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苟仙冬老师,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音乐教师,碑林区兼职音乐教研员。曾获陕西省学科带头人、陕西省教学能手、西安市教学能手等称号。十几年来一直从事初高中音乐教学教研工作。曾参加多项国家级、省市级教学大赛,均获得优异成绩。其中2011年参加“全国目标教学现场课评优大赛”获得一等奖第一名,2018年参加“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教学现场课展示活动”获中学组一等奖第一名,执教照片被刊登在国家级音乐教育核心刊物《中国音乐教育》杂志2019年1月刊封面上。经常受邀为省内外“国培”“省培”授课,讲座和公开课达百余场。承担完成了多项省市级课题,发表论文十余篇。
</h3> <h3> 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病毒,让我们经历了一个刻骨铭心的春节,度过了一个宅家隔离的寒假,等待着一个遥遥无期的开学季。生活即课堂,危机也是契机。在这样的特殊时局下,教育人坚守岗位,积极开展“停课不停学”网络教学活动。朴实的老师们克服各种困难,认真积极备课,当起了主播。这项工作虽然在质疑和艰难中摸索前行,哪怕不完美,也是教育人用善良和责任提供的应对困境的解决方案。疫情防空期间,我们还开通了“家校共育空中课堂”,家校携手,群策群力。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白衣天使们的努力下,我们定能战胜疫情,获得胜利。
</h3><h3><br></h3> <h3><b><font color="#ff8a00">【名师观点】——</font></b></h3><h3><b style=""><font color="#ff8a00"> 注重学生情感参与 感受体验音乐魅力</font></b></h3><h3>
柏拉图曾说:“我们一向对身体用体育,对心灵用音乐。”可见音乐艺术除了审美功能外,其初衷是让心灵受到真善美的陶冶和升华。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它直接与人的生活经历相撞击,教学中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个空间,通过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学生自身的情感做纽带,通过教学中的感染、激励、教化、启迪等效应,激发学生兴趣,使之爱上音乐、走进音乐、最后能够用心灵去感悟音乐,从而实现完善品格、高尚志趣的育人目的。</h3><h3><font color="#010101">
<b>一、正确认识音乐学科性质,把握情感因素</b>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知识和修养为目的的素质教育。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我们不能因学生的嗓音不够甜美或五音不全的弱势给与否定;另外,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死板机械的将音乐理论知识强行填压灌输,音乐艺术中的审美感受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自由状态,我们应让学生在轻松自如、无拘无束的状态下通过情感教学使技术技能训练变的乐趣横生。音乐课程具有强烈的情感性特征,音乐作品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审美情感,通过其亲身体验产生审美评价,使心理获得满足、用情感找到共鸣、使情绪得到陶冶,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font></h3><h3>
我曾经给学生看过一部以音乐感悟人生的影片《海上钢琴师》,当同学们看到主人公与一位自称为“爵士乐开山鼻祖”的黑人钢琴竞技时,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为他那精湛的钢琴技艺拍手叫好,在主人公面临死亡之时他的好友全力劝说最后无奈放弃时,同学们又因为那感人肺腑的真挚友情默默叹息,最后在主人公因音乐而放弃生命时,随着轮船的爆破声同学们泪流满面。这充分说明学生的审美情感不是冷漠的,可以通过以情动人的方式和美妙的音乐作品,将学生置于情绪激动和精神陶醉之中,以此把理性内容转化为情感形式,使整个音乐教学变成渗透着理性的情感教育。</h3><h3><br></h3><h3><b>二、表情训练有利于实施情感教育</b>
实施情感教学的最佳方式是表情训练,它是音乐教学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音乐教育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点是,音乐教育直接用音乐作品去拨动学生的内心情感,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整个感染过程几乎都是在表情中完成的。
首先,教师要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表情,音乐作品的表情包括:力度、速度、节奏、音色、和声、配器等等,只有教师对音乐作品的表情有正确全面的把握和感受,才能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其次,教师传递的过程也始终贯穿着表情教育,这里的表情指教师除了要善于认识挖掘美,还要善于表现美,如教师应有的表情:教态亲切、自然、大方、情绪明快活泼、语言幽默精炼、富有感染力等;最后,是学生的接受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在表情中完成的,例如学生感知理解音乐作品过程中的:动情、哼唱、模仿、表演、讲述、创作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从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入手,注重的表情的训练和培养。 </h3><h3><br></h3><h3><b>三、注重学生身心自然发展规律和思维结构特点。</b>
通过教学显现出,中学时期的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水平较小学时段虽有一定提高,但仍然处于基础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知识和对世界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只是在技术技能上略差,我们应根据此真实现状在音乐教学中做到,力求简单的技术性和高度的艺术性,最大限度的简化技能,尽可能的主意美感。如朱光潜先生所强调的那样:“艺术教育要从认知入手,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艺术之美美在何处;逐渐使之爱上艺术,乐在其中,形成审美兴趣;在审美兴趣的驱使下,一切难就不在成其为难,兴趣就是知难而上的动力。”在教学中应真正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巧妙的创设情景,合理的激发兴趣,这样才能够使广大学生爱上音乐,主动探索音乐。</h3><h3>
