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i>关键词:姓氏文化•曹姓•探源</i></b></p> <p>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汉族姓氏,每一种姓氏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中华姓氏的起源</b></p><p><br></p><p>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大约已有5000多年前的伏羲氏(即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之第一皇)时期。相传,始祖伏羲“始画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疱厨”,而且自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这是中国历史上自有文字记录以来的第一个有姓氏的人。</p><p><br></p><p>由此可知,所谓“姓氏”,就是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识和符号,当时的主要作用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民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p><p><br></p><p><b>从这个意义上说,姓氏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b></p> <p>不过,“姓氏”二字在远古时期是一词二异的,也就是说“姓” 和“氏” 之间是有严格区别的。史书上有“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的记载,什么意思呢?</p><p><br></p><p>就是说,“姓”是一种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关系的族号,世代相传,且千万年不变。“氏”则是“姓”的分支,是表现一个人的封邑、爵位或官职,以及追谥等荣耀的彰显,所以只有贵族男子才有,当然也会随着这些荣耀的改变而改变。</p><p><br></p><p>这种姓氏相别的制度,直到战国后期秦统一后才合为一体,或言姓,或言氏,氏即是姓,也无贵贱之别。</p><p><br></p><p><b>可见,中国的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是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折射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血脉,记录下中华民族的形成史。</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二〉曹氏家族起源</b></p><p><br></p><p>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p><p><br></p><p>在中国人的性情中,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家族观念,非常重视自己的姓氏,因为一个姓氏就是一个家族的象征。</p><p><br></p><p>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祖先的生存状态、处世哲理、价值观念,以及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家族传统,家族的荣辱功过,家族历经的苦难与辉煌,等等,基因所在,血脉之源,世代相传,既是为祀祖尊宗,传承祖德,也是为明白我们自身。</p><p><br></p><p>中华民族姓氏众多,见于文献的姓氏有近6千个,每个姓氏的形成都各有不同的历史过程。“曹”姓是当今最常见的一个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26位,在当今人口最多的前百名姓氏中列第32位。</p><p><br></p><p>曹姓现有人口约730多万,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四川三省,其次分布于江苏、安徽、山东、湖北、湖南和江西等地。</p> <p>曹姓家族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p><p><br></p><p><b>[1] 起于黄帝姬姓的后代:</b></p><p><br></p><p>据《史记》载:“武王已克殷纣,封叔振铎于曹。” 公元前1122年,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之弟振铎被封于曹国,建都陶丘(即今山东荷泽定陶区),成为始封之君,国人以“曹”为氏,曹振铎也就成为曹氏的受姓始祖。一般认为这是曹姓的最主要来源。</p><p><br></p><p><b>[2]源于官职受姓:</b></p><p><br></p><p>颛顼帝后裔陆终第五子名安,因佐夏禹治水有功而被赐“曹官”。曹官是看押奴隶的官,在当时是个不小的官职。安后来以官为氏,曹安即是曹姓的得姓始祖。周朝时武王改封曹安的后裔曹挟于邾国(今山东邹城境内),后被楚国所灭。之后,邾人散居各地,有的改为朱姓,有的仍以曹为氏。