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我童年的记忆

美友67626169

<p><b>序言</b></p> <p><b>【连续故事分享—我童年的记忆】</b></p><p> 我出生在80年代初一个山村里,也算是沾80后的边了,也许是现在生活好了,吃穿不愁了,但童年生活中的柿饼、纸炮、蝎子、麦场、电影等场景一直在梦里再现,也许是自己真的步入中年了,时常想起我们童年的趣事,与现在的孩子相比总觉得他们这代人的吃喝用度,亲情友情显得情不重、味不浓,不接地气,感觉总缺点什么。那时候的我们一切都像原生态的,纯净的,亲切、亲近、自然、美好……,回忆起来总是那么的甜美!所以,自己早就想写点什么,但由于忙于生活都没动笔,我现在决定在2020年利用自己碎片时间,写点在我们这一代人记忆中的童年故事,带领大家一起回忆我们过去的岁月,让我们的思绪再飞回到80年代初,感受那时候的农村生活,计划想到哪写到哪。同时,也希望大家能给我提点想法,让一个个故事能够带给大家美美的回忆!</p><p>(一)记忆中的过年</p><p>(二)耍红火 过十五</p><p>(三)记忆中的冬雪</p><p>(四)春天家乡的小河边</p><p>(五)农村粮食换东西</p><p>(六)村里的拨郎</p><p>(七)过陆月陆 走亲戚</p><p>(八)快乐的暑假</p><p>(九)夏季打麦场上的故事</p><p>(十)校门口吃凉粉、喝汽水</p><p>(十一)爬南山 淌大河</p><p>(十二)过中秋 吃月饼</p><p>(十三)过阳历年</p><p><br></p><p><br></p> <p><b>第一节</b></p> <p><b>【连续故事分享—我童年的记忆】</b></p><p><b> (一)记忆中的过年</b></p><p> 可能每个我们这个年龄过来的人觉得现在过年没以前有意思了,可能是我们现在年龄长了,现在我们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愁吃穿,日子天天像过年一样的缘故吧,但我们儿时过年的场景,每到腊月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久久无法褪去,总想让时光倒流,但那是无法实现的,也只能是给我们的孩子讲一讲啦!</p><p> 记得那时候,过了阳历年就盼望过大年了,整个一个多月,心里都有一个很大的期望,期望过年那一天,吃一桌丰盛的团圆饭,拿到压岁钱,穿上新衣服,去走亲戚。过年其实最忙碌的是爸妈,爸爸任务就是打听那家杀猪卖肉和那家做豆腐割豆腐,妈妈主要是做油炸的疙瘩麻糖和油炸豆腐、粉疙瘩、油糕。我呢,就跑到门口旭城叔家,让他帮忙用黄广告书写对联。说起我的爸爸,他可是个能人,做人不仅面面俱到,而且厨艺还很高,村里人或本家办事,都是他掌厨。记得,爸爸割肉回来,就开始剁猪肉大葱扁食馅和炸肉丸,我就在边上等,他们总会第一个给我吃, 说是让我尝尝,他会做小酥肉,过油肉等,妈妈做的红薯油糕真是又软又甜,不放糖都是那么好吃,妈妈走了后,再也没吃过那样好吃的红薯油糕了。</p><p> 临近年跟蒸馒头也是一件大事,准备工作就是在院里先挖个土坑 ,用砖叠起来,扣上农村用粮食换来的大蒸锅,加上水就好了。我和哥哥会提前一天去大河滩拾柴火 ,主要是一些夏天被洪水冲刷的枯树枝,回来点着火,架上蒸锅,开始蒸馍馍,妈妈总是会给我蒸个小馒头,一是试碱面大小 ,另外是为了哄我,因为我一直在旁边捣乱。馒头主要以圆馒头为主,过年走亲戚要大量使用,也有糖三角、豆包之类等,最主要还做一些面塑的动物形象,有羊、猪、鸡等,还有个面塑叫“蛇盘兔”,里面放上五分和贰分的硬币,所有的蒸好后,就会放在楼上的大缸里储存。蒸完馍后,就要扫家了,我们可喜欢帮大人搬东西,因为可以找到许多平时不知道放哪儿的东西,还可以在院里躺在床铺上,屋子扫玩后,我帮哥哥一起用棉纸糊窗户,贴年画,挂中堂,其实年画都是上一年旧挂历撕开,一张一张粘;中堂就是中间一首诗歌,边上一副对联;晚上家里焕然一新,还有好多地方光秃秃的,等妈妈第二天粘围墙纸,围墙纸的花纹是蓝色像砖块一样的格子。