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周美术公开课推出了三门课程,第一门课程是《美术居家学习有方法》,是让孩子们收获美术居家学习方法及美术居家学习方法转化应用。第二门课程是《画青花》,本课将中国传统文化,美术设计运用和创新三者巧妙融合,让孩子们通过学习和创作,感受艺术文化、历史留给我们的绚丽多彩。第三门课程是《科学创造新生活》,渗透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概括到具体、由宏观到微观、由大千世界到实际生活。<div> </div> 胡梦嘉老师提前一天在班级群提醒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不给学生压力,不要求完成,只需要尝试创作体验,上课前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准备好材料,孩子们这次学习的困难点在二方连续纹样上,所以上课直奔主题,在课上我带着他们从理论,实际图,现场创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在示范讲授之后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提问展示自己的作品。最后还给同学们分享了家里面的青花瓶,360度给学生呈现,更加直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后分享二方连续纹样和单独纹样在微信群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并提示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纸盘,纸杯的形式画青花。<br> 丁颖丽老师在课堂上老师以问题入手来解答孩子在自学美术课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孩子们提出了自己的困惑:青花瓶的制作问题,绘画材料的选择,青花图案的设计等问题,同时孩子们也积极主动分享作品,制作步骤,为大家提供了好的学习指导,老师也提前准备了绘画作品,在课堂上跟孩子们分享绘画方法,需要注意的地方。讲解青花的传统纹样的绘制和寓意,并提示大家要利用我们课堂中学到的基础知识---线描装饰方法,来绘制青花,青花融入了点、线、面的方法,更能体现蓝青的对比,达到清新的视觉感受。将美术资源提前一天分享到班级群,积极鼓励孩子进行作品创作。<br> 袁理老师在本周进行跨年级的教学,教学任务繁重。在四年级美术课堂分享中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整个课堂随时保持师生互动。同时袁老师把各班的美术科代表组织起来,成立科代表群,充分发挥科代表的能动性,收集学生作品,发送给美术老师,为老师的评价打好基础。孩子们天马行空,脑洞大开,发挥强大的想象力,创作了许多各式各样的科幻作品,并且大方的表达自己的创作思路。在三年级美术课分享中学生用纸盘、纸杯和白纸代替之前的气球,让低段的孩子在操作中更方便,选材更丰富,孩子们用蓝色画笔表现了美丽的“青花”,感受了青花瓷独特的美,也让他们在美的情境中深入学习。希望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充分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创作更多更美的青花瓷器,领略传统文明的魅力,增强爱国热情。<br> 穆守强老师带领5、6年级的学生提前学习巴蜀公开课的资源,让学生在查阅、搜集、分析的过程中,了解科技发展对生活的改变,尝试使用剪刀、胶水、水彩笔等各种工具和纸张、废旧材料完成艺术创作。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从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在课堂中通过启发谈话引出课题,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科技发展对生活的改变。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认识了科学创造新生活。随着科学的发展,幻想不断成为现实。无论哪项科技产都与艺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画青花》是一节让学生体验传统魅力的课型,青花瓷深受人们喜爱。有“瓷都”之称的景德镇,盛产各种精美瓷器,在古代就很有名气,青花瓷是景德镇最有特色的一种传统工艺品。将本课这优秀、古老、复杂的传统艺术,用极其简练、直观、富有儿童趣味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做一做、画一画等方法,初步了解青花瓷的特点,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爱国热情。教材将中国传统文化,美术设计运用和创新三者巧妙融合,让孩子们通过学习和创作,感受艺术文化、历史留给我们的绚丽多彩。让我们走进这美丽的青花世界吧! 《科学创造新生活》本课属于“综合 探索”学习领域,同样渗透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概括到具体、由宏观到微观、由大千世界到实际生活。学生对于生活有了更为清晰的思考和认识,能够较为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所思所想;观察力逐步增强,能够客观地理解、表现事物,并追求表现得更加真实;手的精巧性也在逐步提高,喜欢学尝试各种工具、媒材,表达自己的畅想。 推出学科云比赛----“童心童画”巴蜀蓝湖郡小学绘画大赛。将学生本周画青花、科技创造新生活的作品发布到云上,学生和家长可以进行网络投票,根据投票结果评出“最佳人气奖”和“最佳风采奖”。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巴蜀公开课,我们在行动!不管是网络教研、在线指导,我们都在通过最大的努力,让孩子们”停课不停学“,平凡的岗位,从本职工作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