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黄莲华名师工作室读书系列活动报道

黄莲华(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p>  2020年三月,这个本该享受“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的月份,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而显得有些冷清而沉滞。但读书是黄莲华名师工作室日常工作之一,更是名师工作室成员发展的第一动力源。围绕上级文件精神以及黄莲华名师工作室的工作计划,在这疫情肆虐的日子,我们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的号令,做好疫情防控,同时,宅家读书,丰富自己,线上交流,共同进步。 </p><p> </p> <p> 名师工作室成员线下自我学习</p> <p>  线下读书,线上分享,三月十三日一整天黄莲华名师工作室进行了读书分享交流活动,上午由肖常銮、邱冬兰、王丽荣、张春莲、江凡五位老师分享。</p> <p>上午黄莲华老师组织工作室成员进行线上交流视频活动</p> <p>  肖常銮老师的分享:要上好一堂“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难!这也是我心中一直以来的疑惑,拜读完吴正宪老师的《听吴正宪老师评课》一书后,我有所顿悟了,我也在认真地体悟着什么叫“专业地读教材,用心地读学生,智慧地读课堂”。评课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对一节课效果的评价。吴老师的评课关注了三个方面,一是注重与教师的对话,教师既是智慧的分享者,又是智慧的奉献者;二是注重对学生的课后访谈,让学生参与评课;三是注重方向的引领,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背后的教育理念及数学教育价值的讨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p> <p>  同样一本书,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收获与体会。</p> <p>  邱冬兰老师的分享:在《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这本书中,吴老师的评课主要关注了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对学生的课后访谈,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参与评课,以学生的视角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学论教。二是注重与教师对话,使教师在交流与思考中互相启发,提出好的观点、好的方法,教师既是智慧的分享者又是智慧的奉献者三是注重方向的引领,评课要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背后的教育理念及数学教育价值的讨论,使评课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读完这本书让我渐渐领悟到什么叫“专业地读教材,用心地读学生、智慧地读课堂”。</p> <p>  王丽荣老师的分享:在这个“加长版”的寒假中,有幸拜读了华应龙老师《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我对华老师的“课堂因错误而精彩”这句话印象特别深刻。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是教师的义务。一道题目老师讲了三遍,学生还不会,我们老师应该调整讲课的方法,换一个方法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学生发言时候我们要考虑的是学生是从哪个角度来考虑的。听话听音,孩子错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要有若干个预设,才能更好的去帮助他。有问题才愿意想,有胆识才敢想,有激情才能想,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珍惜当下的一切,差错也是一种资源。成功失败都是收获,酸甜苦辣都有营养。课堂中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允许孩子出差错,这样的课堂也许更精彩!</p> <p>  张春莲老师的分享:《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其中一篇《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感触颇深。我们教育要真的做到“从来不强迫‘学生’按照‘一个模式’成长”,“为每一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尽情地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庄稼长得不好,农民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的过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浇水和除虫?因为他们知道庄稼是无辜的。我想想自己平时的心态,似乎经常在埋怨学生不听讲,不按时交作业,家长不负责任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像农民选种子那样千方百计精选良种,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像农民精耕细作田地那样设计问题情境;要像农民在耕作的过程中不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地调整那样,实施自己的教学预设,教学环节,要因材施教,尊重生成性的课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p> <p>  江凡老师的分享:《你能成为最好的数学教师》是任勇老师一部数学教育著作,看到这有诱惑力的书名我不禁在问自己:能成为最好的数学老师,我能吗?在平时教育工作中,我努力做到用自己的爱去爱每一个学生,每天都高高兴兴地去上课,高高兴兴地下课;在课余时间里,和学生一起谈心;同时,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与学生融洽相处……无论如何我都没有忘了自己是谁?不能得过且过,更不能迷失自己,我告诉自己时刻要记得我从哪里来?心中曾有着怎样的梦想?不能轻易投降,更不能放弃,因为我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我要时刻提醒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努力追求的是什么?努力追求“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在任勇看来,教育科研使他由一名普通的师专生成为一名特级教师。