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第八十章</p><p>【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p><p>【释疑】小国寡民:使国家变小,使居民变少。小和寡在这里都作动词,使……小,使……寡。这里的国,指的是诸侯国。这篇实际上是老子给大周公国所献的治国之策。</p><p>什(shí)伯:什和伯都表示数字。在这里表示很多的意思。</p><p>重死:重视死亡,爱惜生命,不轻生的意思。</p><p>远徙:向远处迁徙。</p><p>舆:车</p><p>甲兵:武器装备</p><p>陈:排列,指布阵打仗。</p><p>结绳:上古以结绳记事。这里指恢复上古时期朴实闲适的生活。</p><p>【译文】使国家变小,使民众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需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从而达到极度的治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p><p><br></p> <p>【简评】有的人说,“小国寡民”是老子的终极理想。这是贬低了老子。老子本章实际上是为了解决春秋时期大周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建议。自周幽王败亡,周都东迁洛邑后,周天子的辖地大幅减少。此时,周天子所辖区域比一些诸侯国还小。地少人稀,经济体量也就决定了周天子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另一方面,其它诸侯国之间也不断地发生着兼并战争,有的诸侯国消失了,有的诸侯国的地域却越来越大,有的一些诸侯国的地域已经超过了周天子。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增强,周天子号令天下的能力就大大减弱,甚至有的诸侯国直接与周天子对抗,周天子的威严受到了挑战。如何提高周天子的地位和号召力,对于大周朝来说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这一点,老子看得十分清楚。</p><p><br></p><p>作为哲学家的老子,通过哲学思辨,指出了物质世界的来源和规律,给出了治国理政的大的思路。作为大周朝的臣子,也必然会关心大周朝的命运。因此在即将完成《老子》这部哲学和治国经典之际,也给周天子提出了一个治国方案,这个方案的核心就是“小国寡民”。</p><p><br></p><p>小国寡民的实质就是削减各诸侯国的地域,减小所控制的人口数量。这类似于后代王朝的削藩策略。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使诸侯国变小,诸侯国的经济体量和人口数量就不会过于庞大,兵源就非常有限,各诸侯国之间,以及诸侯国与公国之间的战争威胁就会减小,即使有,以中央的幅员以及民众数量和经济体量,也足以控制地方上的骚乱,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控制力就会得到加强,周天子的威严就会树立起来。这样各诸侯国之间也就相安无事了,因而,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没有了战争,没有了动乱,人民自然就回归淳朴,国家也就大治了。</p><p><br></p><p>按理说,老子的这个建议是切中了当时大周的要害的,如果采用了,周朝的统治应该可以再延伸很久的。但历史上周天子并没有采用这个建议。这是为什么呢?</p><p><br></p><p>我想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吧:</p><p><br></p><p>其一、老子虽然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但在写这部著作时已经是被免除了职务,所以他写的著作难以被周天子看到。</p><p><br></p><p>其二、即使被周天子看到,但实施起来是很有困难的。想缩小诸侯国的领土和人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弄不好会招致诸侯国的反噬。以后的许多朝代都有削藩的事情,但削藩往往伴随着战争的风险。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说起削藩,最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汉武帝的削藩措施,可谓绝妙之极。</p><p><br></p><p><br></p> <p>【西汉时期的削藩和“推恩令”】 西汉时期的政治体制是采用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地方采用“郡县制”。虽然在称呼是还沿用了周朝的诸侯国、王国的名称,但其独立性已经没有那么强了。西汉时不少王国或诸侯国的面积较大,所辖人口众多,因此地方势力也是不容小觑的,也时不时地会发生一些叛乱。文帝时就发生了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事件,虽被平复,但由此使文帝产生了忧虑。当时贾谊向文帝献策,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也就是增加更多的诸侯国,是诸侯国的国土面积减小,削弱其国力,减少对朝廷的威胁。汉文帝部分地采用了,但并没有彻底解决。汉景帝时采用晁错的建议削藩,却引起了吴楚七国的武装叛乱。平复叛乱后,汉景帝顺势进行了进一步的削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王国或诸侯国地盘过大的情况,时时威胁着中央政权。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p><p><br></p><p><br></p><p><br></p><p>汉武帝时主父偃给汉武帝建议实施“推恩令”,十分巧妙而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各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候,原来由嫡长子全盘继承全部封地的格局被打破,除嫡长子外,其他支属也有权获得封地,但所有继承的封地仍在原来的封地上进行,这样一个诸侯国就被分成了许多块。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分封是由中央颁布的,所以,支属被封者无不感念中央政权。这样推行下去,侯国的地盘越来越小,而中央的属地却越来越大。这就实现了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目标,地方对中央的威胁被彻底的解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