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往事的确并不如烟,挥之不去的,是这斑驳的人生岁月。</p><p class="ql-block">——朱景鹏(摘自:《足履剪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景鹏先生在达州文学界颇有名气。他自小喜爱文学,几十年辛勤耕耘,著书立学,诗词歌赋,篆刻书法皆达到一定高度和境界。他原籍渠县。我知道,渠江水孕育过很多学士文人,那里人杰地灵,文风源远,景鹏先生当是其中之佼佼者。我有充分证据称他为达州的文化学者和篆刻家书法家及至于诗人。关于他的文学艺术成就,由于篇幅有限,我这里就不多说,有兴趣者查百度即可明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来投缘,我是转弯抹角才认识景鹏兄的。我原来有几篇文章,曾经发给一位朋友看,他看后也许觉得好,就将文章转发给景鹏兄看了,他看后就对我先前那位朋友说要给我送书。就这样,我与他隔空有了第一印象。</p><p class="ql-block">两年前在一次文友聚会上,中途休息,我见主席台有一大摞书,一位身材瘦削精干、双目炯炯有神的长者正在签名赠书,书的封面凸显五个大字——《朱景鹏文集》,朱景鹏?这不正是我要认识的那个人吗!待他签完名出来,我便急匆匆走上前去和他握手相识了,从此,我和他成了莫逆之交。接下来的两年接触,他给我篆刻印章,书写条幅,其作品让我十分珍惜,结识先生之荣幸似有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感觉。他热情、儒雅、厚道、善良、低调、谈锋爽快,使我对他的学识和为人多有萦绕心目之敬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一直以为并私下对人说,如果别人赠书而不看书,那是对作者的不公或轻视,也是缺乏读书人品格的,某种情况下,作者会感到失望,因为作者需要得到认可,需要得到建议,无论认可建议是否好坏。正如我们自己的作品总是希望别人来关注评论一样。换句话说吧,从别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籍此提升自己。写作是一件艰辛的事,字字玑珠心血凝成。所以,分享朋友的创作成果体现尊重、修养,同时也增强自身的文学审美和欣赏水平,进一步说,它就是一面镜子。</p><p class="ql-block">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本沉甸的《朱景鹏文集》,承载着先生一生对文学艺术的探索和追求!饱含着深情与太多的追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景鹏文集》分“足履剪影”(十篇)、“人物纪实”(十六篇)、“史海觅金”(八篇)、“天涯胜景”(十四篇)、“知白守砚”(八篇)、“沧桑云烟”(七篇)、“随笔飞絮”(十八篇)、“弁文心迹”(八篇)共八个分类八十九篇约二十五万字。</p><p class="ql-block">这八十九篇文章,分别记述了景鹏兄从童年到耳顺之年的所有历程和他对文学艺术的奋斗、精进、观察、感受、评论、总结。虽多属于回忆纪实类,但文章见解独到、深刻、细腻。读了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有的情景、人物颇具光鲜色彩,饶有兴趣。他对诗词平仄、韵律、书法、篆刻多有相当专业的论述。给人以教诲启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掩卷沉思,景鹏兄一生跋涉在书海之中,涉猎、吸吮着各类艺术营养精髓并获得殊荣,受到业内圈内极大认可。这是非常值得祝贺的!于我之无能比肩,则对兄尽在礼下膜拜。</p><p class="ql-block">看过其它一类书,多有索然且淡忘的。唯景鹏篇章里的人和事常常萦绕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牵动着我迷糊童年里那些辛酸苦辣,刺激我的末梢神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本沉甸的《朱景鹏文集》,承载着先生童年少年青年壮年时期的文学梦和那些生活碎片以及闪现花絮的人生记录。