 22px;">可惜经营了78年的大同酒家,在2016年曾一度停业,如今重新选址在天河中信广场重新开张,老广们又能再次品尝到老字号的“一盅两件”。(以上三张是网络图)</b></p> <p><b style="font-size: 22px;">小时候父亲也常常带我来广州电影院看电影,电影散场后总是我握着父亲的大手沿着江边散步回家,此景此情让我永世不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人民南路和沿江西路的交汇处,是广州新华大酒店,建于1932年,是由一批华侨筹建,嘉南银行改造而成的。并于2011年荣获国家商务部颁发“中华老字号”殊荣。昔日繁华“十里洋场”沿江路,百年中华老字号今依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典型的骑楼式建筑风格,基底由十几根花岗岩石柱支撑。优越的海外背景,加上一线江景,当时引来一批批华侨港澳商人入住,好评如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此处的骑楼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线角明朗,细节丰富。据说八十年代电影《红牡丹》在此取景。至今虽然陈旧苍凉许多,但对老广们来说,忘不了过去那份情。</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这里是前往人民南路的交叉口,北接人民中路,南至珠江边并与沿江西路相接。1989年在这里建的高架桥,后拆除此处的三条匝道,还原交叉口的原貌。</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作为新华大酒店的“姊妹楼”,新亚大酒店就在沿江路转入人民南路上。它始建于1925年,先于爱群和新华大酒店,因高品位、高格调的设施与服务,在省港澳一带享负盛名,被人们称为“南华第一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幢八层的白色建筑,曾经是广州第一高楼。酒店八楼的“八重天”餐厅,是广州最早的西餐厅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旧时因位于清朝太平门之南,故民国8年(公元1919年)拆城建马路时称太平南路,1966年才改称人民南路。</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这一带已经成了电子数码街。因防疫都没有复工。我突然发现这些铺面的店名都冠上“国际”两字,似乎这样才显得有气魄?希望疫情过后,大家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以国名为荣。</b></h1> <p><b style="font-size: 22px;">瞧这家子,出来散步口罩也半脱,给人掉于轻心的感觉。中国人还是很懂规矩的,为自己为他人着想还是应该把口罩戴好!</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这座象征广州城市精神的“珠江英魂”雕塑,是2014年2月被安放在西堤码头对出的人行道路面上,以纪念因拯救落水群众而英勇牺牲的郑益龙等英雄人物。雕塑面朝珠江,与海珠广场的英雄雕塑遥相呼应。</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这幢1922年建成的中国第一高楼,是中国最早的“摩天大楼”城外新大新公司(南方大厦),同时期的它,比天津最高楼劝业场早6年,比上海最高楼沙逊大厦早7年。现在叫南方大厦国际电子数码城。</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12层的南方大厦,顶上3层为凉台式小楼和天台,它的建筑和设施更为时人所瞩目,1至7层是百货公司,8、9层及天台建成游乐场所。不仅自置有供水、发电等设备,还装了4部升降机接载客人。1至4楼还设有一条环形的汽车小道,小车可沿着楼的四周蜿蜒而上直接通到4楼,其独特设计为国内罕见,且不说是当时,就是现在也不多见。</b><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h1> <p><b style="font-size: 22px;">当年是最大的商品购物中心,平常总是顾客盈门、熙熙攘攘,人们采购用品,吃喝玩乐。市区来往的巴士报站都以南方大厦为地名。我从小到大都喜欢去南方大厦购物,这种习惯一直到大厦变成数码城之后。辉煌多年的南方大厦维系着我们一代人多少情结……</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城市管理清洁车天天都不停地清理街道。</b><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我来到广州邮政博览馆门前,这所大楼建成于1916年,前身是当时国民政府的广东邮务管理局,80多年来一直是广州邮政的办公大楼。也是我去得最多的地方。</b></h1> <p><b style="font-size: 22px;">2002年5月,它作为广州最早的邮政建筑而被辟为邮政博览馆向公众开放,而其本身就见证着广州邮政历史的变迁与发展。没想到今天开放了,找机会进去看看。</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洁白醒目的西堤码头是2001年11月改建而成。主建筑使用法国生产的白色膜材做主材,用现在国外最流行拉幕结构建成,整个码头通透明亮,是珠江一日游的始发站。</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条我再熟悉不过的马路,前面很快就到粤海关旧址,不知按点报时的大钟现在还会继续报时吗?