</p> <p><b>[3] 出自上古时期祝融的后裔:</b></p><p><br></p><p>祝融是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史书上称为“祝融八姓”。</p><p><br></p><p><b>[4] 古代曹国人来中原后以曹为姓:</b></p><p><br></p><p>古代的曹国,即西域古国之一,大约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的北部与东北部一带,史书上皆记为“昭武诸国之一”。当时有曹国人进入中原后并长期留居下来的,便以国名汉化为姓氏称曹氏,世代相传。</p><p><br></p><p><b>[5] 源于少数民族改姓:</b></p><p><br></p><p>其中有:匈奴曹姓、满族曹姓、蒙古族曹姓、藏族曹姓、瑶族曹姓、阿昌族曹姓、布朗族曹姓。</p><p><br></p><p>还有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的其他少数民族,如彝族、哈尼族、纳西族、回族、锡伯族等。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曹氏,传之后世。</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三〉迁徙传播</b></p><p><br></p><p>早期的曹氏诞生于山东,长期在山东居住和繁衍,曹氏家族的“根”就是在山东。很久以后,曹氏族人才迁徙分布到其它各地。</p><p><br></p><p>先秦时,曹姓主要活动在甘肃、山东和江苏北部。汉时,已广布于北方及长江以北各省和华东地区。这是曹姓一个非常重要的繁衍时期,出自姬姓的邾国曹氏(即曹安后裔那一支)多居于谯郡。此时,曹姓是以现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北部等地分布最为集中。东汉时已有曹姓移居浙江等地。</p><p><br></p><p>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连年战乱,曹姓被迫开始大举南迁。唐初和唐末,中原有两次南下大移民,曹姓是其中进入福建的中原姓氏之一。在举家南徙的曹姓人中,有的辗转进入江西、湖南、湖北,直至两广地区。</p><p><br></p><p>宋朝时期,曹姓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两省,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浙江等地。明清时期有曹氏后人多支迁居四川。</p><p><br></p><p>曹安一支曹姓于商周时即有部分南迁台湾,成为高山族的一支曹人氏祖,后世也时有曹人迁徙台湾。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福建曹氏部分移居台湾。据台湾省的一次人口普查统计,在当地100大姓中曹姓排第58位。</p><p><br></p><p>现如今全国重新形成了冀豫鲁、皖苏、川鄂湘三块曹姓高密度聚居区,河南为曹姓第一大省。</p> <p>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湖北枝江曹氏宗谱》录入一首《迁徙歌》,极珍贵:</p><p><br></p><p><b>君起盘古,人始亚当。循流溯源,实理之常。</b></p><p><b>世代承继,派别枝分。有姓有氏,以正人伦。</b></p><p><b>曹始振铎,为文之昭。宋景构乱,天复相曹。</b></p><p><b>其先开国,自此承家。去鲁适楚,椒衍繁华。</b></p><p><b>庐陵太和,皆其苗裔。安宁什堡,本支所居。</b></p><p><b>在明永乐,闽浙盗兴。贤者避地,乃适于荆。</b></p><p><b>南眺虎渡,北逾龙洲。顾瞻百里,砥柱中流。</b></p><p><b>丹阳夷道,水秀山奇。登临瞩望,感慨欷歔。</b></p><p><b>勃然兴致,栖谷枕山。隐士榘涧,历历游观。</b></p><p><b>西南之野,土满田多。徘徊幽赏,行人适过。</b></p><p><b>相与问讯,壤接土司。边备谨严,朝贡有期。</b></p><p><b>是为乐土,遂访龙泉。调琴遣兴,登舟言施。</b></p><p><b>迨至正统,重寻桃源。棚石老屋,卜筑养闲。</b></p><p><b>一传七子,子孝孙贤。五源归窆,有灵在天。</b></p><p><b>家乘有记,昭兹来许。备载世系,具有原委。</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四〉家族传统文化</b></p><p><br></p><p><b>[1]郡望:</b></p><p><br></p><p>谯 郡:今安徽省亳州市;</p><p>彭城郡:今江苏省徐州市;</p><p>高平郡:今山东西南部;</p><p>东海郡:今山东郯城;</p><p>陈留郡:今河南省开封市;</p><p>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县;</p><p>巨鹿郡:今河北省南部地区。</p><p><br></p><p><br></p><p><b>[2]堂号:</b></p><p><br></p><p>清靖堂:又称“无为堂”,西汉曹参继萧何为宰相,他一本萧何时的办法,所谓“萧规曹随”,“省刑法,薄税敛,无为而治”。老百姓因此歌颂他说:“载以清靖,民以宁一。”</p><p><br></p><p>七步堂:典自三国魏诗人曹植。