</p><p> 扫了家,妈妈他们就坐上姑父家的四轮拖拉机到城里(晋城),给我们买新衣服,记得有年,我在门口河边和我叔叔、姑姑家孩子等了一下午,终于看到远处东街山头上姑父的“潍坊”牌四轮车的影子,我们欢呼跳跃。回到家,看到自己的新皮鞋和皮衣,一夜也兴奋的没法入睡。</p><p> 盼望着,盼望着,除夕来了,下午上坟祭完祖回来,开始贴对联,是用面做成的糊糊粘,依稀记得横批“春回大地”格外的醒目,贴完后就准备吃晚饭了,我们老家晚饭吃拉面,吃前先给长辈送一碗,我会送好久,一是有长辈住的远,二是我家长辈多,等我吃完灌着蒜苗的,放着粉条、油炸豆腐、廋肉等材料香喷喷的拉面后,伙伴们早早来到我家,坐在炕头上,等的看春晚,14英尺的“凯歌”牌黑白电视机前,坐满了我的小伙伴,屋子里热闹极了,一直到晚会结束还不愿意回家,直到我妈说放关门炮了,他们都才回家。</p><p> 伙伴们走后,我和妈妈要出我的新衣服放到炕头,才脱衣睡觉,大年初一早上不到五点就起来,将哥哥和我上山砍回的柏枝架的“明火”点着,围着火堆欢呼,早上起来爸爸让我用一枝竹竿挑起1000响的“浏阳鞭炮”,站在平顶屋上放,噼噼啪啪,响个不停,为了抢起的早,我记得有的家,3点就起来了,早上我们开始一堆一堆翻炮屑,找还能用的继续玩,有时候年前还买一挂100响的小鞭自己玩。在我们那块,上午吃翻身油馍,初一不能打扫卫生,好像影响一年年运,爸妈起来给我压岁钱记得好像是10元,其他亲戚有的是红一元,有的是绿两元,还有紫五角和绿贰角。中午可是那个年代的一顿大餐,大米炒菜上桌,一年就一次,记得最深就是瘦肉炒蒜苔,和吃一只清炖鸡。有时爸爸和我哥喝一杯酒,其他人喝梨、枣和冰糖混合的水,吃完后爸爸去喝酒,妈妈去串门,哥哥和我去找我们的小伙伴。晚上偶尔能看看齐火(烟花),我最喜欢“转地鼠”,那时候的梦想就是长大过年放好多,好多………</p><p> 初二开始走亲戚,拿着是塑料皮编成的花篮,里面放着的是馒头加“羊”(前面提到的面塑),记忆最深就是去耿山老舅家,他家门前有棵迎客松,每次步行到能看到这棵树就知道到了,老舅家人特别多,他外甥可多呢,足足来的有十几口人,那时候就是坐在火边聊天拉家常,中午吃拉面或饺子,下午吃二顿,现在想起来,都那么美味,下午吃饱喝足,拿上压岁钱,走路或坐顺路车回家,回家后先把压岁钱放好,每天拿出来数数,那时也就不到20元,但特别开心,走亲戚需要走到初十,走完就盼望着闹红火,过十五了……[微笑]</p> <p>第二节</p> <p><b style="color: rgb(1, 1, 1);">【连续故事分享—我童年的记忆】</b></p><p><b style="color: rgb(1, 1, 1);">(二)耍红火 过十五</b></p><p> 每年过了初七、初八走完亲戚后,村里干部就开始组织人员练习舞蹈,参加乡里面要求的庆元宵活动了。村干部会到合适的年轻人家里告诉一声大人说,你家孩子被选中 ,参加村里舞蹈编排。于是这些年轻人每天被叫到我们村的旧学校 ,村里人叫它“庙院”,关起门来开始练习,就是不让我们小孩子进去看,我们只能在门口转悠,等机会溜进去。只有快到正月十三,舞蹈成型了,才让大家一睹风采,只是没有换服装和化妆。</p><p> 记得我们乡过十五主要集中在十三到十五的三天,快到十三就看到乡里的红灯笼亮了,好羡慕人家住在乡里的,可以天天看,不用走路去。到十五那天,早早吃完晚饭,天还不黑,就和村里其他小伙伴步行到乡里,挤呀挤,挤到圆圈型人群的最前面,派出所负责管场地的,一直让我们靠后站,乡里有好几个场地,各村节目一个接一个上场演出,有举灯的,有打家伙的(乐队),演员再后面入场,各式各样的节目,给我童年记忆留下了深深印象,节目让我们流连忘返,我最喜欢的是跑驴、耍龙、跑船、担花篮等节目。乡里还堆起各式各样造型的火堆 ,一般是狮子造型的多,供看节目的乡亲取暖,大家冷了可以烤烤手,也有好多卖小吃的,卖麻糖和油糕的最多,也有藕粉,我最爱喝肉丸汤,有时候也买个红果窜吃。