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观“蒋勋谈苏东坡”有感

Liquor

<p>  网课已进行到第三周,高二年级利用本周的两节德育课观看《蒋勋美的沉思:谈苏东坡》视频。在这个特殊时期,让学生们更深入的了解苏东坡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语文素养,更是让学生感受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与豁达,让学生们从蒋老的讲解中亦能获得一些“美的沉思”。</p><p> 各班的学生们将所获所想记录下来形成观后感,分享到值周班长群。</p> <p>  学生们的感想或深或浅,或乐观或悲伤,都是对伟大的文学家——苏轼的敬佩与崇拜。</p> <p>  苏轼原来是一个翰林大学士,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孟德,不怕政治上受连累,找了东边的一块坡地,拨给苏轼夫妇使用,所以苏轼就改名叫苏东坡。</p> <p>  蒋老并没有刻意要选苏轼的一些比较特异的作品。对一般大众来讲,它们几乎已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或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们会觉得琅琅上口。</p> 一、苏轼创造了一种文学风格 <div><br></div> <p>  他真正建立了宋代诗风的一种平实,所以当我们读到“明月几时有”的时候,常常会觉得苏轼最大的特征,是他的作品当中常常有一些句子几乎是不像诗的。比如“人生如梦”,比如“多情因笑我”,他常常可以把世俗的语言非常直接地放入诗中。</p> <p>  在中国的文学创作上,很少有人像苏东坡有这么多重性。</p> <p>  在我们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时候,会发现苏轼完全是从真实的情景出发,没有任何的做作。</p> <p>  在《蝶恋花》中,会发现他的俏皮,他的某一种喜悦的感觉。</p> 二、文学极品的情感往往一清如水,超越悲喜 <p>  小时候写作文,老师常常会给一个题目叫“母爱”,大部分小朋友都写不好。因为想写好母爱,大概要写到苏轼的的“尘满面,鬓如霜”程度。</p> <p>  “尘满面,鬓出霜”,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意象的描述,意思是自己老了,这些年憔悴漂泊,到处下放,这样一副面容即使见到了,你也不会认出我了。我觉得这种意向和描述,表现的是一种非常深、又非常特殊的情感。</p> <p>  在《江城子》当中,我们会感觉到苏轼试图把情感空间和婚姻空间做某种程度的结合。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p> <p>  文学里的极品,其实情感多是一清如水,有点超越喜悦,也超越忧伤。“明月夜”、“短松冈”,每一年她的去世的时刻,在那样的一个明月夜晚,在那个短短的长满了松树的山冈上,他们都会相见,而且大概是生生世世的见面。</p> <p>三、偷窥,中国文学少有的美学经验</p> <p>  “花褪残红青杏小”,由春入夏的季节,花已经有一点凋落了,红色慢慢凋零,杏花落了以后,青色的杏子慢慢出来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这个画面的描绘,几乎到了没有主观性的白描,就是春天的燕子飞起来,那绿水绕着几户人家流过去。我们几乎可以把它翻译成宋代一个非常美的小品、山水画。</p> <p>  “天涯何处无芳草”,在我们很小的时候,不一定知道它是苏轼的句子,可是它一直在被大家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都会用到,好的文学作品会让它的某些句子变成成语。“天涯何处无芳草”不止是在讲一个自然现象,同时它也扩大成为一个心理经验,好像对生命有很大的鼓励。</p> <p>四、在苏轼身上,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东西</p> <p>  在《蝶恋花》的后面一段当中,可以看到苏轼最充分的悟道过程,就是“墙里秋千墙外道”,墙里与墙外有什么关系?”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的时候,其实你动心了,所以你就想要越过这个墙,可是你想越过这个墙的时候,“笑渐不闻声渐渺”,你所有眷恋的东西其实又消失了,你只好自己抱怨说,我不应该逾越这个分寸,这个墙的分寸不应该逾越。</p> 所以你的烦恼是你自己找的,因为你想逾越这个东西,所以这个时候你忽然发现”墙里秋千墙外道”是个精彩的开始。因为他在讲一个墙分隔开两个不相干的东西,而当我们硬要它们相干的时候,就会有烦恼。 <p>  从苏轼身上,我们学会了坚韧和不拔;从苏轼身上,我们学会了乐观和豁达;从苏轼身上,我们学会了理想的艰辛。苏轼是我们每一位青少年的榜样,是亿万中国人的榜样,苏轼的精神,苏轼的人格,流传至今。因为有苏轼,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因为有苏轼,我们的文学源远流长。</p><p> 愿所有的学生都能拥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气度与心胸。</p>

苏轼

苏东坡

美的

我们

明月

墙里

墙外

学生

时候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