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少有文才,援笔成文,为操所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为帝,备受猜忌,欲害之,令作诗限七步成,植即应声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为脍炙人口的七步诗。曹氏后人因以"七步"作为堂号。</p><p><br></p><p>其它堂号:</p><p><br></p><p>①郡望堂号:谯郡、彭城、高平、东海、陈留、清河、巨野。</p><p><br></p><p>②自立堂号:(已收集到的有)爱敬堂、绣虎堂、安寓堂、安正堂、八斗堂、修德堂、白玉堂、文玉堂、清靖堂、七步堂。</p> <p><b style="font-size: 18px;">[3] 谱牒文献</b></p><p><br></p><p>曹姓的文字谱牒,又称为曹氏家谱,曹氏家乘。肇始于先秦史官所撰的《世本》。曹姓世系直至汉代应仍是在《世本》上增补,原书在宋代散佚。如太平曹氏,等等记载曹氏内部发展的传记和编年史的特殊历史记传。</p><p><br></p><p>曹姓的文字谱牒,经过数千年曹氏后人的撰修,现在保留下来的还是比较多。唐代存留至今的曹姓谱牒信息较前丰富,如《新唐书·宰相世系五下》有宰相曹确曹汾的世系。</p><p><br></p><p>宋代由于家谱的修撰已经走向成熟,加上国家对私家修谱的提倡,曹姓宗谱迅速增多。明清和民国时期撰修的曹姓家谱迅速增多,其中的一些还一直保存到今天,具有难能可贵的史料价值。</p> <p><b>[4]宗祠楹联</b></p><p><br></p><p><b>四言:</b></p><p>名麟俊彦;绣虎文宗。</p><p>人称乡虎;自庆接鸾。</p><p>平阳世泽;相国家声。</p><p>武惠世泽;科第家声。</p><p>将台三上;籍列八仙。</p><p>文承七步;武继三登。</p><p><br></p><p><b>五言:</b></p><p>谯国家声远;雷阳世泽长。</p><p>泉石从所好;文章如有神。</p><p>借得三川秀;添来气象新。</p><p><br></p><p><b>六言:</b></p><p>唐宋元明巨族,诗书礼乐名家。</p><p>圣代三升论秀;家风八斗量才。</p><p><br></p><p><b>七言:</b></p><p>平阳世守三章约;子建才高七步诗。</p><p>影上三竿迎晓日,才高七步咏春风。</p><p>野田黄雀行千里;芹圃红楼梦百回。</p><p>一代像绘凌烟阁;千秋名传曹娥碑。</p><p>只有诗书堪自读;未甘词赋压群流。</p><p>家居好水好山地;人在不夷不惠间。</p><p>令子贤孙中维起;美人名士共长生。</p><p>鹤群常绕三珠树;花气浑如百和香。</p><p><br></p><p><b>八言:</b></p><p>君子处事,有忍乃济;儒者属辞,既和且平。</p><p><br></p><p><b>八言以上:</b></p><p>仁被江南,良将功推第一;约成塞外,使臣才羡无双。</p><p>树绩关中,振平阳千载之武;修名邺下,冠河东八斗之才。</p><p>法守三章,平阳侯忠诚厚朴;才高七步,陈思王藻丽英华。</p><p>汉拜相,宋封王,三千年皇猷黼黻;居江左,卜京右,亿万世国器珪璋。</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五〉祖训•族规•家法</b></p><p><br></p><p><b>[1] 祖训:</b></p><p><br></p><p>读书继世,礼仪待人;</p><p>道德主贵,文章立身。</p><p>达济天下,穷善其身;</p><p>幼须勤学,莫负光阴。</p><p>萤窗铁硯,才从古得;</p><p>书读万卷,笔方有神。</p><p>蟾宫折桂,博士加身;</p><p>衣锦还乡,蓬荜生辉。</p><p>辈出精英,报国为民;</p><p>仕则清廉,民则贤德。</p><p>举止文雅,乐道安贫;</p><p>温良恭俭,礼义诚信。</p><p>处世随和,交友谨慎;</p><p>广交君子,勿谄权贵。</p><p>学松高洁,效梅精神;</p><p>吃亏是福,无欲则劲。</p><p>不争讼事,不惹是非;</p><p>常存仁心,常施善德。</p><p>见义勇为,和睦乡邻;</p><p>尊老爱幼,和谐温馨。</p><p>家业兴旺,一脉相通;</p><p>繁荣昌盛,光我曹门。</p> <p><b>[2] 族规家训:</b></p><p><br></p><p>仁爱守德,勤劳善学;</p><p>力守基业,严训子孙。</p><p>兄弟和睦,夫妻相敬;</p><p>尊老爱幼,邻里相扶。</p><p>尊师重道,虚心治学;</p><p>学习技艺,力争上游。</p><p>诚实守信,爱国敬业;</p><p>以身作则,治家严明。</p><p><br></p><p><b>[3] 曹氏家规:</b></p><p><br></p><p>敬祖宗 ,孝父母,友兄弟;</p><p>肃闺门,教弟子,笃宗族;</p><p>睦乡邻,爱国家,崇实业;</p><p>讲公益,尚勤俭,避妄诞。</p><p><br></p><p><b>[4] 曹氏家训:</b></p><p><br></p><p>曹氏祖系,源远流长;</p><p>历几千载,嗣祚永昌。</p><p>英才辈出,屡铸辉煌;</p><p>光宗耀祖,青史名扬。</p><p>后起英贤,志在四方;</p><p>建功立业,奋发图强。</p><p>为民谋福,为国增光;</p><p>同心同德,光大发扬。</p><p>勉之,勉之!</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六〉宗族特征</b></p><p><br></p><p><b>[1]曹姓名人辈出</b>:从官员将帅到文人墨客,从三国曹操到清代曹雪芹,均在曹姓的发展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为后人所崇敬。