</p><p> 村里参加完乡里活动后,十六和十七就会在村里耍节目,孩子们一场跟着一场跑,永远都看不腻,只有过完十七,新年才真正过完了,我们又背起书包走进学堂,开始一年的忙碌。</p> <p><b>第三节</b></p> <p><b>【连续故事分享—我童年的记忆】</b></p><p><b>(三)记忆中的冬雪</b></p><p> 每年冬天基本都要下雪,但自己总感觉和小时候的不一样,留在记忆中老家的雪是那么大,场场都是鹅毛大雪 ,踩在上面咯吱咯吱响,又是那么像白糖一样松软。</p><p> 记得有一次,过年了,下雪了,傍晚出来上茅房,虽然是基本到晚上了,但是在白雪映衬下,远处的南山模糊可见,特别是一个叫官道崖底的地方,田野白茫茫一片,块与块之间分割是那么清晰,那时候老家还没厂矿,四周又是那么安静,偶尔几声狗叫,远处岳城山和方山上偶尔有几个亮点,那是村庄的灯光,家门口和院子里都白了,走到家门口,春联在白雪映衬下红的那么鲜艳,窗户的棉纸上贴着窗花,通过窗户透射出电灯泡柔和的灯光…</p><p> </p> <p>第四节</p> <p><b>【连续故事分享—我童年的记忆】</b></p><p><b>(四)春天家乡的小河边</b></p><p> 在我老家的村前面有条河,从我记事起,村里人就叫它“大河”,说它大也只是在夏天涨水时候大,大的到人都过不去对岸,小时候发洪水,就冲走过我一双鞋。一年四季除夏天外,它都是很小的,但是它又很清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清澈的河水滋养着一代一代的家乡父老。</p><p> 今天我着重说说春天的小河,春天小河水不多,但很清澈,清澈到能看到河底的石子,村里的婶婶、姨姨都喜欢到河边洗衣服,洗完就晒在河滩的大石头上,等洗完全部,好多已经晒干了,就可收拾回家。我们孩子们就在沙滩上玩耍,用石头当汽车,用沙子修马路,还会盖起高高的石头房,有时候还会在水上盖座“桥”,活活就像一个小城市,玩起来就不说回家,能从早上玩的中午,有时候天黑了,妈妈还叫不回家,有时候拍着屁股才回。</p><p> 春天河边旱柳早早就发芽了,朦胧中透着淡绿色,河边的小草也早早在小河的滋润下,吐出绿芽,由于河水比较清,鱼虾很少,但春天河边上会有“蛤蟆衣”,我们喜欢弄回家放在炕边上烤,很快就会孵化出小蝌蚪,有时候也会长成小青蛙。在小河边 ,也有勤劳的爷爷、大伯在垦荒做地,主要是做夏天的菜地,只要挨着河 ,有小河水浇地,夏天的菜就吃不完,也有人家养几只鸭子,赶到河里嬉戏,这种景色太美了,时常让我想起。无论什么时候,这条小河也没干涸过,因为它上面是绵延的大山,它是我们可亲可敬的母亲河,它和我们代代家乡人有着深厚的感情!</p><p> 我爱家乡的这条小河,因为它是我梦里经常想起的地方,特别是春天的小河,记忆中匆满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它曾经给我和伙伴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它也将会一直滋润着我的心田 ,永远……</p><p> </p> <p><b>【连续故事分享—我童年的记忆】</b></p><p><b>(五)农村粮食换东西</b></p><p> 80年代初出生的我们这一代人啊,正赶上的是计划经济初期,买东西都需要票,我记得的有粮票和布票,最深刻的是排队去买仿真的“公安局帽”,记得我最想要一个军绿色的,最后买到的是浅蓝色的,但也是特别喜欢。那时候经济还不是很发达,农村经常有商贩是粮食换东西,我们老家小麦是主要农作物,换东西基本上都用的是小麦。</p><p> 记得有一年的夏天,村里附近老乡 ,赶着牛车拉的西瓜来卖,听到叫卖声,就回家缠着俺妈给我去换,妈妈就上楼上,用盆挖上小麦,去给我换个大西瓜,一般是吃半个, 留半个吃。我妈有时候也给我换苹果、梨等水果,有时候也给我换方便面、面包等食物,有时候也可以换卫生纸等生活用品。