其实,教育科研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深奥难懂。我们完全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开始、从教学的细节做起。在这本书里,任勇老师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对名师特征的研究,亲切地告诉读者,你能成为最好的教师!&nbsp;&nbsp;&nbsp;&nbsp;</p> <p>  读书让我们加速成长,阅读让我们的生活斑斓多彩。读书的妙处,不仅在所得,更在所思所感。</p><p> 下午由黄金汝、甘莲珍、聂容兰、黄雅玲四位老师分享。</p> <p>下午黄莲华老师组织工作室成员进行线上交流视频活动</p> <p>  黄金汝老师的分享:读完《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感受深刻,我被吴老师那颗爱生之心,智慧的教育教学方法深深折服,读的过程中有一些自己的感触和思考,与各位老师分享。一、努力读懂儿童,享受教育的幸福。吴老师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孩子的内心就像花瓣上的露珠那般剔透脆弱,需要我们用心呵护,在学生面前,如果你只知道权威,幸福就会远离你!二、帮助学生跨越学习障碍。吴老师呈现的教学故事让我陷入深深地思考,在教学中如果遇到问题,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应该找出方法去解决问题,去实践,去做,去解决问题。三、课堂中把“空白”留给学生。吴老师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善于在表达方面留白,针对某些问题,教师先不说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去想、去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机会。&nbsp;</p> <p>  甘莲珍老师的分享:吴正宪老师是我一直钦佩的数学老师,寒假拜读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吴老师把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有机结合,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初为人师的她觉得认为只安勤勤恳恳教学就能胜任教师工作,后来她发现“满堂灌”使学生机械麻木地学习,她茫然之后反思,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习动机,把本该属于孩子们的快乐还给他们。2.拜访名师探索教育真谛。吴老师虚心向马芯兰老师拜师学艺,一头扎进马老师的课堂,晚上静下心反思,通过阅读提高自身修养。3.努力探索感受数学之美。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术让学生苦不堪言,吴老师探索改革之路,重组教材,组成了“六条龙”的小学数学体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轻松。我想:我也应该从点滴做起,学习吴老师的敬业精神,不断研究、不断探索,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才能在教学中博览众采,有所收获。&nbsp;&nbsp;&nbsp;&nbsp;</p> <p>  聂容兰老师的分享: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他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他想尽办法减轻学生负担,他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把教变为学。而印象最深的,便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深深的理解,宽容,尊重,热爱,特别是对所谓的“后进生”的关注,更倾注了他很多的心血。他认为教育是一种个性化强的艺术,没有一种通用的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孩子,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的,非常耐读而且不易不懂的书,需要老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做孩子心灵的知音,理解孩子每一个行为背后的意义,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的原因。他们每一个细微的量变,都是在积累和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质的飞跃,而老师的理解和宽容,欣赏和赞许,则是促进孩子加速前进的动力。我想:作为一线工作者的我们应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真正地尊重、关爱每一个孩子。</p> <p>  黄雅玲老师的分享:读完叫《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我开始反思,有时候孩子出现的问题是不是大人们的责任更大一些?托马斯先生在书中具体分析了很多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最后归结到是孩子在很有限的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得很多孩子在天生的才能和潜能被打压了,从而产生了很多不适应学校教育的“差生”,“学习上的残疾人”,当这些标签无情地贴到孩子的身上时,孩子们就真正地成为了学业残疾人了。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所以,家长和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但决不居高临下,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让我们低下身子,耐着性子,学会唤醒,学会等待,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使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到极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p> <p>  关于读书,杨澜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她说:我想我们坚持读书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p><p> 让我们在这孕育生机的季节里,多读书,读好书,继续踏上教育生涯的读书之旅。</p> <p>图片:名师工作室成员</p><p>编辑:张春莲</p><p>审核:黄莲华</p>

老师

学生

教师

孩子

分享

评课

教育

名师

工作室

黄莲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