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010101"><b style=""> 古道拾忆</b></font></h1><h3>清晨!睁开眼,从潺潺溪水清脆声中醒来。盐茶古道上的叮铃声从远山飘过,一起走吧!走向布满青苔的的森林。欣赏斑驳陆离的森林世界,眺望最美的森林大院,俯瞰山水画卷森林大院,人间最清凉!</h3> <h3>康里清水壑亭至四角坵亭古道,全長8.8公里,原为古田旧城至宁德霍童的茶盐古道,全程未被人为破坏,保留着原始的痕迹。古道旁树木茂盛,树种繁多,菇菌丛生,青草药遍地,奇石怪岩林立,沿途设有两座古亭,路面为乱毛石砌造,均宽1.0至1.5米,路面经千年踩踏光鲜亮丽,便于行走,单头行程约2个小时。这条茶盐古道形成于唐朝,宋明间砌筑路面,历史上曾是古田货物进出的主要通道,一代代先民用肩膀将大山里的茶叶、柿、粮食、粗布、黄酒挑到宁德,又从宁德霍挑回食盐、糕饼、烟丝、红糖板、海货等,古道的繁华越千年。民国34年(1945年)福(州)古(田)瓯(建瓯)公路开通后,古田货物进出改由公路运输,而这条古道只有屏南人继续使用。</h3> <h3>1983年黛溪至界头隘公路修通,屏南的货物改由公路运输,此条茶盐古道遂废。现其下部被洪口水库淹没,只唯这段原始的古道,是人们登山健身的步行道,古道悠悠,芳草青青,穿越这段古道,你会感受到它的神秘和沧桑。</h3> <h3>沿亭子而下,是一道完整的古道,山湾里,绿草成茵,身处其间,是无比的放松与自在,一种远离尘嚣与世俗的宁静感油然而生。</h3><h3><br></h3> <h3>同行的长辈说:对面就是从前人们开采银矿遗留下的矿洞,因此这个山湾叫 “打银湾”。</h3><h3> 矿洞里面,遗有一口红棺材,殓的是一个外地商人。由于家人未得到亡故音信,无法来收拾尸骨。后来这个孤魂托梦给路过此地的一个人,说这洞里有一棺材银子,这人按着梦中所示,来到洞里,打开棺材一看,见是一具骸骨,连说晦气未予理睬。从此这事在挑夫队里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亡者的家人耳里,他们循着地名而来,终于收葬了骸骨,了却一桩心事。</h3><h3><br></h3> <h3>过了湾头,便是一整片的树林,转头山的森林植被保护的完好, 厚厚的树叶覆盖着森林里的古道,高耸的大树阻档了大部份的阳光,透过的光线忽明忽暗。</h3> <h3>当年,先民们把加工好的商品装入特制的木箱。外面套上竹篓,以及一些诸如笋干、自酿米酒等土特产,采用人工挑担的方式,一步一个脚印,长途跋涉二十多公里送到宁德城区售卖。之后,先民们再把海产、食盐、火柴、布匹等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是胭脂、洋镜、洋布匹、洋伞等洋货通过古道,肩挑手提带回康里内地。</h3> <h3>茶盐古道的最大特色在于它的交通工具是以人力挑工为主,一路上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石块历经岁月洗礼,往来客商日复一日的踩踏,依然光滑圆润,默默述说当年挑夫们沐风栉雨。</h3> <h3>这条古道的另一大特色在于沿途景色优美。沿途景色则随山势而变,有莽莽群山,有俊秀森林,有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田地,有暗藏危险与杀机的山隘,有静水流深的溪涧,更有气势雄壮的飞瀑。依山而卧,满眼翠绿,即便是在寒冬里也依然青翠,令人心旷神怡。</h3> <h3>盐是由海入山的重味,茶是由山出海的清香。这条茶盐古道一度成就了沿途村镇的兴旺。踏着被无数脚板磨蚀得滑亮的石阶,体验回味当年“担回头客”的情景。