但我记得的比较多的是换吃的,因为我们小时候,好吃的样数少,家里经济也不可能经常买,就等机会粮食换。</p><p> 现在,生活好了,我们也没有什么最想吃和要的东西了,但我们仍然怀念那时候的西瓜味道,怀念那时候粮食换东西的场景,深深留在记忆里,永远也褪之不去……</p> <p><b>【连续故事分享—我童年的记忆】</b></p><p><b>(六)村里的拨郎</b></p><p>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是离不开村里的“拨郎”的,“拨郎”对于90年代后生的人可能没用印象,其实他就是指那些游走在乡村挑着担,手摇拨浪鼓,卖一些小商品的小生意人,后来被供销社和小卖铺逐渐顶替了,他们才退出了历史舞台。</p><p> 小时候,一听到拨浪鼓的声音,听到似懂非懂的叫卖声时候,就知道“拨郎”来了,这时候就哼哼的,拉着妈妈的衣角向外走,因为在他们的货担里,有好多稀奇的小东西,吸引着我们。一般他们都是前面有个大的木制的展示盒,下面垫个长竹筐,木盒里又分未好多小格格,每格里面有各式各样的小商品,后面是一个大包袱或印着“北京”“上海”的大包包,里面一般是大件东西或棉制品。他们喜欢到村里人员集中的路口,一放下挑担,就被乡亲们围拢起来,各自挑选着自己喜欢的东西,具体买些什么,我的记忆模糊了,但我记得妈妈他们那时候做衣服用的紧松带、衣服扣或橡皮筋、指甲刀等都还是有的,偶尔乡亲也叫他们吃一顿饭,那时候是不会要钱的。一般做这种生意的人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一般为外乡的比较多。</p><p> “拨郎”也是深深的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的,那时候他们的框子给我们孩子们充满了诱惑,那种感觉在今天是无法形容的,就让他深埋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底吧!</p> <p><b>【连续故事分享—我童年的记忆】</b></p><p><b>(七)过陆月陆 走亲戚</b></p><p> 陆月陆,顾名思义就是每年农历中的六月初六,这是以前每年春节以后,农村走亲访友的又一个重要时令,同样是晚辈去探望长辈。</p><p> 每年到陆月陆,已进入夏季,天气比较炎热 ,农作物也进入使劲生长的季节,父母们需要下地做为庄稼除草或为棉花摘顶等农活,时间也就显得比较宝贵了,所以 ,走亲戚也就主要集中在六月初六这一天了。我爸在这一天,同春节一样,准时去看望我老舅,他一辈子从来没有间断过,小时候去总是带着我,由于日子集中,那时候又没车,路上步行的人自然就比较多,他们都是一路走一路聊,聊些村里的事或种地的事,顺便路上也带我们摘点青酸枣吃,因为这样路程也就不会那么长了,大人们总喜欢逗我们小孩子玩,我就是一个被逗的对象,经常被逗的哭鼻子。路上我们小孩子相跟着,总喜欢跑在大人前面,你追我赶,一路嬉戏,不知不觉就到老舅所在的村庄耿山,进门喝水,大人们抽点旱烟袋,老舅就和我爸他们拉家常,孩子们就出去看后山上的迎客松。老舅对我爸他们总是那么热情,对我们孩子好的更是不用说了。中午吃完饭后,下午我们就早早走路回家,因为大人们还忙的继续去地里干农活……</p><p> 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好多节令都淡化了,就剩下春节和中秋了。但陆月陆走亲戚的快乐情景是无法让我们这代人忘却的,虽然它消失了,但它在记忆中是长存的!</p><p> </p> <p>第八节</p> <p><b>【连续故事分享—我童年的记忆】</b></p><p><b>(八)快乐的暑假</b></p><p> 小时候除了盼望过年,另外就是盼望放暑假了。因为暑假可以睡懒觉,可以自由自在的玩耍,农村不像城市里只有公园,处处是玩耍的地方,池塘里结伴洗澡、涨水了淌着过河、山上捉蝎子换钱、人家办事露天看电影、家门口打纸炮和抓迷藏,总之,有趣的事情太多了,今天就列举一二吧。