</p><p class="ql-block">读兄文集,感觉他小时衣食无忧,天真快乐,聪颖伶俐,顽皮耍性,祖母也一贯娇纵于他,对过往事物记忆清晰,并能随口叫出他童年时期身边每个人的名字。这些记忆对于一个喜欢文学的人来说当然是好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部《朱景鹏文集》笔墨浓彩,书中事件、自然、人物所到之处情深意长,充满一路走来的凝重、忧患、坚韧、勤奋、执着、苦涩、谦逊、温馨的文人气息!</p><p class="ql-block">我想,这应该是合乎逻辑情理吧,很多名家不就是在这样的创作环境中,背负着理想、执着、压力的行囊成长起来的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感触颇深莫过于景鹏兄《足履剪影》等几篇短文。虽幼小失去父母呵护,身后却始终站着一位伟大、慈祥的祖母在抚养、教诲、支撑着他,所以他的童年温暖甜蜜无忧无虑健康茁壮!</p><p class="ql-block">开篇我就读到《祖母恩深終难报》这篇缅怀、感人的短文。景鹏兄给我刻画、展现了一位三寸金莲祖母的丰满形象,我看到的是一位修身齐家,望子成龙的祖母。</p><p class="ql-block">景鹏兄在描述他祖母的“三寸金莲”时说:“我小时见过她那长长的裹脚布,从脚二指起四个脚趾都缠得悲苦,卷曲在大脚指拇下侧,形同锥形……”</p><p class="ql-block">是啊!人体自然完美的五个脚趾,有四个被残忍的卷曲在脚掌下,只为了那双绣花鞋。写到这里,我自然想起冯骥才的小说《三寸金莲》来,潘妈给弋香莲那一缠一绕一扣一拦的缠足,让三寸金莲充满神韵。其实哪有什么神韵可言,留给她们的只有缠足之苦,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折磨,是可憎的陋习。据说,那个时候有的地方还要举办“灯节赛脚”呢,也就是比谁的脚更小更美绣花鞋更好看。这都是那些精通“尖、瘦、弯、小、软、正、香”七字“莲经”的封建“莲癖”闲士文人丑陋心态的弄词和馊主意。多说无益。</p><p class="ql-block">难能可贵的是,他祖母文化不多却是讲故事的高手。</p><p class="ql-block">“夏日河风吹进屋凉爽透了,不时还听见阳雀叫,这个时候她就给我讲阳雀叫李贵阳的故事,讲《南华堂》、《安安送米》、讲《岳母刺字》、《劈山救母》讲《槐荫树》、《狸猫换太子》,讲王宝钏十八年独守寒窑,薛丁山射闭口雁等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这哪里是三寸金莲的祖母在讲故事,活脱脱就是一位语文老师在讲文学嘛。我能想象小景鹏坐在木凳上,嫩稚的双手托着下巴好奇地望着他祖母的样子,沉醉在故事的情节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景鹏的父亲英年早逝,母亲在他未满周岁便离家出走。靠着微薄的房、田出租,从婴幼年就和祖母生活在一起。可以说,景鹏能有后来的文学成就和对艺术的钟爱,除了他的勤奋好学,大半功劳都应该归功于他的祖母张子英,她用传统溺爱的教育方式,差不多孕育了一位文学艺术大师!从景鹏的描述看到,她的祖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德高望重,聪明贤惠,虽识字不多却是知书达礼的“金莲女性”。</p><p class="ql-block">“祖母在我心灵中占有至高的位置,她无微不至地抚育我成长,苦口婆心教育我如何做人,培养我在逆境中坚强地生活和百折不饶地缵承前辈遗志……”</p><p class="ql-block">景鹏兄无不感慨地在回忆中这样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因为有祖母的谆谆教导和陪伴,他锲而不舍地走在艰难的文学路上,不懈追求、学习、创作,才有了今天的收获。他感念祖母:“每忆及此,魂牵梦绕,柔肠百结。”</p><p class="ql-block">而祖母对他的“横空出世“和娇生惯养,让景鹏至今骄傲得念念不忘:</p><p class="ql-block">“生我那天,因是男孩,又是单传,异常热闹,很有生气,给街坊每家一碗醪糟,放两个荷包蛋,上街端至粮食亭,下街端至哑巴巷,现在看来这段邻居约有二三十户吧,实是朱家生下一“贵”子,以致庆贺庆贺,足见婆婆爱孙如掌上明珠。”