</p><p><br></p><p><b>[2]曹姓的行辈字派颇具特色:</b>字派都是由祖上有名望的人来制订的,除排列有序井然外,还体现着报国忠贞,勤俭治学的家规家训,还可以编成诗句,如安徽绩溪旺川曹姓字派:“志士光家国,徽猷衍圣功,立诚天助福,惇德世恒隆,庆本善庭起,瑞从义宅钟,思求荣祖道,文学务先通”。</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七〉曹氏名望</b></p><p><br></p><p><b>曹刿:</b>曹国后裔,春秋时期鲁国名将,著我国最早的兵书《曹沫之陈》。</p><p><br></p><p><b>曹参:</b> 字敬伯,汉初沛人。与萧何同佐高祖定天下,封平阳侯,继萧何为相,一遵萧规。卒谥懿。</p><p><br></p><p><b>曹腾</b>:字季兴,魏高帝,曹操祖父,历史上唯一被追尊为皇帝的宦官。</p><p><br></p><p><b>曹操:</b>字孟德,魏武帝,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统一中国北方,三国魏朝的奠基者。</p><p><br></p><p><b>曹丕:</b>字子桓,魏文帝,曹操嫡长子,魏朝开国皇帝,被尊为当时的文坛领袖,精于诗歌创作。</p><p><br></p><p><b>曹植:</b>字子建,曹操嫡三子,三国著名诗人,以诗文著称于世。</p><p><br></p><p><b>曹叡:</b>字元仲,魏明帝,曹丕庶长子,魏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多有作为。</p><p><br></p><p><b>曹霸:</b>曹操后裔,唐代杰出画家。</p><p><br></p><p><b>曹松:</b>字梦徵,晚唐诗人。</p><p><br></p><p><b>曹彬</b>:字国华,河北灵寿人,北宋名将,历任右骁卫上将军、侍中、武宁军节度使、都监、枢密使等职。</p><p><br></p> <p><b>曹端:</b>字正夫,号月川,明代著名学者,被推为“明初理学之冠”。</p><p><br></p><p><b>曹雪芹</b>:名沾,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文学家。其名著《红楼梦》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部宝贵的遗产。</p><p><br></p><p><b>曹锟:</b>字仲珊,保定王,中华民国第五任总统,北洋直系军阀首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p><p><br></p><p><b>曹汝霖:</b>曾任清政府外务部副大臣、袁世凯政府的外交次长,晚年拒绝与日本人合作,保持晚节。</p><p><br></p><p><b>曹学楷:</b>鄂豫边红军和根据地创建人之一。</p><p><br></p><p><b>曹刚川: </b>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党委书记,人民解放军选举委员会副主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p><p><br></p><p><b>曹文轩:</b>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精擅儿童文学。</p><p><br></p><p><b>曹乃谦:</b>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称之为“中国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之一”。</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诗曰:</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一脉流传始振铎天下一脉</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满门精英秉祖氏忠孝满门</b></p> <p><b>附:</b></p><p><br></p><p>[1]史料记载《元和姓纂》:"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安为曹姓,周武王封之于邾,为楚所灭,遂复为曹氏。"</p><p><br></p><p>[2]《通志·氏族略二》:"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于陶丘,今广济军定陶是也。……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p><p><br></p><p><br></p><p><br></p><p><br></p><p><b>参考文献:</b></p><p><br></p><p>[1] 曹姓起源.大中华族谱网 [引用日期2020-3-15]</p><p><br></p><p>[2] 《姓纂》:“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安为曹姓,周武王封之于邾,为楚所灭,遂复曹氏。周文王第13子振铎封曹,亦为曹氏,为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p><p><br></p><p>谨表谢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