</h3> <h3>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他们脚穿草鞋,肩挑重担,长年跋涉在道路上,往来山里与码头之间,用肩膀和双脚担负着山里山外的物流交通,山海边界因他们的穿行而繁荣。</h3> <h3>千百年来,古道上曾经走过衮衮大员和各式官员,走过挑着农作物的农夫,走过精于算计的商人……</h3> <h3>一路都是青石古道,伴着路旁密集的树丛。由于树木阴翳,树们为了争取阳光,只好拔长了身子往高处伸展,同时,它们的枝柯挡住了光线,林间地面反而寸草不生,加上积年的落叶堆积,这里成了野生菌的基地。</h3> <h3>越往东走,就越靠近了海边风情,最先是路边的植被,开启了山海过渡的变奏曲。只见四周黑压压地长满了野榕、樟树、红枫、香榧、柳杉、红豆杉、毛栗等各色树木,后来有一段路,枫树密集。在秋冬时节,满树的树叶红透了,一团一团的红色连接成片状,呈现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盛景,那时来赏,一定会让人深深地陶醉其中。</h3> <h3>一段山路,听一路故事。那些发生在古道上的故事,就像遗失在时间荒野里的明珠,在乡人的叙述中重新被捡起、擦亮、串起,又成了一道亮丽的装饰。</h3> <h3>时光荏苒,桑海苍田。如今,在茶盐古道上,挑夫不见,茶香消散。茶盐古道的原有功能彻底成为一段与海的交流的历史记忆。徒步茶盐古道,踏上先人们印在茶盐古道上足迹与马蹄印,在大自然中享受把自己放空的精神之旅。</h3> <h3>经过旷野,走进树林,随着林木越来越密集,光线渐渐地变得有些昏暗,远处丛林景致变得模糊,画面也变得虚幻,仿佛行走在水底,或者迷失在了深不可测的空间之中。</h3> <h3>各种自然界的声响组成一部交响乐。风呼呼地吹着,树叶唰唰地落着,鸟类唧唧喳喳地叫着,不远处的溪流铮铮淙淙地流淌着,偶尔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山梁的褶皱处飞流而下,聚成一汪碧绿如翡翠一般的深潭,潺潺的水流声在山间响起,若即若离地伴随着我们,沉寂的林间充满了生机。</h3> <h3>一路上有许多天然的景观,石虎照镜、三十六坡、七十二岗……</h3><h3> 然后就到了四角坵亭,有段著名的古代两县划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br></h3> <h3>转过一个山角,一座山中少见的建筑物出现在眼前。他们说:这,就是岩公岔的古戏台了。</h3> <h3>戏台的三面土墙,已经被岁月风雨冲涮得了四下崩塌,南面下廊上的戏台也已坍塌。从残存的天井中间台阶拾级而上,北面的屋顶保存尚好,只是屋檐淌下的风雨,已将神龛里的神像侵蚀得如此不堪。</h3> <h3>这是屏南乡间古道上少见的一座戏院,想当年,它因古道而出现,夜来戏台上的玄歌曼舞,抚慰过多少辛劳的旅人!它见证过古道的繁荣昌盛,收纳了各个时代、南来北往的民间信息,成为储藏在群山中的一张古地图。</h3> <h3>光阴荏苒,繁华不再,人世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玄妙的往事已经隐没在沧桑古道中。</h3> <h3> 昔日这条人来客往的通商要道早已沉寂多年,逐渐湮没在历史尘烟中。但是,逝去的只是时光,先民们那段艰辛“讨生活”的历史依然十分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的记忆中。</h3> <h3>如今,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人重新走进古道,追寻当年先民足迹,体验先民的艰辛,督促自己秉承先民坚忍不拔意志,让这条茶盐古道重焕生机,成为见证与传承先民奋斗精神的文化阵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