另外,在教材的安排和使用上,也应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维特点灵活的做出相应调整与安排。要正确的处理好艺术与技能的关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结合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等乡土特色,适当的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补和删减。例如陕西有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和珍贵的特色曲艺剧种,陕北的民歌、关中的秦腔、安塞的腰鼓和陕南的秧歌,这都是每一个陕西孩子所应该了解和传承的音乐文化瑰宝,通过此可以使学生对我们的本土文化有一个正确认知,从而引起对家乡的热爱,培养良好的思想感情。</h3><h3>
我觉得,音乐教学的结果比其他学科更明显的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差异,即使学生对复杂的知识技能还没有完全掌握,包括所存在的各种音乐缺陷,但只要他们从音乐中受到了感动、引起了思索、开阔了视野,这其实就是成功的音乐教育了。只要教师自己能够真正走进音乐,用心灵诠释作品的情感,我们就不难发现,只要拥有一双健全的耳朵和一颗感知的心,任何人都可以走进音乐,并在这美妙芬芳森林中自由呼吸。</h3><h3>
情感教学是实施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教学情感和音乐作品的真挚情感做诱导,唤起学生的情感经历和体验,使那些因为缺乏音乐天赋而胆怯的学生增强自信心,让所有孩子都能因音乐而打开心灵的大门,用情感与情感的沟通做纽带。<br></h3> <h3> 抗击疫情期间,文艺工作者们不计报酬、不辞辛苦,用心中的爱,用手中的笔,写出了很多感人肺腑的音乐作品。而正是因为这些作品真挚的情感,才使我们深刻了解到一线医护工作人员的辛苦、伟大,以及奉献的意义。这些音乐作品,使我们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陶冶情操,懂的感恩,乐于奉献。</h3> <h3>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理性的体会音乐作品背后的精神力量,能够懂得音乐中情感表达的方式方法,我们近期会推出《如何聆听音乐——音乐要素分析》系列课程。在今天的第一节课中,我们先来学习音乐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它又被称为“音乐的灵魂”——旋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音乐?
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的,它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简单地说,音乐就是一种声音的艺术,一种时间的艺术,一种听觉的艺术,一种情感的艺术!
音乐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内心的情感抒发。就如这次的抗疫歌曲,它们运用了不同的写作手法,风格各异,但我们仍然能从中听出其喜怒哀乐,以及各种不同的情绪。从一些歌曲中我们感受到了希望,近而产生一种愉悦、欢快的情绪;我们还从一些抗疫歌曲中听到了悲伤,进而难过,悲痛。同学们可以参看下边的幻灯片,了解一下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
<br></h3> <h3>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懂得音乐的人呢?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音乐的语言——也就是音乐要素,它是音乐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音乐语言,是凭借音乐的形式要素来表现人类情感的重要艺术手段,也就是音乐的基本要素。
音乐的基本要素,不同于形式要素,它是构成音乐最基础的关键性要素。这四大基本要素是: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由这四种音乐的基本要素相互结合,才形成了音乐中常用“形式要素”,包括: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h3> <h3> 在众多的音乐形式要素中,旋律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旋律也称为曲调,是指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序的横向组织起来,就形成了旋律。旋律的走向可以分成四种,不同的走向分别抒发了不同的情感。</h3><h3><font color="#010101">
<b style="">第一种:平行旋律。</b></font></h3><h3>例如:《解放军进行曲》中的第一个乐句,平行的旋律可以带给人们一种庄重,平稳,严肃的感觉。</h3><h3><font color="#010101">
<b style="">第二种:上行旋律。</b></font></h3><h3>这种旋律的走向,一般从低音逐渐向高音行进,例如:《我们走在大路上》。这种旋律可以给人一种积极向上,昂扬热情,乐观明朗的感觉。</h3><h3><font color="#010101">
<b style="">第三种:下行旋律。</b></font></h3><h3>即:旋律的走向从高音逐渐向低音行进。下行旋律就像我们的叹息一样,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悲叹、凄凉、哀婉、忧伤的感觉,通常以悲的情绪为主。</h3><h3><font color="#010101">
<b>第四种:综合性旋律,也称“波浪型旋律”。</b></font></h3><h3>即:旋律的走向波浪起伏,跌宕壮阔。这种旋律在音乐的创作中,使用的最多,也最为普遍。</h3><h3> 以上四种不同类型的旋律,往往套用在一起,以增加音乐的丰富性。那么音乐作品是如何用旋律来表达情感的呢?请大家参见下面的PPT。
<br></h3> <h3> 我们之所以要了解音乐的旋律,是希望可以通过音乐旋律的上下行进来了解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进而了解音乐与人生的关系。那么音乐与人生究竟有些怎样的关系呢?下面给同学们推荐一首抗疫音乐作品《心有光芒》,和一首由咱们西安市一位初三的学生所作的抗疫歌曲《感动》。他的父亲杨海军先生为其谱曲、编曲制作,并演唱。抗疫期间,这些歌曲让很多人感动,泪目。</h3><h3>
<b> 请同学们对照上述旋律的走向来进行分析,思考歌曲中对奋战在抗击冠性病毒一线的白衣天使们表达</b><b>了怎样的敬意?你又受到了哪些启发和感动?</b></h3><h3><b> </b><br></h3> <h3><b><font color="#010101"> 无论以何种方式授课,“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始终应该是学校工作的首要内容。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我们的音乐教学可以以生活为载体,将学生的目光从书本引向世界,由课堂引向生活,以更贴切当下特殊氛围的音乐作品 ,去触碰学生的内心世界。</font></b><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