</p><p class="ql-block">看看,这就是一个“小康”之家不惜为出生一位公子哥儿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他举街同庆!于我,也是要嘚瑟骄傲的。</p><p class="ql-block">每个人一生所珍爱、拥有的,莫过于给他生命并抚育他成长的亲人!所以,景鹏兄用最恭敬最深情的大爱之心唱吟着可歌可泣的祖母,这是他发自内心的缅怀和祈祷!</p><p class="ql-block">我羡慕景鹏兄有这样一个伟大慈爱的祖母陪伴他走过春夏秋冬,走过童年和少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书法、篆刻这两门高超的艺术,需要常年的坚韧和有点天赋才行。景鹏兄对文学、书法、篆刻艺术的追求和成功,我除了佩服就是望其项背,没有更好的语言来形容他的崇高精神,即便穷尽词语,我只能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八个字来赞誉他比较合适。他专心诚意做事的坚韧劲,即便金石那样坚硬的物体也会被他凿穿镂空,几十年的技艺和手中的那把刻刀,正好说明了他的成功和价值!</p><p class="ql-block">文章已经写得很好了,可景鹏兄的书法、篆刻却又加持了他的真才实学,赋予了他多才多艺锦上添花的耀眼光环。</p><p class="ql-block">篆刻艺术也叫印章艺术,算得上是国粹之一,方寸之间,独傲华夏举世无双,蕴含着精雕细琢的精妙元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写字的启蒙》、《书法篆刻艺术的脉动韵味》两篇中,景鹏兄比较专业的对书法篆刻艺术作了浅显易懂的解读。如他自豪的说:“我的家族,上几辈都是习文弄墨的文化人……”言传身教,他从小就“留心翰墨”并立下夙愿。</p><p class="ql-block">所以景鹏兄在达州文化界是名人,在书法、篆刻界是翘楚。</p><p class="ql-block">我不懂书法更不懂篆刻,但景鹏兄年前以秦篆“巴山夜话”的印章以及书写条幅“竹气梅质”馈赠于我,其洒脱刚劲神韵的篆刻书法已经颇具大家风范和独特的个性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练习书法,我倒是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件趣事:一天,我兴致勃勃打电话给习字多年并卓有成效的张同学,说我想练习书法,于是乎他陪同我到人民公园旁边的装裱店,帮我选了两支狼毫笔,一刀练习书法的宣纸(约一百张),我兴致勃勃拿回家开始练字,没有任何字帖,就是随便在纸上写写,没几天便索然无味,雅兴全无,至今还剩几十张宣纸,甚是可笑。</p><p class="ql-block">一个内心毛焦火辣的人是成不了气候的,艺术需要一颗沉静寂寞的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达州文化前列,景鹏兄写出了《刘行道是达州人民的骄傲》、《赴河市镇纸槽湾刘行道故居(墓地)勘踏并了解乡民手记》、《刘行道死因探秘》三篇文章,借以弘扬、追思达州近代文化、教育先驱刘行道。景鹏兄对刘老先生深情款款,感慨不已,文中既有呼吁、唏嘘、惋惜及至于呐喊!更多的则是惊叹、颂扬、敬仰,为达州有他而骄傲!事实证明,很多事越探索越深入,就会越割舍不下那些先哲的伟大。</p><p class="ql-block">我估摸着,刘行道何许人也?现在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甚至于根本就不知道。</p><p class="ql-block">何谓“文化自信”?如果达州人不知道教育家刘行道,就谈不上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达州有《元稹纪念馆》、《张爱萍纪念馆(故居)》而没有《刘行道纪念馆》或者说“刘行道故居”,就谈不上达州的“文化自信”,这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和痛失!</p><p class="ql-block">我不想说刘老先生超越或者并肩于达州那些红军将领,那没有可比性。关键是刘行道对达州文化教育根基植得太深!所以,他理所当然响当当就是达州教育界的旗手!</p><p class="ql-block">但是,对这样一个文化教育大师,达州宣传太少,挖掘不深,保护不够。