</p><p> 暑假是多雨的季节,经常下雷阵雨,村前河流就会发洪水,当大河涨水时候,对面原节村的人就过不来,一些胆大的人就试着淌水过来,站在水中央摇摇晃晃,有时还会被冲退几步,甚是惊险,就连我们站在对岸看河的人都是很紧张,河水冲走鞋更是常事,等水落下点的时候,我们小孩子也下去淌水,比谁胆大,谁能过去,岸上也时不时传来家长喊我们的声音。涨河过上几天后,我们就找到有漩涡地方,脱衣服洗澡,有时候还呛几口水,有次差点把我给冲跑了。洗完上岸,来到河边地头趁中午进入不知谁家的菜地里,摘上几根黄瓜或西红柿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p><p> 印象深的还有,暑假在一个叫“蛇口遍”的地方露天看电影的情景,有一次不知谁家办事放的是《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电影,现场大人和小孩被感动的抽搐声一片,说明大家都看到情深之处了,走心了。暑假我们也上山抓蝎子卖钱,有钱了买冰棍和芒果汁,也有伙伴被蝎子哲了的情况 ,手指头肿的很粗,那时候拔刺疼的喊叫场景,还深深留在我的脑海中。</p><p> 暑假时间长,发生的有趣事情还很多,可能我感触的和你有出入,也有吻合,就让这种美好记忆一直陪伴着我们吧!</p> <p><b>【连续故事分享—我童年的记忆】</b></p><p><b>(九)夏季打麦场上的故事</b></p><p> 好多人想起童年,就想起夏季在打麦场上打麦的场景,到我们这一代,打麦子基本结束了传统的拖拉机碾压,再进行扬场的形式,基本上用的是半自动化处理,就是车拉或人工挑到打麦场,再由打麦机进行处理。有时候用机器打麦就排到晚上了,我们就躺在麦杆堆上睡觉等家人。</p><p> 到了麦子收割的高峰期,打麦场上麦秆堆积的就像连绵的山峰,有的堆积的很高很高,我们就爬啊爬,一个山顶一个山顶去征服,有时候一脚踩在虚的上面,就立马淹没在麦秆堆中,有时候也在麦秆堆里抓迷藏,麦秆堆下挖洞洞,玩的不亦说乎,真是其乐无穷啊!</p><p> 有时候自己也挤到打麦机旁,和大人一样往机器里送麦子,有时候张布袋,大人往里面罐麦子,记得一次机器停了,我手去摸皮带轮,被皮带夹在轮子中,多亏在场大人及时倒转皮带,才把指头拉了出来,后来再也不去机器的旁边了。全部打完麦子,麦场的麦秆被叠放起来,做成蒙古包式的造型堆积起来,供牲口过冬食用物。</p><p> 夏季打麦场的趣事还有很多,比如爬到麦秆顶上捉萤火虫,从麦秆堆上匍匐下来,麦场就是我们那时候的游乐场,处处充满欢乐,让人回味无穷啊!</p> <p><b>【连续故事分享—我童年的记忆】</b></p><p><b>(十)学校门口吃凉粉和喝汽水</b></p><p> 学校是我们承载希望的地方,同时也是我们孩童时代充满欢乐的地方,发生在学校时候的趣事也是我们现在同学相见的主要话题,而“凉粉”和“汽水”是哪个时期的学校生活的两个重要符号。</p><p> 记得,学校后门口卖凉粉和汽水的是我发小的伯伯,他虽然手有些残疾,但是一个勤劳、奋进的人,靠自己本事做的一些小生意,在我们方圆几里,也是一个做小生意的好手。夏天他卖凉粉,其他时候卖瓜子、芝麻糖、玉荞花、江米蛋等孩子零食。今天就着重说说他卖的凉粉和汽水吧,他卖的凉粉以方块状的为主,偶尔也有旋粉,根据你出钱多少,用漏勺挖上一定的量,倒上芥末,芝麻酱,看的很是诱人,经常中午上课前,吃上两毛或三毛钱的凉粉,才去进课堂,有时我也请别的发小吃,他们也回请我,那时候吃凉粉的场景,每天的渴望,也成为上学期间的重要记忆。汽水就更不用说了,这个伯伯,做的是红色的,每次是做一桶,担子的一头是凉粉,另一头是汽水,每次有5分的、1毛的,就是罐半瓶或一瓶,在课间时候,慢慢的,小口小口的,我一口你一口的喝,有时候瓶子盖转个洞,插上个软管吸着喝,也别有一番风味,甜甜的,凉丝丝的,入人心脾啊,怀念那种感觉啊!凉粉夏天到现在村里还有人卖,但汽水好像后来消失了,但这两种东西,在童年幼小心灵中,留下了时代的印象。