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爱在左,责任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 既要记得左,也要记得右, 随时撒种, 随时开花,才能把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p> <p> 莒南四小全体语文教师满怀着对教育的爱与责任,2020年3月14日,又一次开启了“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专项培训”公益项目在线直播的学习之旅。</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专家引领 </b></p> <p> 一起品味许新海博士给我们带来的《新教材 新教育 新语文》的文化大餐吧!</p> <p> 感谢许博士给我们带来的实惠大礼包――《语文教学设计丛书》。这套书好学好用好操作 ,期待“一睹芳容”!</p> <p> 许博士说新教育的“晨诵午读暮省” 是儿童生活方式的回归,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的理念和思想。新教育中的“晨诵”是统编教材最好的补充、拓展、延伸。</p> <p> 许博士认为“新教材+新教育=新语文”,新语文,依托新教材,融合新生活 ,成就新生命。</p><p> 通过新教育的行动,通过“共读共写共生活”的主张,通过新教育的“晨诵午读暮省”的价值方式来依托新教材,从而实现崭新的语文教学。</p> <p> 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享受语文。当阅读成为一种对话,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通过新教材、新教育去获得一种全新的语文学习境界,让孩子在语言中积淀,丰盈精神,生成智慧,享受成长!</p> <p>许博士说我们不是手捧教材,以本为本地进行教学,我们需要把素养、文化、世界、文明、生活融入到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建构起很好的新语文课程。</p> <p> 新教育倡导的理想课堂就是让语文课堂真正实现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p> <p> 新教育的很多理念和举措与统编教材的观念是完全契合的。许博士的“三个新”让我们对语文课程改革充满了期待,期待新语文课堂更加开放与融合,更加深刻与灵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名师报告</b></p><p><br></p> <p> 中国古诗词语言精美凝练,意境开阔深邃,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护照”。统编教材中古诗词篇目大幅度增加,古诗词教学到底有哪些规律可循呢?下面让我们走进吴建英校长的《谈统编教材古诗文教学》的精彩分享!</p> <p> 统编教材中古诗词内容丰富,篇目增加,因此,如何有效落实古诗文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p> <p>为何学这么多古诗文?吴校长作了以下回答。</p> <p> 古诗文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经典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源,让孩子在“人之初”回归源头,学习古诗文,了解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并成为学习记忆和文化记忆,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p> <p> 鲁迅幼年时背《钢鉴》,矛盾为写小说通读《红楼梦》,倒背如流。物理学家杨振宁初中时就把整本的《孟子》装进了他的记忆。他说,一生中对他影响最深的,并不是所专长的物理学,而是两千多年前孟子的思想。</p> <p>统编教材之所以选择这么多古诗文,吴校长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阐述。</p> <p><b style="font-size: 20px;"> ( 一)感受文化之精博</b></p> <p> 朱自清这样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中国有许多的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都是从古诗文中汲取了古人的智慧,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p> <p> 学习古诗文,就是给学生打开一扇窗户,铺开一条通道,去感受精深博大的中国文化,获得民族的文化基因,产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为他们成为“文化中国人”奠定基础。</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二)领悟民族之精神</b></p><p> </p> <p> 一个民族的语言体现了民族精神,不休的经典诗文表达了古人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弘扬了古人的优秀品质,给人以美的震撼,心灵的洗礼。让孩子沉浸其中,使他们无形中收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感染,提升他们的眼界、胸怀、志气、品质、修养,从而达到以古为范的教育目标。</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三)汲取语言之精华</b></p> <p> 古诗文教学,既可以使学生品味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感受民族语言的魅力,汲取精华;又可以收到探本溯源、察古知今、积累运用之效,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p> <p>如何教好古诗文呢?吴老师从审美视域角度谈了谈小学古诗词教学。</p> <p> 美是诗的本质,言简意丰是诗的重要特点。古诗以“以言造象,立象尽意”的表情达意方式呈现了美的世界。在教学中,应努力挖掘美学特征,感知其美学气息,探究其审美意蕴,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表达。</p> <p>如何引领学生读出古诗词的美?吴老师从5个方面娓娓道来,让人顿时“豁然开朗”。</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回归本体,感知“文体之美”。</b></p> <p> 传统的诗词入门教学当中,文体学习是必经之道。吴老师认为语文老师必须有很强的文体意识,是什么就教什么。童话用童话的方式来教,散文用散文的方式来教,诗词自然用诗词的方式来教。</p><p> 吴老师说:文体教学缺席,可能会导致古诗词本色的迷失,也就教不出古诗词的味道。</p> <p> 《绝句》教学中,吴老师引领学生读《春晓》、《小池》、《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然后让孩子从熟悉的四首古诗中去发现“绝句”这一文体,学生自然而然对“绝句”这一文体的认识就更加深入,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热情。</p> <p> 《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吴老师让孩子对比读《清平乐.村居》和《村居》,认识到词的文体样式,然后相机补充了两首《清平乐》,让孩子观察、比较,以此来验证、强化对词牌名的认识。</p><p> </p> <p> 学生初步了解了词文体知识之后,我们的诗词教学中的词味就更浓了,有利于引领学生进入文学层面,从而进行鉴赏,提升孩子们的阅读品味,审美情趣。</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二)因声求气,诵出“音律之美”。</b></p><p> 如何引领学生诵出“音律之美”?吴老师说我们可以采用桐城派作家倡导的“因声求气”。让孩子“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无其情、耳醉其音”,达到“诗我同一”的境界。</p> <p> 诵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趣读方法,让孩子乐此不疲,引领孩子诵出“音律之美”。</p><p> </p> <p> 品读,在诵读教学中尤为重要,我们老师应注意根据文本特点,讲方法,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诵读,一定融合在诗的整体意境中去。</p> <p> 吴老师把“古诗教学观”概括为三句话:不求甚解,熟读成诵,滚瓜烂熟。古诗词教学中,切记过度追求理解。</p><p> </p> <p> 中国近代散文家朱自清这样说:与其读一百部诗集,不如背诵一部诗集。读了就忘了,仍然是人家的;背诵下来,才能成为自己的</p> <p> 朱自清先生多次谈到“背诵”的重要性,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p><p><br></p> <p> 小学毕业之前是人记忆力的高峰阶段。重诵读、重记忆、重积累,应该成为小学生学习母语的重要法则。</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三)显象造境,见到“意境之美”。</b></p><p> 意境,是古诗词艺术存在的灵魂,诗词之美就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王国维这样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p><p><br></p> <p> 读古诗词最重要的是“见境”,“入境”。我们可以运用“古诗素描法”、“画面还原法”与孩子一起“入境”。</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四)揣摩化言,品悟“语言之美”。</b></p><p> 诗是语言的贵族,古诗词更是语言的精华。部编教材中的古诗词更是千古绝唱,老师们更应引领孩子品“诗眼”、品“名句”、品“风格”,揣摩咀嚼,推敲赏析。</p><p> </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五)知人论世,回味“意蕴之美”。</b></p><p> 只有走近作者,和词人诗人的心灵对话,才能为学生搭建起丰厚的文化平台,学生才能更好得理解诗词的内涵,教学才更有厚度和力度。</p> <p> 古诗词教学作为中华文化艺术的一支奇葩,千百年来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相信在古诗词的熏陶之下,民族文化的因子将融入到学生的血脉之中。让我们好好引领孩子领略古诗词的无穷魅力吧!</p> <p> 教而时学之,学而可用之,不亦乐乎。愿我们的教育与春天共同发声,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让我们一路向阳,守望花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