所以我堪忧达州忽视了更深层次的文化精髓,而且根本就没有从景鹏先生的文章中觉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景鹏文中知道:</p><p class="ql-block">刘行道,达县河市镇人,祖上居达县城正南街(今达州市通川区翠屏路);</p><p class="ql-block">二十岁中举人;</p><p class="ql-block">参加过梁启超组织发起的“公车上书”;</p><p class="ql-block">与孙中山有过接触并有书信往来;</p><p class="ql-block">任过四川高等学堂附属中学校长;</p><p class="ql-block">1906年亲手创办达县中学堂(今达州市一中);</p><p class="ql-block">曾经做过宣统皇帝的老师;</p><p class="ql-block">1910年去世后,学生郭沫若、李劼人为其撰文追悼并派人护送灵柩于河市纸槽湾安葬。</p><p class="ql-block">所以,名震海内外的刘行道是达州教育界当之无愧的导师和先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文人的相互敬慕与挤兑,景鹏兄还有一篇《文人的相钦相重》。一直以来,人们常说“文人相轻”,“同行生嫉妒”,但景鹏兄这篇文章却从另一角度解读了他的“文人观”。他举例了历史上文人相重相敬而不是“相轻”的诸多良好品行,对现代文人的褒奖美誉亦大加赞赏,并举例鲁迅与柔石五青年,胡适与钱钟书等等。现在的人,绝大多数清高而自以为是,容不得半点批评,容不得别人强过自己,谦逊的极少,傲慢的又太多,而且狗眼看人低。</p><p class="ql-block">景鹏兄蔑视而痛斥了那种当面捧高、背后诋毁的恶劣行径,从这篇文章中,我更进一步认识了景鹏兄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窥视出景鹏兄就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头再看看,他的蒙童记忆也很有趣:</p><p class="ql-block">“我曾见到邓水烟为了生计,用一个旧式不大的水烟壶,烟嘴弯弯的……吸时可听到咕噜咕噜的水声,他给那些卖菜的吸烟人吸几口烟,收点小费。然后用手把烟嘴抹几下,算是清洁了,又递给别的吸烟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罗家花园的读书声》中:</p><p class="ql-block">“小学时,刘小玉坐在我前排,长长的辫子拖到课桌,有时调皮的我还把她的辫子拉起,她却调头嗔嗔的……”</p><p class="ql-block">这都是很有情趣甜美的回忆。</p><p class="ql-block">往事的确并不如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完《朱景鹏文集》,里面语言精粹,心态平和,沉稳炼达,不巴结不奉承,字里行间没有那种舐痈吮痔的文字。一个人一生不超越道德底线,文章有良知,这是很不容易的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合上景鹏文集,读后意犹未尽,值得下次再咀嚼一番。</p><p class="ql-block">突然间,我又想起近期频繁出现的两个新词:“硬核”、“劲爆”,《朱景鹏文集》的精妙,不正是这四个字最好的诠释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想说,期待尽快看到您的《朱景鹏篆刻专辑》出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20年3月16日临晨8时写于达州市通川区檬子垭食品大院3—6—1陋室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达州市一中大门石刻刘行道.简介</p> <p>巴山夜话与三水之恋(朱景鹏)合影</p> <p>三水之恋为巴山夜话书写的条幅——竹气梅质</p> <p>篆刻——巴山夜话</p> <p>秦篆:巴山夜话</p> <p>秦篆</p> <p>童年的那些日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