</p><p> 怀念它,就是怀念我们孩提时代的往事;怀念它,就是怀念我们校园生活的烙印;怀念它,就是怀念我们同学之间那份真挚而纯洁的感情。期盼,再聚首,再叙发小同窗情!</p> <p><b>【连续故事分享—我童年的记忆】</b></p><p><b>(十一)爬南山 淌大河</b></p><p> 父母不在了,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老家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故乡了,我的网名叫“家乡美”好多年了,就一直没改过,因为我思念家乡,那有我永远思念的亲人。每次回到老家,我都喜欢拍照,喜欢站在大河滩上,仰望南山,照它那挺拔的身姿;直视大河,照它那曾经流淌过的印记,因为这座山和这条河,带给我太多的童年记忆和满满的思念。</p><p> 南山在我们村的正南面,它是一座沙石结构的山,它海拔很高,山上长的都是树龄很长的柏树和松树,也有许多灌木和荆棘,恰恰相反,山顶上却是肥沃的土地 。小时候最喜欢和爸妈去南山顶上种地,因为沿途可以爬山,孩子们不走寻常路,那里没路从哪走。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男孩子结伴去爬山,看来快天黑了,都急着回家,只能找到一处山崖,我们几个都纵深跳下来了,就是一个伙伴一直不敢跳,眼看天就黑了,不可能再从原路返回了, 只能把她妈叫来,连骂带哄,他才跳下来的回家。山上还有一处地方叫“鳖嘴洞”,从小到大,我就爬上过一次,以前听说到哪地方需要走过去一处悬崖,自己亲自登上去,才发现那段路确实比较险,小时候不知道哪来的胆量敢过去。记得,那时候上去,那个洞已经没多大了,被沙子填满一半,他们说解放前坏人来了,村里人就躲在里面,旁边有个巨大的石头,由于雨水侵蚀,中间部分已经掏空了,我们顺着旁边一棵松树就爬进里面了,从洞的地方看山下,真是一览无余啊,路上的车和人都显示的那么渺小,因为南山太高了。</p><p> 山下的河是一条季节性的河,夏天涨水,它会很宽,在我家就能听到涨水的声音,每次涨河,对面邻村人想过来 ,就只能淌水了,每当水小点的时候 ,我们孩子就会去淌水,选择都是宽阔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石头少,河面宽,有时候走到半中间,看着水就晕了,跌倒在水中,浑身衣服都湿透了,结果是回家免不了遭到一顿骂。现在随着上游煤矿修建,和部分山区植被的破坏,水越来越小了,夏天涨河也没以前那么大了,村里也修建了新大桥,再也不会出现涨河淌水的情景了。</p><p> 爬山淌河,也是我们同学聚会,多多提起的童年趣事,特别是那个“鳖嘴洞” ,也不知道它还是否存在,就让它们继续留在我和伙伴们的记忆里吧!</p> <p><b>【连续故事分享—我童年的记忆】</b></p><p><b>(十二)过中秋 吃月饼</b></p><p> “中秋节”在我们老家一带还叫“过八月十五”,它是春节过后又一重大节令,提前一周,妈妈就开始让我给村里的亲戚长辈送月饼了,爸爸还是一如既往的去我老舅家送。那时候,走亲访友拿的都是一斤五个的月饼,下面是绿色纸张包着,上面是印着标签的红色牛皮纸,再用纸绳扎起来,提在手里,比较有过节的气氛。</p><p> 中秋节那一天,大人还是继续下地干农活,富裕了,后来中午还可以吃一顿肉饺子,晚上在献老爷之后,才可以吃月饼,月饼是用刀切几牙吃,总是舍不得吃完,那时候基本上是只有一种馅,有花生、冰糖和青红丝等,水果那时候只有苹果和柿子,那时候柿子也是中秋主要祭祀品。献月亮就是摆上月饼、柿子和苹果 ,当月亮出来时候,朝着月亮升起的方位上香和磕头,祭祀就结束了,我们伙伴们就在打麦场上拿着月饼追逐嬉戏,依稀记得那时候中秋节那天的天上月亮,挂上树梢后又大又圆,一会儿躲在云彩里,一会又露出了笑脸,孩子们的爽朗的笑声在夜空中回荡,一直到很晚、很晚……</p>