我小时候住在沙面,每天都能听到大钟楼温柔的报时钟声:“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粤海关旧址,是广州一处清末民初的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楼,俗称大钟楼,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914年3月28日奠基。由海关总税务司署英国建筑师阿诺特·查尔斯·达德利设计,仿照欧洲古典建筑形式,至今已100年,钟楼里有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英制全机械传动式立钟。</b></h1> <p><b style="font-size: 22px;">整个建筑建成共花了21万银两。门顶原刻“粤海关”三字,1949年后曾为“广州海关”4个金字代替,2007年恢复原状。</b></p> <p><b style="font-size: 22px;">这幢高31米大楼的主要材料全部由英国进口,高大的石阶,廊柱、山花武门廊,构图严谨,气势雄伟。</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最吸引人的还有顶层13米高的钟楼。大钟音乐采用了英国威斯敏斯特宫报时钟声,所鸣钟声响彻四方,1公里范围内均可听到,曾作为往时广州人的标准时间参考,也是很多广州老街坊的城市记忆。</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粤海关创立于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与江海关、津海关合称清朝三大海关。该大楼见证中国海关从清朝到建国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b></h1> <p><b style="font-size: 22px;">粤海关博物馆于2016年1月1日挂牌建立的。“大钟楼”在广州近代建筑史上拥有许多之最:最早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物之一;最早采用垂直电梯的办公大楼之一;最早采用进口瓷片、马赛克进行室内装饰的建筑物之一;最早设立走火梯及逃生通道的办公建筑之一,至今仍然满足消防需要。</b></p> <p><b style="font-size: 22px;">与粤海关遥遥相对的是塔影楼,一栋屹立在珠江边上的墨绿色4层楼房。塔影楼是广东新会籍陈少白先生所建的联兴码头事务所兼住宅。</b></p> <p><b style="font-size: 22px;">陈少白于1899年奉孙中山命创办《中国日报》宣传革命并筹措经费。至今三楼仍住有陈少白先生的亲戚,厅和房间还保留有陈少白先生使用过的旧物。屋主人介绍,20年代孙中山曾在塔影楼二楼居住过,二楼浴室内还摆设着当年主人使用过的大浴缸。</b></p> <p><b style="font-size: 22px;">见到塔影楼,难免不想起陈少白在1928年写的《忆塔影楼》诗:“日日凝妆珠海岸,经年憔悴深闭门。风光如许人何处,厌记江潮涨落痕。”见物思人,一切都已经随风飘去。</b></p> <p><b style="font-size: 22px;">这幢建筑的底层60年代有几家小食店,每晚客流还不少。那时我刚上小学,晚上我妈要上班不放心我一人留家中,带我一同回南方日报上班。每次下班我妈总是带我到这里吃宵夜,记得我最爱吃是红豆粥,一碗热腾腾的甜粥下肚感到自己很幸福。现在一切都变了,真想回到从前……</b></p> <p><b style="font-size: 22px;">现在这里的食肆全都变成货物运输公司了。时代变迁,周边的机关单位,比如南方日报社、海关都搬走了,小本生意的食店也只能随之改变了经营模式。</b></p> <p><b style="font-size: 22px;">在珠江长堤,让广州人不能忘却的还有沙基惨案纪念碑。1925年6月23日广州举行支援上海人民反帝斗争大罢工的大规模示威游行,当队伍行经沙面英、法租界对岸之沙基西桥口时,遭英、法海军陆战队机枪扫射。该惨案死亡50多人、重伤170多人、轻伤无数。</b></p> <p><b style="font-size: 22px;">现在的纪念碑修于2001年,是按1926年建设的纪念碑原貌复建的。</b></p> <p><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1926年的老照片。当时的广东革命政府在人民桥东侧、珠江河畔,竖立了刻有"毋忘此日"的石碑。(以上两张照片由罗仲哲同学提供)</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早在民国21年(1932年),当时的政府曾提出在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西濠口建筑西堤铁桥,但最终未有结果。解放后,海珠桥更加难以承受日益加大的交通流量,急需建设新桥。1965年经国家批准兴建人民桥并于1967年5月1日竣工通车,是广州横跨珠江南北的第二座大桥。</b></h1> <p><b style="font-size: 22px;">人民桥建成后给我留下遗憾的是不应该破坏沙面的东桥原貌。2018年人民桥重新装修,最显眼处莫过于四个角的欧式桥头堡,橘红色泽的堡顶在日光下闪耀。桥头堡有三层,首层直落桥下广场,二层可赏江景,三层连通桥上。</b></p> <p><b style="font-size: 22px;">桥头堡不仅外观靓丽,还具备重要功能。大桥西侧两岸的桥头堡内还装设垂直升降电梯,令人民桥成为首座安装垂直升降电梯的广州跨江大桥。</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我从东走到西,广州沿江路见证了这座古老的城市的发展,让我感受到它历经沧桑,但仍保持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爱你,沿江路!爱你,广州!</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