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偶成——南宋·朱熹</p><p>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p><p>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p><p>朱熹是南宋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很了不起,也很伟大,真的。但曾经我对他的作品一直是敬而远之。尤其是读书求学的时期,可能听了太多别人的解读吧,先入为主的,觉得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的头衔听起来就很吓人,他写的东西都是云里雾里,实在读起来头痛。但我确是真心喜欢“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这一句,又文艺又接地气。(其实现在我是挺欣赏并敬慕朱老夫子的,此处咱不争论,暂搁置)</p><p>在文学上,可能但凡偶然得到的东西,大多是比较接地气,也更容易成为经典吧,毕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p><p>我的记忆中一向是把“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和“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分开的,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觉得合起来就是一首劝学诗。</p><p>记忆里小时候父亲一直给我讲的是:“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话像是老师讲的,像是朱熹讲的,年少的我大多听不太进心里,只当当耳旁风,勉强入耳,偶尔送之出口。</p><p>但对“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这一句却是一见如故,藏之于心,当时只是觉得很文艺很清新,其实当时并不十分深刻体悟它的含义,只是本能的觉得美,读之可心!</p><p>后来读了大学,又学了汉语言文学,难免有点故事重提,尤其而今念及已为人父,虑及“养不教,父之过”,也许也需教儿有方,至少言之有章!故而,也曾潜读一二,此夜斯文与君分享!</p><p>这首诗名为《劝学诗》,又名《偶成》,作者是南宋的朱熹。其写作年代无法考证,从诗的内容来看,应该是作者晚年,约在公元1162年左右。相传是朱熹晚年有一次外出赏景,路过一个学堂,看到许多少年在池塘边嬉戏玩耍,心有所感,遂写下此诗。《劝学诗》不存于朱熹文集之中,在日本盛传,后来传入中国大陆,也算是“出口转内销”了。</p><p>“少年易老学难成”,青春年少的时光很快逝去,学业却很难有所成就。劝学类的诗开头一般都是这样,要首先强调珍惜时间。也确实如此,上学的时候,“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高晓松)。毕业参加工作之后,总觉得日子不顶过了,“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杜甫),转眼之间大家都老了。牛先生携时运之风狂奔,一路征尘滚滚,直奔九天而去;我们绝大多数人眼睁睁看着日子狂奔,学未成,功未就。</p><p>“一寸光阴不可轻”,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光阴就是时间,时间也能用寸来量吗?可以的。有一种古老的计时工具叫日晷,由晷针和带刻度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的移动,晷针的影子也在晷面上一寸一寸移动,所以就有了一寸光阴之说,形容极短的时间。唐代诗人王贞白的《白鹿洞二首·其一》中写道“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p><p>“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还没有从池塘生春草的美丽梦境中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中瑟瑟作响了。这两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再次强调青春虽好,但年华易逝,要珍惜时间。如果说这首诗的前两句有些平淡枯燥,流于说教的话,后面两句则忽然变得极为文艺,清丽动人,感慨良深。</p><p>只是年轻人往往正做着青春的梦想,怎能理解时光的流逝呢?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不是梦太长,而是时光流逝太快。</p><p>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p><p>岁月不仅如梭,更如刀!</p><p>当年正茂的不仅是风华,还有须发; 如今岁月的年轮不仅铭记年岁,还刻在额头眉梢!唉,欲说还休,喝酒喝酒!</p><p>烟出文章酒出诗,斯夜与故友小酌两杯,觥筹交错间,烟雾缭绕中,伴着酒精喷云吐雾,畅论国事,大话桑麻,也诉衷肠,更是互忆少年的糗事。也许故人相聚开始念旧不是衰老的开始,就是友尽的征兆!</p><p>三杯两盏淡酒,不敌夜来春寒。夜静路空,只觉白驹过隙,不觉已萧萧秋满面,镜中衰鬓已先斑!</p><p>皓月当空,回来已略有醉意,戏作七绝一首:</p><p>送罢千树梨花走,又见陌上绿枝头。</p><p>微醺且作彳亍去,却忘柳梢月如钩。</p><p>虽韵律不工,咱不去理会。正是阳春,且作春梦,长些,再长些!</p><p>睡去,</p><p>惟愿一梦醒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